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5·20。
也来凑凑热闹,说说古代第一美人私奔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史称“沉鱼落雁,闭月羞花”。
“落雁”的王昭君,进宫后没能得到汉元帝宠幸,出塞和亲,14年后在异域病逝;
“闭月”的貂蝉,为报答义父王允的养育之恩而甘愿献身完成连环计,但最终生死未卜;
“羞花”的杨玉环,也就是杨贵妃,安史之乱在跟随唐玄宗流亡途中,殒命马嵬驿,白居易为其写下《长恨歌》。
所谓壮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但美人们似乎都没有好的下场,
对了,还有西施。
西施在四大美人中排名第一,有“沉鱼”之貌。
传说,西施最终和一个叫做范蠡的人私奔了。
范蠡是谁?
首先你得会读这个字,蠡,读音同“里”,三声。
即使会读,但多数人也不知道范蠡到底是谁。
让我们把时间往回推年。
公元前年,春秋时期。
吴国和越国交战,越王勾践兵败,被围于都城会稽(现浙江绍兴)。
为避免被灭国,当时还在勾践身边做谋士的范蠡献计,让勾践向吴王夫差投降。
随后,范蠡和勾践一起被囚于吴国为奴。
历史上称之为“卧薪尝胆”。
三年后,范蠡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谋划复仇大计。
大夫文种(后面还会提到)献出“灭吴七策”,其中,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专门提出“美人计”。
执行这一计划的是范蠡,他奉命在越国全境搜罗美女,在苎萝村(现在的绍兴诸暨),范蠡遇到了一对姐妹花卖柴女,郑旦和西施。
据说,范蠡对姐妹俩一见钟情,他爱郑旦,更爱西施。在一次误会中,范蠡向西施坦露真情,西施也爱上了这位范郎。
但正如言情小说中,总会不合时宜的出现男二。就在范蠡快要忘记任务时,文种适时出现,将郑旦和西施带回会稽,昼夜练习美人之术,准备献给吴王夫差。
三年后,西施学得大成,便被派往吴国。
吴王夫差大喜,在姑苏(现苏州)建造春宵宫,筑大池,池中设青龙舟,日日与西施戏水。
据说西施擅长跳“响屐舞”,于是夫差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还有“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铮铮嗒嗒”交织在一起,奏响了夫差亡国的前奏。
灭吴大计,除了台前的西施,还有幕后的范蠡。
要知道,西施能够看中范郎,也不是一见钟情那么简单。
范蠡在越国致力于通过改革帮助越国恢复经济。
主要有三方面。
首先,帮助越国建立各种生产和军事基地。
范蠡主持修建了山阴小城和山阴大城,把越国都城从山麓平阳下迁到沼泽平原地带,使越国有了一个坚固的行政中心。
然后,范蠡在水土资源丰富的大城东郊筑塘,建立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
此外,范蠡还在大城周围根据水土资源分别建造了畜牧基地鸡山、猪山和犬山,水产基地目鱼池,蔬菜基地稷山,冶金基地姑中山、练塘、锡山和六山,铸剑基地赤堇山、称山,造船基地船宫,练兵基地时浦,木材基地木客,编织基地麻林山和葛山,食盐基地朱余。
以此来看,范蠡算是中国历史上明确以产业模块化生产的第一人。
范蠡做的第二件事情,就是以财政政策促进粮食生产。
在战国时期,乃至整个古代中国,粮食永远是国家管理的主题。
但在没有实现粮食生产技术革命的春秋时期,如何促进粮食生产?
范蠡对此有一个基本的思想:
“夫粜(tiao),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末病则财不出,农病则草不辟矣。”
翻译过来就是,对于粮食价格,如果只是每石20钱,则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会大大丧失;
而如果每石收90钱,则会打击工商业从业者,国家的税收和财政收入也会下降。
这就涉及到现代经济学中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原理,即“谷贱伤农”。
为解决这一问题,范蠡提出要用价格调控的方法来促进粮食生产。
他向勾践建议,最好把粮食价格控制在“上不过八十,下不减三十”的限度内,即每石粮食最高不超过80钱、最低不低于30钱。
这算是粮食收购指导价最早的实践。
“谷贱伤农”的经济原理背后,也还是经济学理论中最基础的“供需理论”。
范蠡也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
他指出,“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就是说,只要搞清楚哪些商品是供过于求的,即“有余”,哪些商品是供不应求的,即“不足”,就可以知道哪些价格要下跌,哪些要上涨,“即知贵贱”。
基于上述认识,范蠡进而提出用国家运用经济手段去调控粮食价格的策略。
“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当市场上的粮食价格上涨时,国家就用低价抛售粮食的办法,“贵出如粪土”,把粮价压下来;当粮食价格下跌时,国家就用高价收购的办法,“贱取如珠玉”,把粮价抬上去。
他认为,国家采取这样的宏观调控政策来控制粮价,就可以稳定市场,让国家富强。
这还不是重点。
范蠡在他的经济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宏观经济具备明显的周期性。
所谓“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
在旱灾之年要预见到大旱之后可能发生水灾,因此要及早扶持造船业的发展,以免水灾来临时发生舟船供应短缺;
反之,在水灾之年要预见到以后可能发生旱灾,因此要及早促进车辆生产。
即使到今天,也仍然是驾驭市场经济所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据说为了摸清楚经济周期,范蠡还在越国筹建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高46丈的观象台,他将天文运行与农业丰歉进行了周期性研究,并据此预测粮食生产的周期性变化趋势,形成经营的策略。
凭借范蠡如此先进的国家经济治理经验,越国果然“修之十年,国富”。
而另一厢,沉醉于酒色之中的吴王耽于国事,国运渐衰。
公元前年,越王勾践兴师伐吴,杀吴国太子。
9年后,越国再败吴国,吴王夫差多次求降,范蠡力谏勾践不准,杀之,吴国灭。
至此,越国大兴。
越王勾践与齐、宋、晋、鲁等诸侯会盟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周天子派专使前往祝贺,并封勾践为“伯”(霸)。
从此,越国横行于长江、淮河之东,勾践号称“霸王”,为春秋五霸中的最后一个“霸王”。
故事没有结束。
世传,才情俱佳的范蠡,在吴国灭亡之后,做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就是劝说好朋友文种和他一起远离朝政。
越国称霸之后,范蠡被拜为上将军。
但范蠡辞官不就,挂冠出走。
还劝说文种一起走: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子何不去?”
