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书三大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

大家好,我是尼摩船长,欢迎乘坐鹦鹉螺号,尼摩船长带你遨游知识的海洋。

历史由三个要素构成:时间、人物、事件,所以中国古代的史官修书就形成了三大体例: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三者互相补充,构成了完整的统一体。那么这三大体例有着怎样的优缺点,船长为你细细道来。

一,编年体

编年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春秋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主轴,按照年、月、日记录历史,是史书记录的最早体例。编年体很早就在中国诞生,据说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时期,具体出现时间不明,应该是自有人类文明诞生起就有编年体了。

司马光

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据传作者为春秋末年的鲁国史官左丘明。编年体史书从其诞生到清朝灭亡,一直是中国古代官方记录历史最主要的体例。最著名的编年体史书为北宋司马光等人编著的《资治通鉴》,记录了战国到五代多年的历史。规模最大的编年体史书为《大清历朝实录》(简称《清实录》),字数多达万字,记载了清朝12位皇帝及其家族起源的历史。

编年体史书的优缺点

资治通鉴

编年体的史书的优点在于可以把一段时间发生的事情与其有关的人物按时间记录下来,有助于人们了解事件的发生时间与当事人在当时做了哪些事情。

编年体史书的缺点在于事件的前因后果与人物的一生分布在许多章节里,过于碎片化,需要单独去找,因此不容易弄清楚事件的大概过程与人物的一生经历。(例如南宋的袁枢就是因为读《资治通鉴》发现,事件分布的太过零散,所以自创纪事本末体,将《资治通鉴》重新编排成了《通鉴纪事本末》。)

纪传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司马迁

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主轴,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历史,源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编年体在中国的诞生较编年体要晚,但比纪事本末体要早很多,最晚在西汉中期就已经出现。

史记

目前中国现存最早的纪传体史书是《史记》,作者为西汉史官司马迁,记录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约年的历史。自《史记》诞生起,纪传体就成为中国古代官方正史的主要体例,二十四史皆为纪传体。规模最大的纪传体史书为《清史稿》,立传人数超过万人,字数多达万字。

纪传体史书的优缺点

秦始皇

纪传体史书的有点在于可以了快速解一个人的生平与人际关系,看这个人在哪些时间做了哪些事,与这个人相关的人物传记也有相关记载,可以对这个人物的生平做补充。

纪传体史书的缺点在于一个事件有多个人参与,所以每个人关于此事都会有记载,容易造成重复记述。同时若出现一个事件在多个人物中的记载互相矛盾,不容易让人搞清哪个正确哪个错误(例如《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为秦庄襄王之子,但《史记·吕不韦列传》又说秦始皇为吕不韦之子)。同时纪传体在选择人物立传时的标准很难把握,经常会有一些重要人物漏记的现象。同时纪传体选择的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忽视对市井人物的记载,不容易让人了解当时民间的情况。

纪事本末体史书的起源与发展

南宋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主体,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记录历史,源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纪事本末体在中国出现的时间较晚,远比编年体与纪传体晚很多。因此纪事本末体的史书要比编年体与纪传体少很多。但是它一诞生就非常重要,成为与编年体与纪传体并列的中国三大史书体例之一。

袁枢

最大与最早的纪事本末体史书是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记录了战国到五代多年的历史,全文皆来自《资治通鉴》,袁枢只是对《通鉴》做了重新排列,没有改动一字。

纪事本末体的优缺点

战国

纪事本末体的优点在于纪事前后连贯可以让人了解一件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使人们对事件有很清楚的了解。

纪事本末体的缺点在于对事件取舍的标准有一定难度,容易对某些重大事件造成缺漏。(例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对战国历史的记载只有三家分晋与秦并六国,对李悝变法、吴起兵法、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等众多大事视而不见。)

史书的记录方式还有史评体(如西汉贾谊的《过秦论》)、纲目体(如南宋朱熹的《通鉴纲目》)、会要体(如唐朝杜佑的《通典》)、地方志(如东晋常璩的《华阳国志》)等多种体例,但最主要的三种体例为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且三者相辅相成,成为人们了解历史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5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