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山封禅去的都是泰山。惟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女皇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
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一通,碑文的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名日“大周井中述志碑”,并在县城以西万羊岗建筑祭坛,举行祭祀少室典礼。同年又在嵩阳书院前建筑坛,封中岳后,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一番庆典之后,女皇又到阳城游乐揽胜。武则天设置登封县,是学术界公认的历史事实,也是武则天以女皇身份封禅嵩山的历史见证,为历史悠久的中原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登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位于嵩山腹地的太室山南麓。秦始皇采用郡县制的时候,登封属阳城县(治所在今登封市告成镇)。
西方汉学界一直倾向不承认中国历史上有夏朝的存在,其理由是没有直接的考古发现能够证明。西方学者的质疑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中国古史的存在有一部分确实难以有确切的考古材料证明,但也不能构成否定其存在的理由,诸多文献资料的存在也有一定的说服力。上世纪末,中国政学两界为了证明中国古史的漫长,曾经搞过一个“夏商周断代工程”。客观地讲,这个历史考古多学科的学术工程有很大价值,但是在很多具体问题上失之粗糙,硬伤也不少。
有关夏朝的历史,尤其是早期的历史,基于历史文献,对之进行探讨倒是可以的。提及夏朝,大多数人会立即想到的是夏禹,大禹治水的传说家喻户晓嘛。说到夏禹,应该就不能不提他那倒霉的父亲鲧,因为治水失败,被帝尧“殛之于羽山”,“殛”就是用雷劈的意思,看来尧帝是会法术的。说起这个鲧,他可不是一般人,货真价实血统高贵的贵族后裔。根据《史记·夏本纪》记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是五帝之一,鲧是上古帝王之后。《汉书·律历志下》“伯禹”条引《帝系》却说:“颛顼五世而生鲧,鲧生禹,虞舜嬗以天下。”在这里,先不讨论鲧的世系和位置,颛顼后人的说法应该是公论。
在帝尧时代,鲧被帝尧封于崇山,爵位是崇伯。《今本竹书纪年》云:“帝尧六十一年,命崇伯鲧治河。”帝尧杀了鲧之后,仍然以鲧的儿子禹为崇伯。这个“崇”是地名,究竟是哪里呢?根据《国语·周语上》的说法,“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看来,“崇”指的是“崇山”崇山又在何处呢?古文献资料显示,崇山即今河南登封嵩山附近,这里有许多夏代的历史事件、遗迹和传说。历史上嵩山有许多称谓,如嵩高山、崇高山、太(泰)室山、外方山等。《史记·封禅书》云:“太室,崇高也。从文献记载来看,鲧和禹父子所受封的崇山就在今天河南登封嵩山一带。根据很多古籍记载,鲧受封于崇山之后,就开始了建造城郭,如《世本·作篇》云:“鲧作城郭”;《吕氏春秋·君守篇》亦云:“夏鲧作城”。《淮南子·原道训》也有鲧作城的记载,其云:“昔者夏鲧作三初之城,诸侯倍之,海外有狡心。”
夏鲧所筑之城就在崇山附近,三国韦昭注《国语》说:“夏居阳城,嵩高所近”。鲧所筑之城名曰阳城,地近嵩山。阳城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河南登封县东南的告成镇,至于“告成”名字的由来,一会儿后文会详谈。鲧被杀之后,阳城不再是夏人的政治中心,失去了伯都地位。阳城是大禹时代的夏都,而等到启成为天子之后,夏都再次变动。《史记·夏本纪》记载:“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弃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于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那么,启即位后以何处为都?《史记集解》中有引用别的学者说法,“居阳城。初在阳城,后在阳翟。”这里的阳翟就是后来河南的禹州市。告成镇,原为古阳城,位于河南省登封市东南11公里处,嵩山和箕山之间,颍河横贯腹地。清乾隆县志载:“阳城和太室,都居九州中心,位置非常重要。”这里向有天中地心之说。告成镇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8公里,呈倒“手”形。辖24个行政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人口4.4万人,年10月被省委省政府确定为“全省小城镇改革发展建设综合试点镇”。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到达古阳城,说道:大功告成。从此改名为告成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