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十二月,新丰鸿门举行了一场宴会,史称鸿门宴。
几十年后,司马迁用他的笔传神地还原了当时的情景,仅仅一千多字,仿佛令读者身临其境,能够触及到宴会之上的惊心动魄。
这场宴会意味着刘项之争的开始,更有人认为项羽宴会上的优柔寡断为他后来的失败埋下了伏笔,真的是这样吗?
如果唯结果论,根本没有讨论的必要,那么一切的记录与分析也没有了存在的价值。
而鸿门宴一直以来被人们津津乐道,显然以结果论并没有说服所有人,就有必要回到事件的源头,根据鸿门宴的事态发展,尽可能还原每个人的想法。
司马迁尽管是在记录历史,采取的却是文学的写法,刘项两个集团的参与者,都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在首脑方面,刘邦对应的是项羽;在谋臣方面,张良对应的范曾;在武将方面,樊哙对应的项庄。
细心的读者一定会发现,宴会之上似乎多了一个项伯,这就是司马迁的高明之处。因为在卧底(实际上应该是奸细)方面,项伯对应的是未曾露面的曹无伤。
曹无伤虽然没有露面,他对鸿门宴所起到的推进作用,却是不亚于任何一位在宴会上出场的人物。正是他向项羽告密,并且添油加醋,加深了项羽对刘邦的怨恨,之后项羽决定向刘邦兴师问罪。
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项羽手下的项伯,来到了刘邦阵营,向张良通风报信,将项羽的计划对张良和盘托出。
为什么项伯冒着通敌的风险,也要解救张良?难道仅仅是当年张良救过他?如果仅仅是为了报恩,完全可以等项羽击溃刘邦之后,再让项羽放了张良就可以。而且这样做,对项伯有什么好处?
曹无伤通风报信是因为项羽势力强大,而项伯为什么放弃强大的项羽,而转投弱小的刘邦,对项伯有什么好处?
可能的解释只有一个,项伯是假卧底,而曹无伤才是真奸细。项伯是项羽有意安排过去试探刘邦态度的一颗棋子。
而后来项伯的举动也说明这种可能性很大,项伯从刘邦军中回到项羽军中,向项羽说明了刘邦并不会反抗,建议项羽礼遇刘邦,以谈判的形式解决问题。
如果没有项羽授意的话,项羽只需要问一句“你为什么半夜跑到刘邦军中”即可,哪还会有后面的点头应允。
何况项羽在正面战场上对敌从无败绩,单就军队纪律而言,应该是纪律严明,项伯怎么能够随意出入军中?
而且项伯来到刘邦军中,还有一个目的,离间张良与刘邦。
当张良将项伯传来的消息转告给刘邦的时候,刘邦先是沉默良久,之后又试探性的问张良“君安与项伯有故”,反问的口气,加上刘邦的政治敏感度,怎么会没有戒心。
张良以实相告,刘邦虽然放松了警惕,继续展示出自己政治手段,与项伯结亲,然后继续慷慨陈词了一番。
等到项羽和刘邦见面的时候,刘邦再次将自己放的很低,项羽则是将曹无伤拿出来当做挡箭牌。到这个时候,在不知不觉中,项羽已经压制了刘邦三个回合:
一、以武力恫吓
二、离间刘邦与张良
三、抬出曹无伤,剪除刘邦羽翼
有人说鸿门宴的座次很重要,接着问这个座次是谁安排的呢?答案是张良,他为了麻痹项羽,勾结项伯想出来的。
实际上,不论宴会座次如何安排,项羽肯定是最尊贵的,坐在东面,这就够了。班固作为儒学忠诚信仰者,最注重的就是礼仪,而他在汉书中描写鸿门宴的时候,将座次删掉了,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个座次无关紧要。
在鸿门宴上有限的笔墨中,范增是描写最多的一个人。作为项羽集团唯一的谋士,他历来被人同情,可事实上他真的值得同情吗?
