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校本
1.中华书局版
(1)点校本《史记》(共十册)(年初版,年再版)
此本是新式点校的唐代三家注合排本,年初版,直行繁体字排印,分装10册,万字,多次重印,影响较大。所谓三家注,是在裴骃的“集解”、司马贞的“索隐”之外,加上了张守节的“正义”。点校本《史记》以清同治年间金陵书局刊行的“史记集解索隐正义合刻本”为底本,这就保证了迄今为止《史记》校勘的最佳质量。因为金陵书局本经过晚清著名校勘学家张文虎与唐仁寿校订。张、唐二人根据钱泰吉的校本,又博采宋元明清诸善本汇校汇考,又采择梁玉绳《史记志疑》、王念孙《读书杂志》、钱大昕《史记考异》等书成果,详为校勘,考其同异,精审采择,世称善本。点校本在此基础上参考稚隆的《史记评临》、吴见思的《史记论文》、张裕钊校刊的归方评点本和吴汝纶点勘本等的句读。
这个版本的《史记》曾经一纸风行,一般称之为“小绿皮”,算是权威的一个版本。这个版本的《史记》是一个以金陵书局本为底本的整理本,点校本保留了历史上“三家注”与正文合刊的体例,即刘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附于正文之后。由顾颉刚先生分段标点,后经宋云彬先生校订,于年作为点校本“二十四史”系列之第一种出版。中华书局的点校本“二十四史”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分段精善、校勘审慎、标点妥帖,是海内外学界公认最权威、使用最广泛的“二十四史”现代通行本,享有“国史”标准本的美誉,堪称中国历史典籍整理的标志性成果。
本书为繁体竖排。
(2)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史记》(有平装、精装之分,平装较为完善)(共十册,平装定价元,精装定价元)
点校本《史记》的修订工作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赵生群教授主持,此次《史记》修订沿用了顾颉刚等人点校时采用的金陵书局本为底本,新增校勘记多条,约30万字,并改动标点余处。成为替代小绿皮《史记》的最佳史记版本。
与旧点校本比较,最明显的一个区别就是:旧点校本没有附加校勘记。对史文的讹脱订补,仅用“[]”、“()”来表示。增补改正的文字用方括号[],错误应删的文字用圆括号()。这种处理方式,是不太符合现代学术规范的。但这不是说,旧本在校订时没有依据,没有做资料的考辨取舍工作。事实上,出版前言和《点校后记》有所交代,其主要依据就是清代《史记》的研究专家张文虎的《校刊史记集解索隐正义札记》五卷,并参考清代以来数家之说。为何有依据而不表现出来?这是因为中华书局将张文虎的《札记》单独整理出版了,学者可以参看。但这毕竟是两本书,不在同一种书中表现,这种方式仍然是不够科学的,也不便于参阅。更何况,其中还有一些超出了张文虎《札记》的范围,包括《札记》没有涉及和《札记》“疑”误、“疑”脱、“疑”衍者两部分(整理者有少部分校勘记附于《札记》后)。那么这部分也就成了不知其校勘理据或校勘理据不足者,读者即便想要参考,也无从参考,而这更是不符合学术规范的。学术规范是:整理古籍,必须依据底本,底本有改动,一般要出校记进行说明。
2.上海古籍出版社版(郭毅、郭曼标点)。
底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简体横排。无点评、无白话翻译。有古代三家注——索引、集解和正义。参校泷川资言、水泽利忠《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与中华书局《史记》点校本。
3.岳麓书社版(李全华标点)
底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简体横排。无点评、无白话翻译。无三家注。无表。
4.浙江古籍出版社版(卢苇、张赞煦点校)
底本为南宋黄善夫刻本,简体横排。无点评、无白话翻译。无三家注。有表。
二、节选本
1.王伯祥《史记选》
王伯祥《史记选》主要选录本纪、列传中的名篇,并对其中的疑难字词和典章制度加以注释说明。《史记选》一书融入了王伯祥先生一生研究《史记》的心血,迄今为止这部《史记选》仍是国内外出版的《史记》选本中学术水平最高的一种。这部书前的《序例》系统地论及司马迁的生平,《史记》的伟大史学文学成就、深远的影响以及版本知识等,是一篇有独到见解的《史记》论,也是一篇富于启示性的《史记》研究指南。
2.来新夏《史记选》(中华书局年版)
注释不如王伯祥的详致。
