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与传统
陈家琪、张文江对谈
时间:年3月19日18:30-21:00
地点:浙江工商大学东语楼会议室。
主持人:陈郑双(浙江工商大学哲学系)
陈家琪
年生,同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德国哲学、中西比较哲学等。代表作有《沉默的视野》、《愿作如是观》等。
《愿作如是观》
书影
张文江
年生,同济大学教授。研究领域为中国古典学术。代表作有《古典学术讲要》、《渔人之路与问津者之路》等。
《古典学术讲要》
书影
本文原载于《上海文化〈新批评〉》2年第1期,P-。
主持人: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欢迎大家参加今天晚上的山海会语工作坊对谈活动。首先我向大家介绍一下参加本次对谈的两位嘉宾。这一位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陈家琪老师,陈老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政治哲学与法哲学、德国哲学等。这一位是同样来自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的张文江老师,张老师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先秦时期的思想文化方面。在此我谨代表哲学系、东语学院向两位老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与衷心的感谢。
我们这一次系列活动的主题叫做“山海会语”。山海的意思,首先是取山海之大,比喻这个活动不拘一格、话题广博;其次,则又取《抱朴子·博喻》中的一句话,“志合者,山海不以为远”,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之意;其三,山是中华文化的精神意象,海是西方文化的精神意象,以山海相会,比喻中西思想的交流。
我们今晚对谈的题目是“现代思想与传统文化的主张与未来”,这个题目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与中国当下整体的思想状况,以及每个个体的精神生命都有密切的联系,只要是打算真正去思考的人,就必然会面临这个题目中所包含的问题。我们这次邀请来的两位老师,在这些问题上都有自己长期的、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他们致思的方式与方向也各有不同,我们今天有幸促成了这样一次对谈,听听两位老师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意见。首先请张老师先谈一下。
张文江:
谢谢主持人!我交待一下这场对话的缘起。大约六七年前,在年或年,我来同济大学后不久,陈老师对我说,我们找时间说说话吧。于是组织了一次对谈,两个人各自带上研究生,在咖啡馆谈了整整一下午,交流得很愉快。这件事本来就这样过去了。年末,陈老师无意中说起,那次对话也没有录音,好些内容还不够尽兴,什么时候再约谈一次?那当然好呀,于是商量着改变形式,依然是小型对谈,安排到公开场合。原计划在去年3月举行,没想到遇上疫情,不得已只能中止。好事多磨,由于主办方的热情支持,使我们过了一年还能完成原来的设想。这次讨论,和预先安排有一些变化。本来请陈老师先讲,我接着补充,因为陈老师下午已经讲了很长时间,那么就由我来先说一段引子,请陈老师休息片刻,再深入展开。
主题是现代与传统,这个题目广大而深远,有些考验人。我们谈现代,初看好像与传统对比,我认为可以联系起来。马王堆帛书《老子》中,有这样一段话:“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谓道纪。”首句的“今”,甲、乙本都作“今”,而通行本作“古”。如果以《逸周书》、《中庸》为旁证,在先秦“古”应该作“今”。《逸周书·小明武解》:“观之于今,稽之于古。”《中庸》:“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帛书本的“今”,对通行本的“古”,形成了大的冲击。《老子》这段话的解读,于是分成了两派,一派是“执古之道”,一派是“执今之道”。
前几天还有学生追问,到底是“执古”好还是“执今”好?废去“执古之道”,可能也有损失。我的回答是,考虑到现存文本的状况,或许可以如此妥协:从东汉到清末,“执古之道”可能比较适应,因为古代是那时人的理想社会,用理想社会来规范或引导现实的行动。而从先秦到西汉,乃至清末到现在,尤其年马王堆帛书发现以来,应该是“执今之道”更加适应,因为当时和现在都面临大级别的竞争,必须从现实中探索出道路来。
所以先秦的思想,在根本上并不保守,以现代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执”是入手,不同于执著。此下还有一句“以知古始”,必须理解现实的古代根源。以现代的思想来解决现实的问题,每个人都在做,尽管做的都不同。而理解它的古代根源,那就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只有少数人往这个方向探索。“古始”是可以追溯的根源,或者是最根本的开端。《海德格尔全集》第七十卷,有一篇《论开端》,好像还没有中译文。关于开端的思想,他在其他地方也反复谈到,开端包含后来的一切可能性,词源来自古希腊的archē。
最后一句话“是谓道纪”,我在其他文献中没有看到类似的表达。什么是“道纪”?查阅各种相关的注解,玄之又玄,没有确切的定论。回到原文,前面三句“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构成了一个闭环。对“道纪”的初步理解,描述的就是这个闭环。而从整章看,结合全书的思想,还可以更加深入。“纪”是总纲或总要,如果允许做一些发挥,“道纪”可以看成理解开端以后的源流变化,或者说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以上《老子》的四句话,可以作为最完善的认识论,将来如果发现还有更完善的,那么也可以把它调整为之一。
老子的学问从哪里来?老子是古代的王家史官,不同于现代的历史学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