范增出山的时候,已经七十岁。他出山之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建议,那就是立楚国的后人——楚怀王的孙子熊心——为楚王。
在那个通讯不发达的时代,怎么可能范增刚刚提出建议后不久,马上熊心就出现,还是在给人牧羊的偏僻角落?如何确定熊心身份的真假?这些都是问题。
即便抛开熊心身份的真假不谈,在以后的历史发展中,越来越出现熊心与范增是一伙的趋势。当时可能的场景也许是这样的:
陈胜吴广打着项燕的旗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熊心(不管真假)靠着自己楚王孙子的名号,如果贸然露面,可能就会出现杀身之祸。于是熊心找到范增,商量好先找人宣传范增有谋略,等到大家接受了之后,再让范增将自己推出来。
历史的发展也证明,熊心的想法成功了,有了一个高高在上的楚王,项氏叔侄的威信一落千丈。为了挽回在军中的威信,项梁不得不铤而走险,结果落得身败名裂。
项梁一死,项羽马上被边缘化,而此时的范增却没有出过一条策略帮助项羽。刘邦取得了西进关中的机会,项羽只好屈身于宋义之下。
项羽杀宋义,夺兵权,威震诸侯,范增却如芒针在背,曹无伤前来告密之后,范增进言杀死刘邦,被胜利冲昏头脑的项羽马上就要付诸实践了,幸好及时悬崖勒马。
范增不甘心,在宴会之上示意项羽杀死刘邦,就像他们早上约定好的那样。可是项羽无动于衷。范增接着让项庄刺杀刘邦。这一安排,确实大出项羽所料。
杀死刘邦很容易,但是杀死之后,怎么处理这个烂摊子才是最麻烦的。
项羽军队虽然号称四十万,可是嫡系部队也只有几万人,剩下的全部都是诸侯联军。这些诸侯联军能够联合在一起,当然因为对秦国的仇恨,也希望能够灭秦之后,分得一杯羹。
如果刘邦被杀死了,诸侯王就会个个心惊胆寒,项羽无异于树立起了更多敌人,霸业未成就开始敌人,谁会愚蠢到这个程度?
关中王就是一个诱饵,熊心借助秦的力量来消除一切非嫡系军队。关中之地富庶,地形险要,刘邦西进关中无异于火中取栗。
可人算不如天算,刘邦居然成功了;而宋义也未能节制住项羽。于是,让刘邦和项羽乃至诸侯相互厮杀最后的手段。
此时的项羽也是进退维谷:杀死刘邦就是撕毁了先入关中为王的约定,主动将把柄交到了熊心手中;不杀死刘邦,关中之地只能拱手让人。
从长远看,只能留下刘邦。
项庄,才是宴会之上最没有头脑的人,被范增利用作为棋子,幸好项伯出手,才留下了刘邦一条命,也宣告了范增的阴谋破产。
最后上场的樊哙,以勇者的身份出现,并且慷慨陈词了一番。樊哙给人的印象,似乎是莽夫,但是仔细想想却是粗中有细。
刘邦刚入咸阳的时候,看到珍宝和美人,已经控制不住自己,反而是樊提醒他,想要做富家翁吗?刘邦这才安定了心神。关键时刻,能够不为外物所动,不是莽汉一词所能概括的。
当然,司马迁关于鸿门宴的记录,大多数来自于樊哙的孙子他广。很明显他广信息的来源是父亲或者祖父,为了增加自己家族的光辉,肯定会让自己的形象伟岸一些。
既然项羽已经决心放了刘邦,刘邦才能脱身,并且和手下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人安全离开项羽的军营。否则的话,就算是刘邦再有能力,也是插翅难飞。
范增自己计谋不成,将火气全都撒在了项羽身上。项羽和范增之间的裂痕越来越大,只不过没有公开,等到后来陈平施展离间计,项羽顺水推舟,结果早已经注定。
《史记》中还有很多精彩像鸿门宴一样精彩的故事,想了解更多精彩故事,当然还是要自己去《史记》之中去挖掘。
《史记》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这样一部经典的作品,自然是不容错过的,但是如何快速读懂史记呢?
对于很多人来说,文言文读起来非常吃力,不过不要担心,今天给大家推荐的这套史记,不仅有原文,还是经过精心翻译的,是非常不错的国学经典版本。
现在只需要79元,一次购买,终身受益,买到就是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