三、校注、译注本
《史记会注考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史记会注考证》(共8册)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泷川资言(—,号君山,通称龟太郎)的史学名作,具有世界性影响。泷川资言收集了宋以前的《史记》版本,又据日本学者的校勘成果,进行全面校刊。在此基础上,搜罗中日余种典籍,将历代注释整理后加上自身的研究成果,以“考证”的形式,与经订补后的三家注,合刻于《史记》正文之下,成就此书。本书是继三家注之后,对《史记》研究成果最重要的总结和梳理,集《史记》问世以来,两千年来注家、学者对其研究之大成。它在《史记》版本校勘、考明司马迁所据资料、《史记》三家注的订补、历代注释集成等方面皆有重要成就,是《史记》研究者的必备之书。
《史记斠证》(中华书局年版)
《史记》博极古今,包罗万象,流传既远,由于后人的传抄、刊刻甚至妄改,难免存在很多错误。王叔岷先生广泛运用经、史、子、集以及古注、类书等校证《史记》,解决了前人根本无法解决的重要问题。作者对《史记》的校证,以日本泷川资言《史记会注考证》为底本,参校刊本,早者为北宋监本,次为南宋黄善夫本,晚为清乾隆武英殿刊本。作者的主要工作包括:一、字句整理;二、史实探索;三、陈言佐证;四、佚文辑录;五、旧注校补。作者以一人之力,历经十七年的时间完成了全部文字校勘工作。
韩兆琦版
《史记笺证》(江西人民出版社年版)
该书作者为中国《史记》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韩兆琦先生,韩先生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随后入复旦大学师从蒋天枢先生专治前四史,为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再传弟子。韩兆琦先生穷十余年之功完成的《史记笺证》是《史记》研究集大成性的著作,开创了《史记》研究的崭新局面,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该书的“集评”很有特色,在每篇之后汇合了历代各家的评论文字,做宏观的义理解读,“集评”附有作者自己的按语,多概述全篇主旨,评判传主,对于读者理解十分有帮助作用。《史记笺证》以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为底本,全书余万字,是《史记》原文的十倍多。《史记笺证》年初版,年修订版问世,修订版共10册,锁线软精装,手感特别好,然而校对不精,令人颇觉遗憾。在版权页居然出现了“年12月修订版”这样的荒唐错误。
该书注释十分详尽,引证材料十分丰富,算是最大的优点。该书的配图本来可以成为一个亮点,有地图三十多幅,历史古迹、考古发掘、出土文物等图片一百三十多幅,但是有些图片的分辨率太低,看起来很模糊。本书为简体横排。
中华书局《史记》(共九册,定价元,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
本书主干内容基本以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兆琦教授的《史记笺证》为基础,删改调整了部分注释内容,增加了白话文翻译部分。因此,中华书局“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丛书”中的这套《史记》就成了融汇校勘、注释、翻译和评论于一身的集众萃之作。对于普通读者而言,恐怕白话译文显得尤为重要。
本书为简体横排。
先说结论:。
两者区别对比(以第三册为例):
三全本题解更详细,篇幅更大;三民本较简洁,篇幅更小。
三全本有的注释更详细,三民本注释较简洁,但三民本注释条目比三全本多。
三全本翻译简单粗暴;三民本翻译更详细全面。
三全本原文、翻译和注释是小段排列;三民本是大段原文后附翻译和注释。(图略)
经笔者对比,三全本一印衬页为淡红色,二印为淡黄色,五印为纯白色。三、四印欢迎书友补充。另现市面上所售六印几乎为盗版,可从颜色、书背图标和整体厚度识别:盗版整体颜色偏红且深,正版整体颜色偏黄且浅;书背图标正版书口纸张条纹清晰可见,盗版模糊一团;正版整体厚度比盗版薄。
因版权问题,三全本已不再出版。另外三民本正文有注音符号,如在意慎入。
张大可版
《史记全本新注》
