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为什么“难封”?看看王立群先生怎么说“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常常被用来形容壮志难酬。那么,大名鼎鼎的“飞将军”李广为什么“难封”?是命运不济还是人为影响,是环境局限还是自身原因?王立群先生在央视《百家讲坛》的《王立群读史记》里讲述了他认为的李广难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最根本的原因是汉景帝和汉武帝对李广的排斥和压抑。王立群先生认为,李广终生有两次可以封侯的机会,但都因为种种原因错过了。第一次在在汉景帝时期,李广在平定七国之乱中立有大功,本有机会封侯,但他接受了梁孝王刘武的将军令和奖赏,让汉景帝非常生气。作为中央政府的将军,竟然私自接受了地方诸侯王的将军印,而且这个地方诸侯和中央政府还有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这绝对是犯了大忌的。因此,汉景帝对在平叛中里有大功的李广没有任何奖赏。李广不懂得汉景帝和弟弟梁孝王的矛盾,第一次错过封侯。
第二次是汉武帝时期的漠北之战。元狩四年,汉武帝派卫青出征匈奴,李广担任前将军。在即将对敌匈奴单于的前夕,李广被卫青调开,后因迷路,耽误了与大军回合,触犯了军法。李广以为卫青调开他是私怨,不堪受辱,自尽身亡。王立群老师解释说,是汉武帝的命令卫青调开李广的。汉武帝觉得李广命不好,不吉利,本不想派他出征。是李广千求万求才求来的出征机会。在王立群先生看来,本次李广强行要求出征,在汉武帝这里已经犯了三个忌讳:第一,汉武帝觉得李广年纪太大了,他已经60岁了。第二,汉武帝觉得李广“数奇”,命不好,出征不吉。第三,汉武帝不想派李广出征,而李广非要出征,又犯了大忌。在封建社会,皇上可以“给”,但你不许“争”。所以汉武帝才命令卫青,遇到匈奴单于,一定要调开李广。漠北之战,汉军大胜,如果李广在前线参与战斗的话,很有可能因为战功而受封赏封侯。但因为临时被调开,再次错过封侯。
2、李广难封的客观原因是李广不能顺应对匈奴作战战略形势的转变。李广在汉文帝朝和汉武帝朝时,已经是名将,当时打的是防御战,李广很擅长这种作战。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国力强盛,再加上客观形势的影响,对匈奴战争需要主动进攻,策略由被动防御转为全面进攻,由阵地战转为运动战,李广对这个转变不太适应,他的战略战术不很符合这种潮流。反过来再看,卫青、霍去病和匈奴作战,都有一个共同点,长途奔袭,长驱直入,运动歼敌。李广长期适应的是阵地战,防御战。而且,从年龄上说,当汉武帝决定发动进攻战时,李广已经50多岁了,比起18岁的霍去病,比起20岁的卫青,李广的年龄和想法肯定是会受到局限的。3、李广虽然征战了半个世纪,打了70多场仗,骁勇善战,但在战功上有一些不良记录。这也是很多人对李广战功提出质疑的主要攻击点。比如,元光六年(前年),汉武帝派李广、卫青、公孙傲、公孙贺每人领兵一万,出征匈奴。结果是卫青打了胜仗,歼敌,而李广全军覆没,还被俘虏,历尽周折才只身逃回来。再比如,元朔六年,李广跟卫青出征,也没有立功。在王立群先生看来,李广战功上的不良记录,也有命运的成分,但也有自身的一些问题。比如,李广恃才而骄。汉景帝时期,李广天天和匈奴打仗。公孙昆邪给汉景帝上书说,“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汉景帝这才将李广调开。
李广有时候也过于冒险,比如带名骑兵追匈奴3个射雕手,被匈奴大部队包围,急中生智假作镇定,利用匈奴心中疑虑使其不敢冒进,最终虎口脱险。这固然体现了李广智勇双全,但作为全军统帅直接带人出击,没有做好后续的安排就贸然行事,万一遭遇不测,会给大军带来重大的损失。过于冒险对于统帅来讲是个致命伤。王立群先生看来,司马迁把自己的壮志难酬都通过自己的笔倾注在李广将军身上,在《史记》中用了史家的笔法和文学的手法来描述李广将军,所以李将军的故事令人读之落泪,更具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