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史记的注解著作及相关注解2

——再说《史记》及注解的版本

据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把三家注散列在正文下,合为一编,始于北宋,但旧本均已失传。现存最早的本子有:

现存最早的本子南宋黄善夫刻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nà)本二十四史中。

明嘉靖、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

毛氏汲古阁刻的十七史本。毛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后改名晋,为地方富豪。一生酷爱买书、刻书,是明末大藏书家。

清乾隆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武英殿本最为通行,有各种翻刻或影印本。康熙十九年(年)始,在西华门内武英殿设立刻书机构,直至清末。在长达余年的历史中,武英殿先后刊行书籍数百种,此即“武英殿刻本”(简称“殿本”)之由来。武英殿刻本是清代宫中刻书初承明内府经厂之余绪。

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一百三十卷(称“金陵局本”),此本经张文虎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和自己所见到的各种旧刻古本、时本加以考订,择善而从,是清朝后期较好的本子。中华书局年11月第2版《史记》便为金陵书局刊行《史记集解索引正义合刻本》。

中华书局年第二版

金陵官书局是同治三年(年)由曾国藩组建。金陵官书局是清末创办较早而又影响较大的官书局之一,所刻印的书籍,因其校雠皆四方饱学之士,且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作后盾,加之底本多为善本,曾国藩又坚持"但求校雠之精审,不问成本之迟速"的原则,故刊本质量上乘,所刻各书当时人们皆视为善本。关于这个版本,中华书局年版《史记》《点校后记》云:张文虎校刊《史记》的时候,不主一本,择善而从,兼采诸家意见,应当改正的他就给改正了,所以金陵局本有许多地方跟各本不同。……这是张文虎对照《汉书》并王念孙说改的。

张文虎(—)字盂彪,一字啸山,号天目山樵,南汇周浦(今上海浦东)人,由诸生保举训导。张文虎性情沉默而谦和,对友人坦率、诚挚,因家贫,靠友人资助人学,成年后便离家到金山钱家坐馆。历30年。年受江苏学政黄体芳之请,出任南菁书院首任院长。李鸿章总督两江时,延之与周学港管理江南官书局。又被委以金陵书局雠(chóu)校主事,后参与纂修《华亭县志》、《奉贤县志》及《南汇县志》,皆谨严有法。幼见插架书,辄自翻阅,信笔评其是非。尝三诣文澜阁纵观四库书,手自校录。精于校勘,帮助金山钱熙祚辑《守山阁丛书》,出力尤多,又为钱熙辅、钱培名校《续艺海珠尘》、《千癸集》、《小万卷楼丛书》等书,凡经他所校之书,时称善本。而于《史记集解》、《索隐》、《正义》,考核尤深。著有《古今乐律考》、《舒艺室随笔》、《舒艺室诗存》、《诗存、诗续存、尺续偶存》、《舒艺室全集》、《索笑词》、《史记札记》、《周初朔望考》等,与安徽黄富民合著《儒林外史评》。(见百度词条:张文虎)

另,王念孙(年4月25日-年2月25日),字怀祖,自号石臞(mǒ)(《扬州画舫录·卷三·新城北录上》作“石渠”),江苏高邮人,清代语言学家,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与钱大昕(xīn)、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读书杂志》是王念孙先生在校勘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清代朴学的代表著作。该书校勘《逸周书》,《战国策》,《史记》,《汉书》,《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内篇》,诸书中文字,后经出土文献验证,多有可征之处。《书目答问》录80卷,另有余编2卷。同治九年金陵书局刊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6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