张大可注释。三秦出版社年初版,年再版,年华文出版社重出,年凤凰出版社重出(改名《史记今注》),年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重出(仍用“史记全本新注”名)。全套精装5册,万字。《新注》以阐明司马迁一家之言为宗旨,打破传统旧注的局限,将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起来,创造了全新的注释体例,包括序论、五体说明、解题、段意、简注、简论等六项内容。
吴树平版
《全注全译史记》
吴树平等35人合注。天津古籍出版社、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年出版,大16开本,精装3册,万字。本书作者阵容整齐,凝聚了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各界专家通力合作,开创了多学科协力攻关整理大型古籍的范例。本书注与译均用精炼的白话文,合于信、达、雅的要求,将学术性与普及性结合起来,使本书具有参考和阅读的双重价值。译文流畅,可读性强,此为阅读价值,水平明显高于诸多的白话本《史记》。注释的最大特色是大量吸收了当代考古学成就引证文献典籍,清晰地勾勒出古代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大大地丰富了《史记》的内容,焕发出时代的青春。
《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吴树平主持校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年版)
“今注”数量大、内容丰富。例如《五帝本纪》中有近条注,《太史公自序》则有余条注。“今注本”所做的“今注”在数量上远远超过三家注。“今注”包括对官名、地名、人名的注释,还包括史实疏通、制度沿革、名物考证等,内容非常丰富。“今注”是“史家注史”,与文学家偏重注释字的形、音、义及音韵的演变不同,重在疏通、辨正、补充史实。
“今注本”大量采用考古资料、出土文献。利用出土文物研究《史记》的方法早已有之。《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延续这一传统,综合利用考古资料与出土文献校订和补充《史记》文本,对20世纪以来出土的甲骨文、金文、帛书、楚简、秦简、汉简、汉画像等都有运用。例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维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丞相隗林、丞相王绾……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第页)“今注本”指出,《颜氏家训书证》记载,据秦铁权,“隗林”当作“隗状”;唐司马贞见到的本子也作“状”;再加上古今发现的多种秦代权器、量器、诏版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等都提到“丞相状”,因此判定,“‘林’字误,当作‘状’”(《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第页)。又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昭襄王)十五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宛。”(第页)。“今注本”认为,睡虎地秦简《编年记》中的“十六年,攻宛”,所记年代与《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卷四五《韩世家》相吻合,由此判定,“十五年有误”,应为“十六年”(《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第页)。
“今注本”充分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据安平秋等学者统计,“历代以来,研究《史记》的作者人,留下的论文有篇,著作部,总字数1亿1千多万字”(安平秋等《史记教程》,华文出版社,2年,第2页)。“今注本”充分吸纳前人和时贤的成果。例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文公)五十年,文公卒,葬西山。竫公子立,是为宁公。”(第页)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据陕西宝鸡太公庙出土秦公钟、秦公镈铭文认为应作“宪公”,“今注本”采纳了这一成果(《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第页)。