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从13岁登基,就开始修建他的陵墓了,到他去世后两年,前后总共花费了39年的时间,动用了各种工匠、囚徒达73万人之多。39年的时间,几乎就是一代人了,这73万人可不是固定不变的,有人来了,有人走了。
另外,秦始皇陵墓是一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的工种也是不一样的,有人负责勘探,有人负责规划,有人负责建造,有人负责监督,有人负责石料,有人负责木料,有人负责内部核心,有人负责外围工程。
因此,把这73万人全部杀掉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那为什么会有“修建陵墓的人都被杀死在陵墓内”的这种传说呢?
也是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关于这一点,《史记》上是这样记载的:
葬既已下,或言工匠为机,臧皆知之,臧重即泄。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树草木以象山。
这道命令,是秦始皇的宝贝儿子秦二世下的。通过这几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来,确实有工匠们被关到了秦始皇陵墓内,做了陪葬品,但那只是最后入葬的时候的一小部分人,绝大部分人都被秦二世给弄去修阿旁宫了。
去修阿旁宫的这些人,又经历了一次命运的大转移。
公元前年,陈胜吴广起义,派出手下大将周文率领一支队伍打进了关中,快要打到秦国都城咸阳了,在无兵可用的情况下,秦国大将章邯建议,把修建阿旁宫的苦役们给放出来,组建成军队。
就是这样一支由修建过陵墓,修建过阿旁宫的苦役组成的军队,在章邯的带领下,居然打败了周文率领的起义军。看来天天劳动的人,身体素质就是好。
这部分人当然没有全部死,战争过后,有的回到了家乡,有的留在了部队,他们都是秦始皇陵墓的见证者。
那么,关于秦始皇陵墓的内部构造,司马迁是怎么描写的呢,来看一下: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出几个关键信息。
秦始皇陵墓是在他继位的时候就开始修建的,地点在骊山,动用了70万人,都是囚徒,深度有三泉,用铜做的棺椁,地宫里面藏满了奇珍异宝。地宫里有机关,有人走近就会发射。地宫内用水银做成了河流百川,上面有星空。用人鱼膏(就是鲸鱼脂肪)做成灯,永不熄灭。
好了,这就是关于秦始皇地宫里的情况,和我们所熟知的秦始皇地宫一样,因为,我们就是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中知道的。
那么问题来了,司马迁所写的这些,算是“详细”吗?很明显,这是非常粗糙的一份记录,有点老年人回忆录的味道,只是记录了一些大概的内容。
更详细的内容,比如机关是什么样子的,奇珍异宝都有什么,棺椁到底在什么位置。另外,司马迁的《史记》中居然没有兵马俑的记录。
因此,司马迁对秦始皇陵墓的记录,并不能称之为“详细”。
古代对于帝王的陵墓,都是作为一件高度机密的事情来看待的,虽然不能把所有参与的人都杀死,但是至少是做了很多的防范工作的,司马迁生活的年代,距离秦始皇已经有多年了,他是如何了解到内部构造的呢?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查阅史料
这个功劳是萧何的。当年,刘邦率先攻入咸阳,当其他将领们都忙着抢地盘,抢银子,抢女人的时候,萧何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命人把秦朝的所有典籍资料都收了起来。
“沛公至咸阳……何独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图书藏之。”
秦始皇陵墓里的机密,不能对外人讲,也不允许外人知道,但是秦朝的“机要室”里一定是有存档的,作为史官,司马迁一定是看过这方面的档案资料的。
第二个方面:口述历史
前面我们说过,当年参与陵墓修建的人,数量非常多,工种也非常多,不仅有囚犯,还有负责监督的官兵,数量之巨,是难以全部杀死的。
秦朝的时候,他们不敢说,秦朝亡了,汉朝建立了,这些人老了以后难免会喝着小酒,吃着花生米,对儿孙们说:“那秦始皇的陵墓,老牛了,你别不信,当年我可是负责往里面运石料的,里面机关重重,外人决不能轻易进去的”。
他们说的这些,都是他们亲眼看到的吗?也都未必,因为能够参与内部布局的人毕竟是少数,也有可能也是他们听别人说的,但是,作为亲历者,别管你当时干的是什么工作,只要参与了,你说的就是对的。
这些传说,经过口口相传,到司马迁这里,也就两三代人,因此,还是有很多干货供司马迁参考的。
第三个方面:实地考察
司马迁毕竟是史官,写史料还是很严谨的,对于听说来的东西,他还要亲自的去验证一下,要不然把听说过来的小道消息也写进去,那怎么能被奉为二十四史中的第一史呢。
那么,司马迁记载的内容,真实性有多大呢?
从目前考古人员的研究,发现,秦始皇地宫内汞含量确实要高于别的地方,说明地宫内是真的有水银的存在的,另外,考古人员也发现了火烧碳木的痕迹,说明秦始皇陵墓确实被火烧过,大概率应该是莽夫项羽。
至于秦始皇陵墓内到底是什么样子,是否真的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是否真的机关重重,短时间内,恐怕我们是不会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