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适周,谒见老子,辞去时,老子说,我听说富贵者送人以财物,仁人者送人以言辞。我不是富贵的人,姑且窃用仁人的名号,用言辞送你:聪明深察的人常常受到死亡的威胁,那是因为他喜欢议论别人的缘故;博学善辩识见广大的人常遭遇困厄危及自身,那是因为他好揭发别人罪恶的缘故。
孔子生活的时代,鲁国西边的晋国晋平公无道,晋国六卿把持朝政,不时出兵攻打东边的诸侯国;南方的楚国楚灵王军队强大,时常侵犯中原各国;齐是大国又是鲁国的北邻。鲁国既小又弱,归附楚国就惹怒晋国;归附晋国就招致楚国来讨伐;如果奉事齐国不周,齐国的军队就进攻鲁国。鲁国的处境非常艰难。
鲁昭公二十年,这时孔子大约三十岁,齐景公和齐相晏婴到鲁国,齐景公问孔子说,西方的秦国以前又小而地处偏僻,为什么秦穆公能够称霸呢?孔子回答说,秦国虽小但志向远大;所处地方虽然偏僻,但施政却很恰当。秦穆公听说百里奚是人才,就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赎回来,授给他大夫的官爵,与他一连谈话三天,就把朝政交给他。用这样的标准来治理国家,就是统治整个天下也是可以的,称霸还算是小的呢。
孔子三十五岁的时候,鲁国的季平子和郈昭伯因斗鸡而结怨,季平子因此得罪了鲁昭公,昭公率军队攻打季平子,季氏和孟氏、叔孙氏三家联合攻打昭公,昭公的军队战败,郈昭伯被杀,鲁昭公逃往齐国,齐国把昭公安置在乾侯。其后不久,鲁国又发生祸乱,孔子因此到了齐国,为齐国执政高昭子的家臣。孔子与齐国的乐官谈论音乐,听到舜时的《韶》乐,就开始学习起来,以至于三月不知肉味。
齐景公向孔子问如何为政,孔子回答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齐景公听了非常赞赏说,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那么就算有很多粮食,我也吃不到啊。然而齐景公时田氏强大,齐国最后国祚终于田齐,姜齐之后竟不食矣。他日,齐景公又向孔子问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政在节财。齐景公听了又很高兴,打算把尼谿之田封给孔子,晏婴谏止之。
齐景公对孔子说,齐国不能用给季氏那样高的待遇给您,季氏是鲁国的上卿,地位最尊崇。孟氏为鲁国下卿,齐国用季氏孟氏之间的礼仪对待孔子。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害孔子,孔子听到了这个消息。齐景公对孔子说,我年老了,不能重用您。于是孔子离开齐国,返回了鲁国。
孔子四十二岁那年,鲁昭公死在齐国的乾侯,鲁人拥立其弟即位,是为鲁定公。定公五年夏,季平子卒,季恒子继为上卿。季桓子掘井得羊,告诉孔子时却称得狗。孔子说,据我所知,应该是羊。木石之怪名夔、罔阆;水中之怪名龙、罔象;泥土之怪物名坟羊。吴国伐越,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吴国使者来问孔子,孔子说这是当初被禹所杀的防风氏的遗骨。孔子在诸侯中以博学多闻著称。
季桓子宠臣名仲梁怀,与季氏家臣阳虎有怨。阳虎想要驱逐仲梁怀,季氏宰公山不狃阻止他。仲梁怀愈发骄横,被阳虎所执,季桓子怒,阳虎索性把季桓子也囚禁起来,季桓子与其盟誓才获得释放,阳虎从此更加轻视季氏。季氏凌驾于鲁君之上,阳虎凌驾于季氏之上,卿的权力开始让位于大夫。因为鲁国世卿专权,因此鲁国大夫以下也不守礼分,超越职权违背正道。
孔子由此不愿在鲁国朝廷为官,退居在家,专心研究整理《诗》、《书》、《礼》、《乐》这些典籍,学生也越来越多,有的甚至来自很远的地方,他们都虚心向孔子求教。鲁定公八年,公山不狃不得意于季氏,因阳虎为乱,欲废三桓之嫡而立其庶孽中与阳虎友善者,遂执季桓子,桓子诈而得脱。鲁定公九年,阳虎作乱,失败后逃奔到齐国。这一年,孔子五十岁。
以后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中都宰,一年后,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孔子便由中都宰升为司空,又由司空升为大司寇。鲁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岁,他由大司寇代理鲁相,当时面带喜色。他的弟子有人说,听说“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说,有这句话,但还有“乐其以贵下人”啊!
《荀子·宥坐》篇说,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门人进问曰:“夫少正卯鲁之闻人也,夫子为政而始诛之,得无失乎?”孔子曰:“居,吾语女其故。人有恶者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辟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有一于人,则不得免于君子之诛,而少正卯兼有之。故居处足以聚徒成群,言谈足饰邪营众,强足以反是独立,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