大荒四经落实研究之东2区大人国防风氏

大荒四经落实研究之东2区:大人国、防风氏

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日大言,日月所出。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日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有小人国,名靖人。有神,人面兽身,名曰黎灵之尸。有潏山,杨水出焉。有蒍国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

顺平尧城南郊中心观测点东南25-35度区间,大言山(一作大谷山)在30度射线上,因为区标山所以肉眼可见,也应是座不高的土岗沙丘山,离观测点应不超过20公里,在望都县城北与顺平县交界线南一带,是东经日月所出7山中南边第一座山,也就是在冬至日时的日出方位,顺平尧城在北纬约39度,本人经查天文日出方位角公式计算,冬至日的日出方位角正在东南约30度,同理夏至日的日出方位角在东北约30度。

大壑、大谷山、波谷山:皆是说河北平原上古有不少河流冲涮改道形成的河谷丘陵之意。

蒍国:一说即妫国,当为帝舜之后居此一带者。

大人国:山海经中有四处记有大人国,一是《海外东经》:“大人国,为人大,坐而削船”,位于海外东南方。二是《海内东经》:“大人之市在海中”,在海内东南方。三即此《大荒东经》:“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国。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跋其上,张其两耳。在大荒东南方。四是下文《大荒北经》:“有人名曰大人,有大人之国,姓,黍食。有大青蛇,黄头食麈。”在大荒东北方。

这四处描述,笔者以为当是一国,只不过国人迁流在大荒东南东北都有,就象西周时长狄在河北河南山东都有一样。所以笔者在此就合并而言了。

肃宁县南部有张大人村、大超市村,紧邻又有龙堂村,附近还有海市村,紧挨着的饶阳县有大尹村、尹村(大宫殿)、大王庄等。更向南远些的衡水市枣强县有前大市、后大市、阎大市、刘大市、商大市,这些地名虽然不一定与上古大人国直接有关,但也说明大人国、大人之堂、大人之市这类名词,并非古人瞎编胡说,这一带上古可能真就也有。总之,经中所记大人国、大人之堂就可能在今河北中部平原这一带了。

《史记孔子世家》载:吴伐越,堕会稽,得骨节专车。吴使问仲尼:“骨何者最大?”仲尼曰:“禹致群神于会稽山,防风氏后至,禹杀而戮之,其节专车,此为大矣。”吴客曰:“谁为神?”仲尼曰:“山川之神纪天下,其守为神,社稷为公侯,皆属于王者。”客曰:“防风何守?”仲尼曰:“汪罔氏之君守封禺之山,厘姓。在虞、夏、商为汪罔,于周为长翟,今谓之大人。”客曰:“人长几何?”仲尼曰:“焦侥氏三尺至也。长者不过十尺,数之极也。”于是吴客曰:“善哉圣人!”

技《国语》与《孔子家语》的记载为漆姓,《史记·孔子世家》及《说苑·家语辨物》说是厘姓,或又谓漆同涞与厘同音,釐同厘,保定有涞源县/涞水县,山东也有古莱国莱地,也许亦与此大人国涞姓有关。还有说厘同僖,是黄帝二十五子十二姓之一,《国语》:“黄帝二十五子,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得姓者十四人,姬、西、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僖同釐同厘同漆同涞,那么大人国也是属于三皇五帝支系。

长翟长狄,以其族人多身材高大得名。

本人认为孔子所言封禺山就是下文《大荒北经》第一座山附禺山,为颛顼葬地,在中心观测点东北40度,附禺即符隅,也即符山之隅,就是符山附近的意思,符山就是今徐水县釜山,传为黄帝聚诸侯合符之处,是华夏中国大一统之开端。颛顼死后葬在符山近旁的一座山上名符禺山,即封禺山,可能就是今釜山南边与满城交界处的九龙山又名紫口山月明山,有九龙庄,紫口晴岚是满城古八景之一,现保存有元初名将张柔家族墓。九龙山往北又有徐水县龙山、象山、黑山,总之帝颛顼就葬在这满城县九龙山到北边徐水县釜山之间的一座山上,从尧城中心点肉眼也可见,具体亦待实地考察,身材高大的大人族防风氏被派在此地做守陵者。徐水县大因镇防陵村、迪城村,有迪城遗址、防陵汉墓群,据专家们研究应该是西汉刘姓诸侯樊舆侯家族墓,迪城遗址即汉樊舆城,汉武帝封中山靖王之子刘修为樊舆侯,以樊舆城为国都,传五代到王莽时被废除,第五代侯刘自予被贬为庶人,王莽改樊舆县为握符县,这握符还可能是与黄帝合符于符(釜)山有关,迪城或为狄城即长狄城,樊舆或为符禺封禺附禺,防陵又或与防风有关联,大因又或即大人,釜山南边不远还有大王店镇,年防陵2号墓还出土了一对全国最大的青铜马,长高分别为0.71米1.16米和0.61米1.13米,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至今四十年了还保持着这同时出土最大一对铜马的纪录,大人国故地出现最大一对铜马,也是巧合有趣。再看县志资料:“明清时大因是徐水路东方圆二十里的最大水陆集市,有渡口、大渡漕,便于船只往返于天津卫,商户们在此运销白酒、生猪、面粉、鱼虾、苇子、苇席等,临码头还有酒厂”,想来在上古时这一带就可能曾是大人国大人之市,当然大人分布到哪里,就会把大人之市开到哪里,所以东北方和东南方都有。

