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永王东巡长卷图李白的《永王东巡歌十一首》是李白在入永王幕后所作,詹锳先生的《李白诗文系年》将此诗系于至德二载(),此时的肃宗已然派出高适、韦陟等准备镇压永王璘,而此时的李白则秉持他“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的理想信念,仍视永王璘为玄宗和肃宗派来平叛安史之乱的皇室正统,而他也终于有机会施展平生抱负,剿灭叛军,然后功成身退。因此,李白用七言绝句组诗的形式描绘了一幅他眼中的永王东巡长卷图,用十一首诗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永王东巡的各个方面,不仅“每首诗都能够达到其最高的艺术成就”,而且“永王出师东巡这件在唐代历史上语焉不详的大事的许多相关资料就得以保持下来”。
这组组诗共十一首,全组可分为四个部分,其一为第一部分,为全组诗的总叙,其二、三、四、五为第二部分,主要通过对永王璘水军军容军纪之严整的描写,表达对永王东巡正义性和合法性的赞美,其六、七、八、九为第三部分,通过对永王璘水军跨海作战的设想,表达诗人对剿灭安史叛军,拯救中原故土充满信心。其十、十一为第四部分,是全组诗之总结,再次交代永王东巡的路线和永王承命东巡的合法性。现分析如下:《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永王正月东出师,天子遥分龙虎旗。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
第一句是李白对永王东巡时间的说明。詹锳先生在《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中对《永王东巡歌十一首》进行“题解”时对首句“永王正月东出师”进行了分析,因在《旧唐书·永王璘传》和《新唐书·玄宗本纪》都指出永王领师东下广陵为至德元年()十二月之事,而李白写诗言永王李璘“东出师”为“正月”也,故有人就认为“恐正字有误”,但从《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三描述“春日遥看五色光”,明确指出为春季,故詹先生认为“正字不当有误”。
因此,詹先生认为李白“所谓‘东出师’者,不必专指在江陵东下之时而言也”。邓小军老师则认为首句采用了春秋笔法,是李白“特意用《春秋》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及,《公羊传》‘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之典”来说明“永王璘以唐肃宗至德二载正月率领唐朝水军沿长江东下扬州,执行玄宗所发布至维护大唐一统天下之命令,乃是获得肃宗认可”意在表明永王出师的合法性。笔者认为无论李白所写永王“东出师”是否专指沿江陵东下而言,“正月”是实指还是春秋笔法,都是李白对永王出师平息叛乱的赞扬,永王璘至德元年()七月受玄宗指派东下,奔赴江陵,在洞庭湖操练水军,李白于至德二载()初加入永王幕,此时他所看到的是即将出师平息叛乱的永王璘的水军。
第二句“天子遥分龙虎旗”,指出永王出师东巡的合法性。首先,“天子”此处当指玄宗和肃宗两人。天宝十五载()七月,太子亨即位于灵武,改元至德,尊玄宗为太上皇。但由于路途遥远,直到八月十二,肃宗派入蜀的使者才见到玄宗,玄宗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思考后,最终以为自己保留“去皇帝路远,奏报难通之处,朕且以诰旨随事处置,仍令所司奏报皇帝”的权力后妥协传位给肃宗。
因此,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璘奉玄宗之命率师东下是完全合法的。《资治通鉴》记载“上召高适与之谋,适陈江东利害,且言璘必败之状,十二月”,由此可见,在至德元载()十二月永王璘率军自江陵出发前,玄宗已将永王璘的行军计划告诉肃宗,肃宗并没有表示反对,因此,玄宗任命永王出师也是得到肃宗认可的。其次,“遥分龙虎旗”当指玄宗对永王璘的任命,而此时永王璘已领命奔赴江陵,故不是面命,而是“遥分”。詹锳先生《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中引明人朱谏注曰:“‘永王用龙虎者,天子之命也。曰遥分者,非面命也。’”。这也再次点明了永王璘出师是皇帝任命的,强调了出师的合法性。
后两句“楼船一举风波静,江汉翻为雁鹜池”是李白希望永王此次出兵行船过程中可以风平浪静,一举平息叛乱,出师成功,使得江汉之地成为我朝的雁鹜之池,表明永王东巡的正义性。“雁鹜池”为用典,詹锳先生在《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中解释为:“雁鹜池,《太平御览》卷一五九《州郡部·宋州》引《圆经》曰:‘梁孝王……又有雁鹜池,周回四百,亦梁孝王所凿。’”这两句体现的是李白对永王行军的自豪,对恢复中原的信心。
综上所述,《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一是李白对永王承命东巡的合法性美赞,是李白对永王璘出师平叛战乱的满满信心。通过这首诗,我们也可了解当时永王东巡的一些史实,这首诗也为历史保留了相关资料,邓小军老师评价此诗说:“《永王东巡歌》其一蕴藏了几乎全部的历史真相”。作为“永王东巡长卷图”的开卷之作,它是这组诗的总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二《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三、四、五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永嘉。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雷鼓嘈嘈喧武昌,云旗猎猎过寻阳。秋毫不犯三吴悦,春日遥看五色光。龙蟠虎踞帝王州,帝子金陵访古丘。春风试暖昭阳殿,明月还过鳷鹊楼。二帝巡游俱未回,五陵松柏使人哀。诸侯不救河南地,更喜贤王远道来。其二:“三川”,《史记·秦本纪》记载:“秦界至大梁,初置三川郡。”南朝宋时期的裴骃《史记集解》中注释到:“韦昭曰:‘有河、洛、伊,故曰三川。’骃案:‘地理志汉高祖更名为河南郡。’”此处指的当是东都洛阳,“北虏”为安史乱后占据洛阳的安禄山,“三川北虏乱如麻”写当时洛阳陷落,安禄山的叛军充斥着东都,纷乱如麻,这也是对安史乱后中原山河为寇贼占据的现状。
“永嘉”为用典,王琦注“晋怀帝永嘉五年,刘曜陷洛阳,百官士庶者三万余人,中原衣冠之族相率南奔,避难江左。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兵北地,遂破两京,士君子多以家渡江东,与永嘉时事极相似。”当时的唐朝和晋怀帝永嘉之时何其相似,京师陷落,天子仓皇出走,士族百姓纷纷南奔避难。在国家危难之际,李白被永王璘征辟入幕,担任江淮兵马都督从事,虽是一个不大的文职,但这是李白投身报国,实现理想的途径,“此正符合李白报国之理想,怀奇负伟之性格”。谢安,东晋名将,公元年,前秦苻坚率领号称百万大军南下,企图吞灭东晋,东晋以谢安为征讨大都督,谈笑之间,退却敌军,晋军以少胜多。李白以谢安比永王璘,希望永王璘可以如谢安一般清除寇贼,取得胜利,自己可以辅佐像谢安这样“静胡沙”的将领而感到荣幸。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李白屡次言说报国之志,也是在强调永王璘行动的合法性和正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