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施行“察举制”的西汉,一个穷困人家的孩子,又没有人推荐,很难出人头地。但是有一个人,硬是凭借自己百折不挠的努力,最终出人头地,成为帝王师。他就是汉武帝时期的重要大臣主父偃。主父偃家境贫寒,打小就吃了许多苦,因此他深知唯有读书才是出路。(主父偃)起先,他崇拜苏秦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发奋学习纵横术,希望也能在各国都混得风生水起。可是谁知道世事难料,还没等他有机会实践呢,皇帝就发生了变化。新的国家领导人汉武帝重视儒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全国各地的儒生都受到了礼遇,而他学的纵横术,找不到出路了。此时的他已人到中年。一般人到了这个年龄,都很固执。可是主父偃毅然改弦易辙,改学儒术。他打听到齐国的儒术是最正统的,所以他跑到齐国去改学《周易》《春秋》。他这个人悟性很高,再加上特别勤奋,很快就学有所成。可是因为主父偃穷,再加上他是半路出家,所以儒生们都瞧不起他,齐国的儒生们抱团排挤欺负他。没有办法,他只得离开齐国。然后,他带着他新学的儒术,去只燕国、赵国、中山国等封国求职,可是没有一个君王愿意用他。什么原因呢?主父偃也知道,两个问题:一是穷,没地位。二是所学半路出家,不正宗。(倍受排挤)但是,主父偃绝不屈服,发誓要出人头地,然后狠狠地回击这些瞧不起他的人。公元前年,主父偃将家当变卖,决定去都城长安碰碰运气,这也该算是最早的北漂了。可是繁华的长安城对于主父偃却并非那么好混,那个时候又没有毕业证能证明自己有高学历,只能靠才华展示呀。可是主父偃一没有人脉二没有资金,想要出人头地,也得有人引荐才能得到才华展示的机会呀!总之,他四处碰壁,完全看不到希望,最后穷得付不起床铺费,还被店小二赶了出来。主父偃百折不挠,愈挫愈勇。既然不认命,当然得另辟蹊跷。主父偃认为,光在长安混是不行的,必须先结识皇帝身边的红人,这样才能有机会得到引荐。当时汉武帝身边的红人是小舅子卫青,卫青又长年镇守在函谷关外,为了能得到引荐,主父偃不怕吃苦不怕累,毅然决定长途跋涉出关去找卫青。卫青看到主父偃年纪也老大不小了,居然还满满都是想为国出力的热情,十分感动,便写推荐信,让主父偃带回长安,向汉武帝推荐他。谁知推荐信递上去后,汉武帝压根没把卫青的推荐当回事。(大将军卫青)此时的主父偃伸长了脖子盼着能得到皇上的诏见,可是日复一日,就是没有消息。人可以等,但兜里的钱却分文不剩了,怎么办呢?主父偃被逼无奈,决定赌上一把,洋洋洒洒给汉武帝写了一份奏疏,他也知道这是他唯一的机会了,所以他把他对于国家的问题和见解都写了下来。据《史记》记载,主父偃的这份奏疏很快就得到了回应,可以说是“朝呈暮现”,也就是说早晨递进去,晚上就得到了诏见。汉武帝显然对主父偃的奏疏很重视,因此主父偃来后,他对主父偃说:“公等皆安在,何相见之晚也!”如此,主父偃终于为自己争取到了才华展示的机会,而汉武帝也因为他的才华对他颇为器重,于是封他为官。汉武帝为什么这么重视主父偃呢?原来,主父偃给汉武帝提了一个对汉武帝来说,如获至宝的建议。什么建议呢?(汉武帝)当时汉武帝正头痛的不是匈奴的问题。有卫青、霍去病等人在,匈奴根本就不算个事。汉武帝最头痛的是削藩的问题。他的爹汉景帝已经因为削藩之事,引发“七国之乱”,最后,若不是汉景帝找了晁错垫背,杀了晁错,七国之乱还不一定能平复。但是杀了晁错,向封国投降,无疑是一件耻辱的事情。汉武帝当然知道这份耻辱,无论如何,要把封国藩镇的问题解决。可是咋解决呢?靠打是不行的,说不定又要走他爹的老路。所以汉武帝伤透脑筋。而这时候,主父偃在奏疏上给汉武帝提到这个问题,汉武帝当然感兴趣,所以立刻召见。主父偃见到汉武帝后,立刻向他提了个“推恩”的建议。他说,陛下,你要解决藩镇的问题,打又不敢打,撤又不敢撤,但是,你可以推恩呀。你把封国的土地,在封给他们的亲戚子孙,一层层封下去,这样,谁手里的土地和军队都不会很大,谁的势力都不会很强,那时候,谁还敢造反不听中央的啊?汉武帝听了大喜,立刻照办,果然解决了藩镇威胁的问题。除此外,主父偃还给汉武帝提了不少奏疏,都得到了汉武帝的重视,汉武帝不断地提拔他,一年竟提拔了四次之多,最后还被汉武帝拜为郎中。主父偃这个既无背景,又很穷的孩子,靠他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出人头地,飞黄腾达,真是一部励志大片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