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期主要是各国国君任用有能之士进行变法的时期,变法中采取的各种革除敝治的政治、经济等措施为战国中后期诸国互相兼并提供了政治、经济基础。等时间发展到战国中期的时候,魏、齐、秦等国相继崛起,兼并大战频发,各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利益往往决定国家政策,在此种形势之下纵横家这一阶层便应运而生。士人是纵横家的主要构成成分,他们在追名逐利的时代风气和布衣卿相的时代现象的影响下,依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能言善辩活跃于政治舞台上,操控着各国外交方针。
战国中后期,以战国四公子为代表的智囊团模式逐渐代替了战国中前期苏秦张仪为代表的单打独斗模式,他们虽称不上乱世枭雄,但是足可以谓为英杰才俊。乱世之中,位高权重的他们自然也是时代的弄潮儿,尊贤重士,约纵离横。战国四公子中以孟尝君活跃于政治舞台的时间最早,据学者考证孟尝君大约活了六十多岁(BC——BC),平原君最多活五十八岁(BC——BC),信陵君最多活五十三岁(BC——BC),春申君年寿最长,大约活了八十二岁(BC——BC)。
在商周时期就存在士人阶层,他们大多是一些知识分子,在宗亲掌权的西周时期,作为外人的士人只能充当顾问等无关轻重的职位,并没有发挥出实际的价值。到了春秋时期,国家权力转移到了贵族卿大夫手中,这个过程中,作为顾问谋士的士人发挥出了自身价值,开始获得封地,当时的爵位最低为男爵,士人的封地很小,只有一个小城,没有爵位,只能称之为君。
春秋战国初期,这些具有封地的君逐渐发展成地主阶层,破坏了原本井田制的土地政策,以地主和佃户为基本单元的小农经济逐渐成为了战国时期各国的经济基础。随着科技的发展,金属开采和冶炼技术迅速革新,农业、手工业、商业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商业城市,比如大梁、洛阳、邯郸、新郑、安邑、定陶、临淄等;也出现了很多大商人和大富豪。因此封君们的土地产出激增,他们享有封邑内人民的租税,同时还会对农民放贷,所以他们的经济实力雄厚。借助经济方面的优势和政治地位上的便利,战国四公子都曾公开进行养士活动。这群进行养士活动的一批人当中战国四公子是影响最大和实力最为雄厚的。
而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两件事给当时各国国君和群臣思想带来的震撼可谓不小,国君们的忧患意识增强,权臣贵胄门的进取精神被激发起来。与国家上层主体同时发生变化的还有士人阶层,表现便是没落贵族和进取贫农地不断涌入,而对他们产生足够诱惑力的是权力、地位和金钱。当主、客体和外部环境等一切条件具备的时候,养士活动便顺理成章的发展起来。
随着合纵连横战略的提出,士人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在没有举孝廉、科举制等上升通道的战国,想要进入权利中央,必须选择一条合适的路径。
以诸子百家为首的各派学者凭借其在学术界的名望,游说列国,最终受到国君赏识,担任要职。更多的士人则投靠了那些当地的封君,充当门客。封君则一方面把门客作为自己的智囊团,协助自己在政坛平步青云;另一方面也是充当了标榜自己礼贤下士的旗帜。齐国的孟尝君广纳士人,“食客三千有余人”。赵国的平原君赵胜好宾客更甚,“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魏国的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致食客三千人。”楚国的春申君“客三千余人,其上客皆蹑珠履。”
战国中期地图齐国自太公立国,国家面积不大,还要对抗当地的东夷土著,他制定了“因其俗,简其礼,通工商之业,便渔盐之利”和“尊贤智,赏有功”的治国方针。后又有管仲等人继承发扬齐国的重商政策,商业发展必然使人们重利,“商不厌精”的准则也使得“民多智巧”。孟尝君身为齐人,生于齐地,长与齐地,其自身性格必然多受齐地文化风俗的影响,并且其出生时,巫术认定其不祥,因此自小就受到家人排挤,表现为自卑、刻薄、粗勇、实用主义。
《史记·孟尝君》中记载孟尝君养士并不“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以故倾天下之士”。孟尝君曾经请客吃饭,结果有个侍从遮挡了灯光,一位客人十分生气,认为大家的饭菜质量不一致,就放下碗筷告辞。孟尝君把自己的饭拿来和这位客人比对,客人十分羞愧,当即自杀。“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人人各自以为孟尝君亲己。”