但文种没有随范蠡而去,后来果然被勾践赐剑自尽。
第二件事就是在姑苏台下、花荫深处,找到了萎顿不堪的西施。
两人仓皇逃到太湖,双双驾一叶扁舟,消失在烟波浩渺之中。
苏东坡曾经写道:“五湖问道,扁舟归去,仍携西子。”
带着心上人远走江湖的范蠡,开始了第二段传奇人生,成了一个超级大商人。
一开始,范蠡移居齐国,在大海边从事农耕养殖和土产贸易,很快有了数十万金的资产,成为远近闻名的富商。
时至今日,河北、山东和江苏等很多地方仍然留有他的经商传说,譬如河北蠡县,便记载范蠡也曾在此做皮毛生意,该县因此得名。
范蠡还在江苏无锡从事过种植,该地现存“蠡国”和“西蠡河”等地名,沿太湖周边地带,也有不少以“蠡”字得名的地方,如蠡湖、蠡桥、蠡口镇、蠡庄渡等等。
而后,齐王请他去当国相,不多久,范蠡再辞,迁居到陶,更名为陶朱公。
他在此处再次取得了巨大的财富成功,并且广散家财于乡邻亲戚,因此又有好德之名。
而范蠡的子孙,也继承了他的家业,世代经商,“遂至巨万”。
因为范蠡的故事太过神奇,所以后世也把豪富者概称为“陶朱公”。
另外,《史记集解》记载,范蠡还曾经帮助一个穷小子变成大富豪。
鲁国有个叫顿的年轻人,贫困潦倒,找到范蠡请教致富之道。
范蠡告诉他,如果想要发财,就应该去养母牛。
于是,顿迁徙到晋国的西河(今山西西南),在猗氏(今山西临猗)南部畜牧牛羊。
当时,这一带土壤潮湿,草原广阔。由于经营有方,顿的畜牧规模日渐扩大,“十年之间,其息不可计,赀拟王公,驰名天下”。
顿在猗氏一带起家,因此被称为猗顿。
在经营畜牧的同时,猗顿又投资于池盐业,从事生产和贸易经营。
据传,为了加快贩运速度,猗顿还开凿了山西地区的第一条人工运河。
山西池盐自古被视为“国之宝”,猗顿投资其中,当然获利颇丰,很快成为一代巨富。
后世常将他与范蠡同列而论,并视之为晋商的远祖
当然,回到我们今天的主题,西施与范蠡的故事,在这个版本中,是幸福的。
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爱情系于家国命运,再到最后,两人私奔于江湖。
在山东肥城陶山,据说还有范蠡和西施墓。
(据说是这个)
但西施和范蠡的故事,还有多个版本的结局。
一说,吴国灭亡后,西施自觉使命完成,并有愧于夫差,遂自缢于馆娃宫内。
一说,吴国亡国后,吴人将一腔怒火发泄到西施身上,用锦缎将她层层裹住,沉在扬子江心。
一说,吴国亡国后,越王勾践为避免西施美色殃及越国,恩将仇报,赐西施沉江而死。
一说,吴国亡国后,勾践欲将西施收进后宫,越后认为西施是“祸国之女”,就令手下将其沉入江底。
所谓“红颜祸水”,人们将自己的无能嫁祸到美色头上,终究是懦弱,失败的表现。
当然,还有一种说法,吴国灭亡后,范蠡担心越王也沉溺于西施美色,遂骗西施到太湖游船之上,推西施于湖中,溺水而亡。
但是,想想后来范蠡辞官不就,这个说法,也很难站得住脚。
当然,今天是5·20,还是相信美好的爱情,终将敌过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