又如,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三十三年……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第页)《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引用陈槃的《“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之诸问题》和辛德勇的《史记新本校勘》,认为该句应该断为“禁不得祠明星出西方”(第页)。此外,今注通俗易懂,便于读者阅读。《史记》博大精深,但是年代久远,语言障碍横亘,普通读者阅读《史记》往往力不从心。《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帮助读者扫除了不少阅读障碍,如《史记天官书》系统介绍了汉代的星座和星名,但行文艰深难懂,“今注本”不仅对星象名词进行了详细考释,还附有大量图像资料,包括汉代武梁祠画像、南阳白滩汉墓天文画像石、西安交大汉墓星图及顾锡畴《天文图》、潘鼐《中国恒星观测史》中所画星象图等,便于读者理解汉代星象。“今注本”中提出的很多问题还能给研究者以启发,推动他们做深入思考。例如,“今注本”对比了《离骚》《天问》《逸周书尝麦》《国语楚语》《韩非子说疑》《史记夏本纪》关于太康失国故事传说的记载,为继续探讨古代故事传说的演变分化提供了思路(《今注本二十四史史记》,第页)。
年完成的中华书局点校本是《史记》版本校勘学研究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之作,但也存在局限和不足。半个世纪后,学术界有条件、也有必要在现代学术研究新理论的指导下、在新发现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对《史记》进行深入的研究,韩兆琦的《史记笺证》、赵生群团队中华书局修订本《史记》、赵光勇等主编的《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等著作纷纷问世。“今注本”的专家团队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校核各种文献,解决许多疑难问题,完成了高质量的成果,值得我们尊敬和钦佩。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赵光勇、袁仲一、吕培成、徐卫民主编)
“史记研究集成·十二本纪”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也是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共12册,余万字,所收中国历代《史记》研究资料余种、考古资料余种、海外汉学研究资料余种、现当代《史记》研究资料余种,利用资料的范围,就相应部分而言,远远超出了《史记》“三家注”和《史记会注考证》,具有资料搜集的全面性;集成所收资料均为历代代表性研究成果,以时间为序,以汇校、汇注、汇评为纲,分类辑录,厘定甄选,会通整理,对疑难问题分门别类地加以处理,并以丰富的考古资料补正已有研究,清晰地网罗《史记》研究多学科、多层次、全方位的学术观点,具有类别整理的学术性;集成在“三汇”的编纂体例上,每篇正文之前首列“题解”,收录古今学人的“点题”总论,正文之中有“编者按”回应重要的学术争鸣,正文之后又有“研究综述”“引用文献及资料”,勾勒《史记》研究的学术脉络并为读者提供尽可能完备的学术信息,体例设置科学,具有工具性和实用性。
四、白话文本
“二十四史全译”中的《史记》(汉语大词典出版社,主编许嘉璐,副主编安平秋)质量也还算不错,可惜没有注释,只有白话译文,这个版本的《史记》应该不太好买到。
《文白对照史记》
《白话史记》(白话全译本修订版)(全三册)(新世界出版社年版)
作为一个中国人,要了解自家的历史文化,必读《史记》。但因其文字古质,没有相当学力的人是不易读懂的。尤以今时学术分科,除专门文史学研究者外,有能力读此书的更少了。基于上述认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在台静农先生的倡议下,汇集了台湾十四所院校六十位学人,经过两年的努力,将《史记》全部语译,凡一百六十万字。由台静农先生题写书名并作序出版。
