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子异or吕不韦?
战国时代,商人吕不韦游走于各国之间,贱买贵卖,敛财无数,富可敌国。
在赵国首都邯郸,吕不韦初次结识秦国质子子异,他精明地觉察到子异作为商品的投资价值。经过再三调研权衡之后,做出一个大胆的投资计划——散尽全部家产,投资到“奇货”子异的升值空间上。
这个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大一桩买卖”的买点,就是子异正统的王室血统。
子异是秦国王太子嬴柱的儿子,因为不受父亲喜爱被派往赵国做质子,他既是外交使节,也是外交抵押。当时长平之战一触即发,子异在赵国的冷遇中度日如年。
在子异的密室内,精明的吕不韦巧舌如簧:
“……令兄子傒似乎已经形成接班的态势。不过在下听说令父宠爱华阳夫人,而华阳夫人没有儿子。令父至今嫡嗣未定,大概将取决于华阳夫人的意向吧!”
生意成交的前提是“以有易无,互惠互利”,需求旺盛的两人一拍即合,吕不韦立即着手为实现这一宏伟大计奔走筹谋。
子异到吕不韦家做客,对风流多情能歌善舞的名媛赵姬一见钟情,遂请求吕不韦成就百年之好。吕不韦为了“钓奇”获取投资的成功,也乐得做这个顺水人情。
子异娶赵姬为妻,在邯郸生下嬴政。
这段落魄王子异国巧遇富家女的风流佳话,在《史记》中两次提到,但说法不一。
《秦始皇本纪》记载:庄襄王在赵国做质子,见到吕不韦家的歌姬,心生爱慕娶为妻子,生秦始皇。
《吕不韦列传》里则是另一个版本:吕不韦跟邯郸绝色善舞的女子同居,那个女子有了身孕。子异在吕不韦家做客,见到后很喜欢……歌姬隐瞒怀孕的事实,足月分娩,生下嬴政。
因此,秦始皇的生父是子异还是吕不韦,成为千百年来历史上的一桩疑案,史学家们一直争论到今天。
02身份的鉴定
对由商界转战政界的吕不韦来说,这桩买卖是赌上他身家性命的极大冒险,绝对不可有稍许差池。商人逐利本性难移,贪婪的人性是趋利避害的,从逻辑上推论,排除了吕不韦的作案动机。
为了使这个推论更可靠,作者从以下两项技术鉴定中得到了更直接的证据。
第一,法律鉴定。秦国法律对身份认定的第三条是生父生母血缘的确认。
继承樊哙爵位的嫡长子犯法问斩,爵位空了几年。汉文帝继位后,恩准樊哙庶子樊市人继承爵位。市人不能生育,让夫人与弟弟生下儿子樊他广,立为嫡子,长大后继承爵位。这件事被人告发,他广被废为庶人。
西汉法律完全继承秦的法律,可见秦汉的继承制之严密。吕不韦作为精明的国际商人,必定事先精读秦国相关律例,绝不会做以身试法的蠢事。
第二,医学鉴定。《吕不韦列传》说“足月分娩,生下嬴政。子异把赵姬立为夫人”。
假如吕不韦献给子异的是孕女,嬴政就不会足月而产。
子异是聪明人,跟吕不韦达成协议,继承王位的可能性与日俱增,在乱世中长子降生必是个敏感问题,退一步讲,即使子异没有怀疑,其母夏姬派来的医官、奶妈、老家臣也会本着为主母负责的忠心替他把关的。
得出以上证据之后,作者还意外发现,在《史记·秦始皇本纪》的末尾的添加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庄襄王在位三年,死后葬在茝阳,生了秦始皇。
有了这个新的证据,作者对秦始皇出身的历史疑案做出结论:
秦始皇嬴政的生父是子异,生母是赵姬,他是秦国第三十三代王庄襄王的嫡长子。
03出现不同版本的原因
《史记》的作者司马迁是一位相当严谨的史学家,为什么会在一代帝王的出生问题上犯这么大的错误呢?司马迁是一位相当严谨的史学家,为什么会在一代帝王的出身问题上犯此错误呢?
秦始皇焚书,焚烧的是六国的史书,把秦国的都保留了下来。所以,司马迁编《秦始皇本纪》,主要根据秦国的史书,编《吕不韦列传》,则是以战国以来流传下来的故事和传说为主要依据。
吕不韦献孕女的故事仅见于《吕不韦列传》,在其它文献中并没有记载。反而在《春申君列传》中,发现了春申君献孕女给楚考烈王的故事,但已有确凿的证据证明,这个故事是帝王之家政治权谋的产物。
汉武帝时代开启了第二次统一帝国的历史变革,这场变革旨在否认汉王朝是秦王朝的继承者。自此,秦始皇从伟人变成暴君,社会对他的评价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这时候,御用文人把春申君献孕女嫁接到吕不韦身上,说秦始皇不具备王室血统,更利于当权者宣称秦国在秦始皇时代就失去了正统性,汉王朝取代秦王朝是历史必然。
在《史记》中,司马迁对秦朝和秦始皇的评价中肯而客观,他认为秦始皇既有统一天下的大功大业,也有治理天下的大失大过,对于社会上那些下作的传言,他是不屑一顾的。
即使《吕不韦列传》中献孕女的故事是由司马迁本人违心所写,那么暗中他也加了特别注解:既然“赵姬隐瞒了怀孕的事实”,又怎么能“足月分娩”呢?
所以,关于秦始皇的身世问题,《史记》中出现不同版本,可能是司马迁的无奈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