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父偃(?—前年)是汉武帝时大臣。临菑(今山东临淄)人。出身贫寒,早年学长短纵横之术,到中年,听汉武帝重视儒术,改学《周易》《春秋》和百家之言。
主父偃的人际关系特别不好,当年游学齐地,当年齐地的读书人都讨厌他,排挤他,他后来没办法跑到燕国、赵国、中山国去,到那儿后人家又讨厌他,又排挤他,就是他走到哪儿人家都烦他,所以主父偃就待不下去了。
主父偃在元光元年,西入函谷关去找卫青。卫青是皇帝的小舅子,如果有机会,他可以通过卫青来得到重用。本以为傍上卫青这棵大树,就可以飞黄腾达了,但结果并非如此。结果卫青也多次向汉武帝进言,但是汉武帝不听,所以主父偃到达京城开始也不顺,最后主父偃在京城落到一个什么程度呢?谁也不待见他,带来的钱也花完了,无法生存了,最后铤而走险。
所谓的铤而走险就是给汉武帝写了一道奏章,这个奏章可谓奇效。按照《史记》的记载,是朝呈暮见,早上呈报上去晚上汉武帝就召见他了。主父偃的机遇来了。至于这个奏章究竟是什么内容《史记》记载得不详,一共九条,其中八条是关于法律的,其中有一条是关于对匈奴作战的——主父偃不同意对匈奴作战。刚好和汉武帝的意见相反。但是汉武帝并没有因言废人,汉武帝召见了他,同时被召见的还有两个上书的人,这两个人也是反对对匈奴作战的。
汉武帝见到这三个人以后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说你们这些人都跑到哪儿去了,为什么我和你们见面这么晚呢?这个话说明汉武帝对这几个人非常器重,当然,同时被召见的三个人中最受器重的是主父偃。
主父偃尝到上奏章的甜头了,就隔几天一道奏章,隔几天一道奏章,这个奏章一上来就中汉武帝的心思,所以汉武帝见一道奏章就提拔他一次,再见一道奏章再提拔一次,一年之中提拔了四次,所以主父偃迅速地飞黄腾达了,发达了。
主父偃最重要的功绩是推行“推恩令”,这一道“令”彻底解决了困扰几代帝王的大麻烦。刘邦建立大汉之后,为了避免重蹈秦国覆辙,诛杀功臣并大封刘姓诸侯王。企图一劳永逸、天下太平,这不过是刘邦天真的想法而已。
两代乃至三代后,哪还有什么亲情。这些诸侯王有地盘,有军队,有王宫,俨然是地方土皇帝,他们骄横跋扈,目无国法,为非作歹,毫无顾忌,根本不把中央皇帝当一回事。
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越来越大,成了中央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汉景帝时削藩,还爆发了七国之乱。到了汉武帝时,削藩成了必须解决的问题,汉武帝正愁容满面,不知如何下手之时,主父偃献出了这道“推恩令”,汉武帝一看,欣喜若狂,下令立即推广实施。
诸侯王的儿子们,人人都分得一块土地,诸侯国化整为零,中央再也不怕诸侯国了。
由此,主父偃成为汉武帝身边的红人,大臣们争相向他行贿,他也毫不推辞,有人就劝告他说“不要太过分了,适可而止吧。”主交偃回答他说“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我厄日久矣。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亨耳!吾日暮途远,故倒行暴施之。”意思是“我很小就开始游学,游了四十多年,都不得志,父母兄弟都看不起我,穷困潦倒到如今,我活得太窝囊了。男子汉,大丈夫,活着的时候不吃五大碗饭,死了也要满汉全席的供我。我的日子不多了,所以我要倒行暴施,有权不废,过期作废啊!”“倒行暴施”,后来班固书汉书时改成了“倒行逆施”,就是不按规则,违背正义的做事,胡作非为。”“男人有钱就变坏”,父偃一朝富贵,就开始乱来了。
以往得罪过他的人纷纷收监治罪。譬对齐王和姐姐的奸情大作文章,逼死了齐王;抓住了燕王的小辫子,搞死了燕王,等等。曾经得罪过主父偃的赵王害怕他同样对自己进行残酷报复,就先下手为强,伺机向武帝告发主父偃“受诸侯金,以故诸侯子多以得封者”。不久齐王自杀的消息传到京师,这两件事动摇了汉武帝对主父偃的信任,下令将其下狱治罪。“面谀”丞相公孙弘趁机落井下石,对他进行打击报复,最后,汉武帝杀了主父偃,并灭了族。司马迁对他评价说:“主父偃当路,诸公皆誉之;及名败身诛,士争言其恶。悲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