“孟尝君的名号传到了秦昭王耳朵里,秦王邀请他去秦国,宾客们都不愿意跟随。苏秦以木偶人和土偶人为例,认为孟尝君前往秦国无异于土偶人淋雨,一定会有大难。孟尝君这才打消念头。后来秦王承诺只要孟尝君去秦国,就任命他为秦国宰相。结果孟尝君到了秦国,秦王在幕僚的劝阻下反悔了。孟尝君被扣留在秦国,形势危急。幸好他的门客里有个盗贼,去秦国国库里偷出狐白裘贿赂秦王幸姬,幸姬迷惑秦王释放了孟尝君。但凌晨赶到函谷关却发现关门紧闭,无法通过,由于害怕秦王反悔,时间紧迫,门客里有个人爬上高处学鸡鸣,守关士兵误以为天亮,就打开了关门,孟尝君一行人得以逃出生天。”
“孟尝君路过赵国的时候,赵国的平原君招待他。赵国人久闻其大名,纷纷出门围观,结果围观者大笑着说:我还以为孟尝君是个伟岸的男子,不成想却是个小个子。孟尝君听到后暴怒,立即率领手下门客下马,当场杀数百人,然后把整个县都灭掉,这才满意的离去。”
随后孟尝君多次领导讨伐秦国的战役,但均成果有限,在齐国被燕国几乎吞并的情况下,拥有庞大势力孟尝君自比诸侯,拒绝田单的求援。结果齐国复国之后,齐魏两国同时出兵讨伐孟尝君封邑,虽然孟尝君已死,但其后人被屠戮殆尽。
孟尝君赵国北接燕国、林胡、匈奴和楼烦,除了要应对中原各国的压力,还要持续对游牧民族作战。赵人自然要更加骁勇善战才能捍卫国家领土,所以赵人有尚武的习性。也因为赵人的尚武精神,赵人自然缺少魏人温柔敦厚的品行。又加之和北部草原文化的碰撞,赵人更加剽悍豪放,同时具有重义的人格特征。对于资源有限的赵国来说,投机行为是必不可少的,赵国一边谋划着霸占北方草原以及河套地区,一边计划从北方直插秦国心脏,同时赵国建都邯郸,对富饶的中原地区也很有兴趣,此外赵国对统一三晋,尤其上党、安邑等要地一直抱有强烈兴趣。这样的风气虽然开放,但侥幸心理过于严重。
平原君就诞生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时的赵国,骨子里流淌的是尚武投机的血液。平原君,是赵武灵王的儿子,赵惠文王的弟弟,早期的赵胜并没有体现出他的价值,直到赵惠文王他开始担任宰相,后又担任赵孝成王的宰相。当时秦国攻打韩国上党,韩国无力抵抗,便打算把上党割让给赵国。上党极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对赵国非常重要,在当时形势下上党主动投怀送抱对于赵王和平原君是极具诱惑力的。尽管知道冯亭献出上党的出发点是要激怒秦国,转移秦军攻击,但是平原君还是乐于接收上党。赵国的这一行为把秦国的火力揽到了自己身上,随后双方爆发了长平之战。
虽然平原君对赵国很有信心,但战略失误让赵国在长平之战中遭遇了惨败,整个国家陷入亡国危机,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长达三年之久。赵王派赵胜向魏和楚求援。赵胜从数千门客里挑选二十人一同前往楚国,但大家只是干着急,却始终凑不够二十个人。这时名不见经传的食客毛遂自告奋勇,同赵胜去楚国求援,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楚王,楚王派春申君率军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赵胜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另一方面信陵君窃符救赵,也前来驰援,直到楚军和魏信陵君援兵赶到,邯郸之围得以解除。但救国有功的平原君在门客的建议下谢绝了封赏,直至去世。
平原君魏国位于中原地带,它不像赵国、秦国、燕国一样接触少数民族区域,所以魏国的文化和韩国类似,都是保守单一的文化。他们地处中原,所以对周礼和儒家文化的保留相较于其他五国是最多的。魏国也仅仅在战国初期文侯变法之后称霸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因此信陵君是这四君里面是最为“保守”、最为“传统”,儒家气息最为浓厚的
一人,所以也只有他能真正的屈尊礼士。信陵君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面对困境中的魏国,信陵君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为魏国续命,他招揽门客,渴望与有能之士交往借此提高自身修养,希望他们能为自己所用,为魏国在国际战争中争取胜利的砝码。