另《海外东经》“大人国,为人大,坐而削船”,显然是说大人国主业为造船木匠,更可能也做棺木,船与棺相都很沉重,身材粗大多力者正适合。做好了船或棺,还要制漆上漆以防腐及装饰,兼做漆工,无怪乎也姓漆。颛顼的棺木可能就是防风氏所做,葬后就被派在符禺山兼做守陵者了,身材高大多力,做帝陵守护工作也挺合适吧。而会稽山,笔者在《南次二经研究》中考证在今石家庄市平山县东王坡乡黄金山黄巾寨山,根本不在现在的浙江,那是大禹的后人越人迁到那里后命名的,地名随人群而迁移,类似这种情况的很多。会稽山(平山县黄巾寨山)距徐水釜山附近的符禺山也就一百余公里,并不远,也就二三日行程,禹为颛顼之后,在平山会稽山召诸侯会盟,见守祖陵者防风氏后到,可能便认为其一贯散慢,守祖陵的工作可能也没做好,严重失职,一怒之下杀之,如果防风氏不是守禹祖陵者仅凭迟到受训挨罚就可以了,绝不致于被杀吧。长翟春秋时在与卫国晋国鲁国宋国齐国等争战中渐次被消灭,其中主要一支名叟瞒,最后的首领是四兄弟侨如、焚如、荣如、简如,身材都极高大威猛,特别是老大侨如,有人研究说可能是中国乃至世界人类古今历史上曾真实出现过的最高的人,身高近三米。《左传》文公十一年“(鲁)败狄于咸,获长狄侨如,富父终甥以戈舂其喉杀之。晋之灭潞也,获侨如弟焚如。齐襄公二年,郪瞒伐齐,齐王子成父获其弟荣如。卫人获其季弟简如,叟瞒由是遂亡”,各国都以能击败身材高大威猛的长狄为荣,鲁国的武将富父终甥骄幸借助陷阱杀死了侨如,非常自豪,为了铭记自己的这一壮举,为其子取名就叫侨如,无独有偶,近二千年后,蒙古一部落首领也速该因击杀另一敌对部落首领铁木真而为其子取名铁木真即后来的成吉思汗。汉朝以后在东北有扶余国,本人认为可能就是流落到东北的防风氏大人国长翟的一支后裔,扶余亦即符禺,《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载“扶余,其人粗大”,仍然继承着身材高大的基因。但有专家学者据吉林有扶余县而认为颛顼陵在那里,本人认为就不对了,不能简单以后定前,要考虑人群迁移,迁东北的肃慎氏也是,见后文。

另吴王掘得大人骨节为何要派人去问孔子?因为孔子及其父叔梁纥在当时就以身材高大威猛孔武多力而著称,当时就被称为长人,吴王可能认为这大骨节没准与有高大基因的孔氏家族有关,孔子又博学多闻,是以派人问他。但孔子对于防风氏大人国长翟,显然还是自惭不如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长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据今人研究,那时的九尺六寸相当于现在的2米左右,《史记孔子世家》又特意记载孔子数世孙子襄亦“长九尺六寸,年五十七,尝为惠帝博士,迁为长沙太守”,子襄距司马迁时间不远,子襄的博学与高大,又是孔子之后,又任大官,在汉初应该是很独特有名的,所以司马迁所记子囊身高九尺六寸应该是真实的,从而推测孔子身高九尺六寸也是极可能的,从而也都是认为孔氏是有高大基因的。

所谓大人之市,笔者以为就是其设立的集贸市场,而大人之堂,当是象著名的辽宁海城石棚那样的巨石建筑,然在冀中平原没有巨石就应该是大的木构建筑,也符合其主要为木匠的职业。

近日于网上又搜到最新的考古发现资料:山东济南章丘焦家庄大汶口文化遗址,墓中人骨多高大,平均1米8,引起大轰动,人们才不再怀疑上古人的身高,看来应该就与大人国长狄类似。看来黄种人也有因所处地域食物营养原因而有高大的,不一定比白种人矮。又查资料得知近代以前的北欧白种人平均身高也不高,只是因为近代肉类食物充足后才普遍增高的,看来身高与肤色人种关系并不大,而与地域营养物质关系更大,黑人黄人白人中皆有高大的也有矮的。

“大人之堂,一大人踆其上,张其两耳",可能就是大人坐在堂上,在聆听各种市场供求信息以决定交易的场景,也可能描述的是堂上有一大人的塑像,谁塑的呢?也许是其国人为尊敬而塑,但也许就是禹杀防风氏后命人故意塑成张其两大耳的形象,就是告诚大家要随时恭听中央使命,不要充耳不闻。近年有研究者说这与著名的智利活节岛上的巨人石像有关,与把众帝之台说成是埃及金字塔相类,夸大太过。人类作为单一物种肯定是单一起源的,距离遥远的不同异域文明之间肯定会有些相似处,都是人嘛,自然有些相似的想法和行为,但不能把这些相似点无限放大夸大。亦有研究者说“张其两耳”为“张其两譬”之误的,也可能吧。

有神,人面兽身,名犁灵之尸:可能就是指为禹所怒杀之防风氏,犁即黧黎厘隶鬲,防风之姓,犁灵就是黎姓之神灵,被杀后贬姓为黎厘隶,下等人奴仆之意,但其国人后代仍尊其为神吧。本人有一文《上古华夏有贬罪人姓黎厘黧隶鬲的传统》,鬲为食器,烧火作饭而黑,做下等事之奴仆称为黎民鬲民隶民,贬蚩尤、三苗、苗民、大人国防风氏等。

更多相关内容参见本人上古史研究其它文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51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