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重用一名清官,大臣却感慨此人将大祸

汉武帝是我国封建历史上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在他执政期间不仅出现了一大批的名将如卫青、霍去病等人,还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名臣,如张骞、桑弘羊、主父偃、汲黯等。

尤其是汲黯这个人,他本是出身于贵族世家的公子,其人又非常有才学因此就显得相当的傲慢。早在汉景帝在位时期,汲黯就已经凭借着自己的家族势力当上了太子洗马,而此后更是深深地扎根于汉武帝朝中。

汲黯在朝中以其暴躁的性格以及不留情面的批评著称,《史记》记载汉武帝在面见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大将时都显得很随意,唯独召见汲黯时要穿戴整齐且不苟言笑,可见其在汉武帝心中的地位。

汲黯其人奉行的是黄老学说,因此他在很多事情的意见上都与汉武帝不和,尤其是汉武帝上任之初采取了激烈的改革措施,更是引起了汲黯的反对。

汲黯由于经常面刺皇帝而引发了龙颜大怒,汉武帝甚至以罢朝这样的举动来表示不满,但他也拿这个耿直的老臣没有办法,只能在后宫吐槽:“汲黯这个老头子真的是太固执了,简直和石头一样顽固不化。(《史记》——甚矣,汲黯之戆也!)”

但骂归骂,汉武帝仍旧没有因为汲黯的耿直而处罚他。

后来汉武帝启用了一名官员,此官员乃是一个大清官,为官多年从不徇私枉法收人礼物。这个人就是汉武帝时期的廷尉张汤,他是以法家思想来治国的代表。

不过汉武帝重用张汤这件事,也遭到了汲黯的强烈反对。他上书汉武帝道:

“天下谓刀笔吏不可以为公卿,果然。必汤也,令天下重足而立,侧目而视矣!”

汲黯在朝堂之上非常激烈地批评了张汤,说他这种刻薄的刀笔吏是不能被重用的,如果他被重用那么天下的人就会像秦朝时期一样连互相看一眼都不能了。不仅如此,汲黯还对张汤进行了人身攻击,《史记》记载了汲黯骂张汤的恶毒话语:“公以此无种(后代)矣。”

不过由于汉武帝在当时需要严刑峻法来树立自己的威信,对于汲黯的反对不以为意,依旧将其重用。

汲黯对此依旧喋喋不休,希望汉武帝收回成命。这个烦人的老头子最终还是引起了汉武帝的反感,汉武帝终于受不了了,就以一点小借口把汲黯判了罪。不过汲黯运气好,很快遇上了大赦天下,惩罚被免除,仅仅是丢了官职而已,在其后他又被调到了偏远的淮阳,在赴任之前他去看望了他的好朋友也就是大行令李息。

汲黯感慨地对李息说:

“皇上还是厌烦我了,把我调到偏远的淮阳去做官。但是无论如何我要提醒您,张汤这个人最终会被皇帝诛杀,此事恐怕会牵连到您。您身为公卿有义务向皇上弹劾他,这也是为了保全您自己啊。”

可是张汤此时已经成为了汉武帝朝中炽手可热的酷吏,在汉武帝的重用下已经位列三公之一,李息虽然位列公卿这样的地位,但是也相当忌惮张汤的势力,为此就没有听从汲黯的建议。

但是令李息没有想到的是,汲黯的话日后果然应验了。

张汤因为官职的原因需要动用刑罚,为人也太过耿直看不起那些投机取巧以及溜须拍马之人,而遭到很多大臣的嫉恨,后来被丞相府的三个长史合谋诬陷,最终被逼自杀。

张汤这个人以现在的视角来看确实是一个身在其位专谋其事的清官,但是他的施政理念损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尤其是他所强调的“用法严酷”,更是遭到了很多人的仇恨。

但是可惜的是他不具备一个政治家的头脑,他充其量不过是汉武帝的一颗棋子罢了。汉武帝利用张汤做了很多事情,如盐铁专卖的推行以及对于豪强阶级的打击,都是张汤在汉武帝示意下以严酷的刑罚实行的,这一点恰恰是汉武帝利用他的方面。

汉武帝就像幕后的渔翁一样,将豪强以及贵族阶级对自己的仇恨转移到张汤的身上,而自己在背后获取利益。

可怜的张汤因此成了“酷吏”的代表,而“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它赢”,张汤死后的遗产不过五百钱,都是皇帝的赏赐以及自己的俸禄,可见其清廉如此。

载以牛车,有棺而无椁。在被诬陷致死后,张汤的葬礼显然也是极为寒酸的,只有棺木而没有外椁。

但汉武帝显然还是抛弃了他,张汤死后身败名裂,就连大行令李息也因此受到了牵连。汉武帝在听说汲黯曾经与李息的对话之后,判处李息有罪并且处罚了他。而汲黯除却依旧执掌淮阳郡之外,还获得了与诸侯相国同等身份的待遇,可谓是人生赢家。

作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汲黯很敏锐地感受到了汉武帝与张汤之间微妙的关系,所以他不仅敢在朝堂之上叱责张汤,还准确预言了张汤最后的死亡。

不过好在汉武帝后来为张汤平怨,并且同情他的遭遇,将诬陷他的三个长史处死,并重赏提拔了张汤的儿子。《汉书》记载:

上惜汤,尽按诛三长史,复稍进其子安世。

张汤的故事是悲惨的,他的经历非常值得我们借鉴,一个人只知道闷头做事是不可取的,情商与智商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在现在工作中这种人也不少见,他们自以为得到了领导的赏识,殊不知只不过是一把刀罢了。

结果只会被同事记恨,在没有利用价值之后也会被毫不犹豫地踢出局,成为一个被孤立的可怜虫。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才是永久的”,拥有智慧不仅可以让自己顺风顺水,更是能给子孙谋福,是当之无愧的第一要义。有句俗语叫做“读史使人明智”,这一点就非常正确,古人的经历都被一一记录在册,我们只需阅读他们的事迹,就能得知他们兴败的原因。

因此,笔者给大家推荐一本专门收录历史智慧的书籍——智囊全集。

这部书是“明代鬼才”冯梦龙力作,记录了从先秦到明朝个谋略智慧故事,个个哲理通彻,计谋深远,人称“小资治通鉴”。看过此书的人说,哪怕悟透十之一二,都可趋吉避凶。

据记载,乾隆刚刚继位,曾七天足不出屋,原来在苦读《智囊》。曾国藩也喜读《智囊》,无论走到哪里,此书都不离身。清朝大才子纪晓岚,更将《智囊》倒背如流。杜月笙也很喜欢《智囊》一书。一次,偶然得到此书,立刻如获至宝。因其不识字,就让人边读边讲解,经常听得如醉如痴,感慨说:“读懂这本书,才算读懂了社会。”

不管你从事何种工作,都离不开为人处世,竞争博弈,沟通劝谏,自保防身,这些你都能从此书中找到灵感和方法。

所以,我建议大家都要读读《智囊》!

我看的这套很好。有原文和翻译,只要识字就看得懂。而且有冯梦龙的精彩点评,通俗易懂,看后获益良多。看故事,学智慧,得有高人指路啊!

我也正在看这本书,真心话,很不错。如果你也喜欢,可以点击下面图标进行购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23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