《白话史记》(岳麓书社年版)
本书强调忠实于原文。译语的选择,尽量考虑到《史记》运用文献时的客观历史条件;力求在准确理解文意、协调语法现象的前提下,将原文逐字逐句加以落实:以求译作通达可信,以便读者在阅读本书时,能读懂读好《史记》原文。
《史记》(白话本)(商务印书馆年版)
本书由《史记》研究界翘楚张大可先生独立翻译,本书最大特色在于体例创:书前设导言,高度概括《史记》精华;本纪、世家、列传、书、表各做体例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使白话本《史记》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
《史记》的读法
读《史记》有二法。一,常识的读法。二,专究的读法。两种读法,有共同之入门准备。
一,先读《太史公自序》及《汉书·司马迁传》,求明了作者年代、性行、经历及全书大概。
二,读《汉书·叙传》论《史记》之部,刘知几《史通》之《六家篇》《二体篇》《正史篇》,郑樵《通志总序》论《史记》之部,《隋书·经籍志》及《四库提要》之史部正史类关于记述《史记》之部分,求略识本书在史学界之位置及价值。
今先论常识的读法。《史记》为正史之祖,为有组织有宗旨之第一部古史书,文章又极优美,二千年来学者家弦户诵,形成国民常识之一部,其地位与六经诸子相并,故凡属学人,必须一读,无可疑者。惟全篇卷帙颇繁,卒业不易,今为节啬日力计,先剔出以下各部分:
一,十《表》但阅序文,表中内容不必详究,但浏览其体例,略比较各表编次方法之异同便得。
二,八《书》本为极重要之部分,惟今所传似非原本,与其读此,不如读《汉书》各志,故可全部从省。
三,《世家》中吴、齐、鲁、管蔡、陈杞、卫、宋、晋、楚、越、郑各篇,原料什九采自《左传》。既读《左传》,则此可省。但战国一部分之世家仍须读,因《战国策》太无系统故。
四,《武帝纪》《日者传》《龟策传》等,已证明为伪书,且芜杂浅俚,自可不读。《扁鹊仓公传》等,似是长编,非定本,一涉猎便足。
以上所甄别,约当今书三分之一,所省精力已不少。其余各部分之读法略举如下:
第一,以研究著述体例及宗旨为目的而读之。《史记》以极复杂之体裁混合组织,而配置极完善,前既言之矣。专就列传一部分论,其对于社会文化确能面面顾及,政治方面代表之人物无论矣,学问、艺术方面,亦盛水不漏。试以刘向《七略》比附之:如《仲尼弟子》《老庄申韩》《孟子荀卿》等传,于先秦学派网罗略具,《儒林传》于秦、汉间学派渊源叙述特详,则《六艺略》《诸子略》之属也;如《司马穰苴》《孙子吴起》等传,则《兵书略》之属也;如《屈原贾生》《司马相如》等传,则《诗赋略》之属也;如《扁鹊仓公传》,则《方技略》之属也;如《龟策》《日者》两传,则《术数略》之属也。又如《货殖传》之注重社会经济,《外戚》《佞幸》两传暗示汉代政治祸机所伏,处处皆具特识。又其篇目排列,亦似有微意。如本纪首唐、虞,世家首吴泰伯,列传首伯夷,皆含有表章让德之意味。此等事前人多已论列,不尽穿凿附会也。
若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宜提高眼光,鸟瞰全书,不可徒拘拘于寻行数墨,庶几所谓“一家之言”者,可以看出。
第二,以研究古代史迹为目的而读之。《史记》既为最古之通史,欲知古代史迹,总应以之为研究基础。为此项目的而读,宜先用“观大略”的读法,将全篇一气呵成浏览一过。再用自己眼光寻出每个时代之关键要点所在,便专向几个要点有关系之事项,注意精读。如此方能钩元提要,不至泛滥无归。
第三,以研究文章技术为目的而读之。《史记》文章之价值,无论何人当不能否认,且二千年来相承诵习,其语调字法,早已形成文学常识之一部。故专为学文计,亦不能不以此书为基础。学者如以此项目的读《史记》,则宜择其尤为杰作之十数篇精读之。孰为杰作,此凭各人赏会,本难有确定标准。吾生平所最爱读者则以下各篇:
《项羽本纪》《信陵君列传》《廉颇蔺相如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淮阴侯列传》《魏其武安侯列传》《李将军列传》《匈奴列传》《货殖列传》《太史公自序》。
上诸篇皆肃括宏深,实叙事文永远之模范。班叔皮称:史公“善序述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文质相称,良史之才”。如诸篇者,洵足当之矣。学者宜精读多次,或务成诵,自能契其神味,辞远鄙倍。至如明、清选家最乐道之《伯夷列传》《管晏列传》《屈原贾生列传》等,以吾论之,反是篇中第二等文字耳。
——梁启超《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