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第一卷读后感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有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谈及司马光,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这件事记载在《宋史》中,说的是司马光七岁的时候发生的事儿。我曾经对这件事的真伪产生过深深的怀疑,主要一点就是以七岁小孩子的力量,能否把缸砸开我有疑问。在农村见过那种粗制的大缸,很厚,很敦实,没砸过,看上去砸起来有难度。不知道北宋时期的制缸工艺怎样,如果没有现在的缸结实,那砸缸是非常有可能的,我十分佩服小小司马光的胆识和反应能力,至少在我七岁的时候傻乎乎的只知道吃喝玩乐,遇到危险是决然不会想到拿石头砸缸救小朋友的,估计会像别的娃娃那样一哄而散,跑去找大人或者单纯因为害怕而跑吧。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史实浩如烟海,选择、整理是一件非常磨人的事情,需要坐得住冷板凳的那份心。《史记》和《资治通鉴》是中国史书世界里的两大高峰,两相对比,《史记》更充满了文史哲融合的那种浪漫亲民,《资治通鉴》则体现了冷静思索和为帝王事业指导的那种理性。司马迁以个人之力整理出的史书为后世铺开了道路,官修史书《资治通鉴》历史更长,选择的范围也更多。我读《资治通鉴》纯属看热闹,所以更喜欢看那些涉及到人物的史实,对于一句话的年代记事总会一掠而过。在《资治通鉴》的第一卷里写了这么几件事、几个人。第一,周威烈王分封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司马光对此大发议论,大意是名不正、言不顺,礼数没有被维护,这是王室衰微的内部重要原因。“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些小器物,如马饰,其数量的多少都代表着权势地位的高低,在孔子看来都是十分重要的。司马光说“今晋大夫暴蔑其君,剖分晋国,天子既不能讨,又宠秩之,使列于诸侯,是区区之名分复不能守而并弃之也。先王之礼于斯尽矣”。在司马光笔下,周朝衰微,从根上找原因,还是周王没有能够很好地维护礼数。我觉得,人性本该如此,与礼数的关系不大。智慧、武力高于常人的贵族,不会满足于屈居某人之下,仅仅因为礼数或者出身的高低。或者从周王的角度上来说,维护礼数,需要有相应的武力来做支撑,抛开武力保障单纯谈礼数,只能落得空中楼阁的下场。就算这次不认定这三人是诸侯,也会在将来某个时候做出些其他有违司马光眼中的礼数的事情。第二,智家选继承人。智家继承人的选择在别人看是一道简单又简单的事情。瑶又聪明长得又帅,文章做得好,射箭厉害,简直是舍他其谁?继承人还能落到别人的口袋里吗?有,智果就对选智瑶做继承人有响亮的反对意见。我不同意!我超级不同意!长得帅算什么?骑射厉害算什么?才艺双全算什么?能写善辩算什么?坚毅果敢算什么?这都不算什么,关键在于他这个人不仁厚。智宣子不听,坚持立智瑶,智果决绝地离家出走,脱离智氏家族。为了体现继承人的重要性,司马光又列举了另一个事例,赵简子的儿子,伯鲁和无恤。也是不知道选哪一个好。在这里可以看出,好像在那个时期并没有要求嫡长子继承制,还是家主自己选的那种。最后选择了无恤当家主。以后就是种种小细节的介绍,智瑶可以有很多机会发现三家的不平,但是他太骄傲,乐观地相信只有他欺负别人的份儿,别人哪敢反抗,最终落了个身死家灭的下场。其中,智家的谋士疵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两家谋反的先兆,骄傲自大的智瑶没有在意,反而把疵的结论告诉了两家。结果两家家主遇到疵后,认真看了他并且匆匆离去,因为他们知道疵看穿了他们的心思。聪明到极致,更难得的是,在看到智瑶一意孤行不改正后,疵能够请求出使齐国,在大乱中全身而退。这不禁让人想起《三国演义》中不少谋士,依附于某位主公,最终意见不被采纳或者别的原因,很多人找的不是主公的原因,而是自身。认为自己没有达到智慧的最高点,知道依附非人却不能及时抽身,或者疵是他们的榜样。在这个故事中,司马光有一段关于德才之间关系的论述特别有名,在这里不再多讲。我想说的是,在中国历史上,好像更多的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很难达到完全起用德行高的人。实际上,德行高的人,办事能力不一定强。曹操用人就是个例子,明白某人的缺点,包容某人的缺点,大胆用,我觉得这背后是曹操的大气度、大智慧、大自信,因为曹操有本事制服,即使这个人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不怕。在这一卷的最后,司马光好像也自相矛盾地举了个例子。子思言苟变于卫侯,说他的才能可以统领五百乘。公说,他这个人,当小吏的时候,有一次征税吃了老百姓两个鸡蛋,品德不行。子思说,圣人选人用官,好像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长,弃其所短。不能因为两个鸡蛋而舍弃了能够守卫一城的大将。这难道不是品德不好的例子?我觉得作为统治阶层,司马光是倾向于子思这种用人观吧,但是对帝王来说,还是要德行好,要不会危及统治。又回到了前提,帝王本身要有武力值作为保障,否则,这样灵活的用人免谈。第三,大将吴起的浮沉。吴起将兵,能够和士兵同吃住,用嘴吸士兵的疮。士兵足不旋踵,士兵的母亲痛哭失声,怕孩子将来不知道怎么死的。吴起有才,但最后不得好死。很多人攻击他的理由是他品性不行,而实际上品性不行的人有那么多,深层次的原因是他的改革动了太多人的蛋糕,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gz/10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