在秦国包围赵都邯郸的时候,平原君向各国求援。而平原君的妻子正是是信陵君的姐姐,于是魏安釐王派将军晋鄙领兵十万前去救赵。秦昭王当即恐吓魏国说:赵国早晚要灭亡,哪个国家敢救赵国,就会成为秦国下一个消灭的目标。魏王听了很害怕,就派人阻止晋鄙再进军,让他把军队留在邺城扎营驻守,观望形势。平原君派使臣责备信陵君背信弃义,不讲情面,置同为三晋的赵国于危难中而不顾。信陵君知道魏王不会同意出兵,便自行凑了一百辆战车,带着门客去找秦军死战。结果被侯嬴劝阻下来,两人密谋窃取魏军兵符,为了不耽误信陵君行动,年迈的侯嬴向他推荐了大力士朱亥,然后引颈自刎。
信陵君到达军队驻地,命令晋鄙出兵,晋鄙不信,朱亥当即用铁锥击杀了晋鄙。魏无忌便接管了晋鄙的军队,然后开始整顿军队,向将士说:“父子都在军中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中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精兵八万人。开赴前线抗击秦军。秦军败退,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
受到赵国款待的信陵君想见见平原君手下的毛遂等人,但这些人都混迹于酒楼赌场。平原君因此瞧不起信陵君,信陵君则讽刺平原君待人不重才能只图富贵。结果平原君的门客们听到这件事后,一大半都追随信陵君去了。
窃符救赵之后的信陵君不敢再回到魏国,就一直待在赵国,恢复了元气的秦国乘着魏无忌在赵国,日夜不停地进攻魏国。安釐王为此焦虑不安,就派使者去请信陵君魏无忌回国。信陵君告诫门下宾客严禁与魏国通信。在毛公和薛公两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的劝说下,魏无忌这才驾快车救魏国。安釐王任命魏无忌为上将军,让他做魏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魏无忌派使者向各诸侯国求援,各国得知魏无忌担任了上将军,都纷纷派兵救魏。魏无忌率领五国联军大败秦军,秦国将领蒙骜战败而逃。联军乘胜攻至函谷关,秦军躲进关内不敢应战。
秦王忌惮魏无忌,因此派人持万金到魏国离间安釐王和魏无忌的关系,同时派人到魏国境内假装祝贺魏无忌登上王位。因此,安釐王更加怀疑魏无忌,于是派其他人代替他执掌魏国兵权,五国攻秦计划失败。魏无忌从此心灰意冷,回到魏国之后,不再上朝,每日沉迷酒色。四年之后去世。
信陵君变法失败后的楚国一直未能走出旧贵族掌权的困境,世袭制度的影响力还是很大,继而任人唯亲的选官制度的生命力很强。此外楚国的统治阶层在战国时代都是比较奢靡的。春申君受当时楚国环境影响也是一位极其奢靡之人。故春申君本传中记载平原君门客在春申君“上客皆蹑珠履”时大惭一事。
公元前年,秦国大举攻楚,楚国连败,国都失陷,楚顷襄王不得不派春申君前去秦国求和,最终以秦楚联盟,楚国质押太子熊完而宣布停战。楚顷襄王病逝后,春申君让太子假扮仆人逃回楚国,自己断后,在范雎的建议下,春申君得以活命回到楚国。太子即位后,春申君顺利掌握朝政,并迅速和秦国翻脸,出征邯郸拯救赵国。后又率军攻占鲁国,在各国极有威望。
各诸侯国担忧秦国吞并中原的势头不能遏制,于是互相订立盟约,联合伐秦,并让楚考烈王担任六国盟约的首脑,让春申君当权主事。六国组成合纵联军,由黄歇任命庞暖为联军主帅,一度攻到函谷关,秦国倾全国之兵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王把作战失利的罪责归于春申君,从此开始冷落黄歇。
被排挤的春申君黄歇担心自己的安危,于是开始考虑楚国太子的事,楚王无子,春申君一边进献美女,一边听信李园的计策,当时李园的妹妹受春申君宠幸,且有身孕,春申君就把这个女人送进宫中。最后这个女人当上了王后,儿子也被封为太子。但李园和春申君都害怕对方走漏消息,李园一边暗中豢养了刺客,一边装作软弱的样子博得春申君的信任。楚考烈王去世后,李园抢先入宫,并在棘门埋伏下刺客。春申君进入棘门,刺客从两侧刺杀黄歇,斩下他的头,扔到棘门外边。同时就派官吏把春申君家满门抄斩。
春申君战国四公子是战国中后期,六国在合纵战略上最后的挣扎,但此时的秦国进可攻退可守,六国内部却互相猜忌,要么被秦国离间而自毁武功,要么自己内部就先发生内乱。里面既有个人的悲剧,也有时代的无奈。统一的步伐已不可阻挡,战国四公子的个人能力也无法做到力挽狂澜,虽然偶有击败秦军的战役,但都没有使秦国伤筋动骨,反倒是六国自己的实力先慢慢衰退了。自此六国陷入了战败、割地、求和的无限循环中,最终被秦国一一消灭。
另一个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