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银银老师易经交流大会论文发表

免费腾讯视频平台vip账号 http://cgia.cn/news/chuangyi/1592405.html

阴阳是宇宙界万事万物存在的普遍现象与规律,它是宇宙天体存在与运动的基本准则,它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既是宇宙自然法则,亦是易学立足的根基,更是易学的精髓和灵魂。如果没有阴阳五行学说,也就没有了我们今天所研究与应用的“五术”(山、医、命、卜、相),所有的易经术数全部都成了空中楼阁,毫无立足之地,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萌芽和生长的土壤。所以,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易学基础中之基础,重点中之重点,关键中之关键。

一、阴阳的概述道学的开山鼻祖老聃先生〔即老子,春秋时期宋国将军老佐之子,谥伯阳。华夏族,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今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太清宫镇),约生活于公元前年至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唐朝帝王将老子强认作李姓始祖,将老子的小名“狸儿”改作“李耳”,误导至今。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老子》(后人将其改称为《道德经》,亦称《五千言》),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高度概括宇宙万事万物后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故阴阳是我们中华民族古代先哲先贤们一种古老的哲学思想,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一种对宇宙万物的认知与概括,它和现在的唯物辩证法中所说的对立与统一的观点,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什么出入和矛盾。它是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根据其相对固有的特性,化繁为简而分为两大类——阴与阳。事实上,纵观宇宙万事万物,都是存在于阴阳之中的,或说分属于阴阳两大类。纵观宇宙万事万物,非阴即阳,非阳即阴,而且阴阳并存,阴阳同在,阴阳互抱,故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原始的阴阳来自太阳与月亮)

事实上,阳本身就是指太阳〔太阳是太阳系的母星,也是太阳系中唯一的恒星,它的直径为公里,是地球的倍,体积是地球的30万倍,质量是地球的33.34万倍。它的成分四分之三是氢,形成于大约45.7亿年前,核心区温度高达万度,压力相当于亿个大气压。它每秒释放万吨氢的能量,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光和热(能量),故为众阳之宗。〕,阴本身就是指太阴(即月亮,它是地球的天然卫星,也是离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离地球平均距离38.4万公里。它的直径是公里,是地球直径的十一分之三,体积是地球的四十九分之一,质量是地球的八十一分之一。它绕地球一周为27.天。它本身并不发光,只反射太阳光,且昼夜温差大,白天在阳光垂直照射处高达℃,夜晚低至-℃,故为太阴。),它们是宇宙天体中对我们地球万事万物影响最大的两个因素。如果真的没有太阳与月亮这两大对地球影响极大的星体存在的话,地球上可能连生物都无法存活,同样也没有我们人类的存在,一切都无从谈起了。正因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旁边存在着太阳和月亮,而且它们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影响也是无时无刻都存在的,并被我们的先祖所认知,才有了阴阳的概念与延伸发展。

最初的阴阳界定,是人们通过地球旋转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来进行定位的,凡是面向太阳的一面或一方,也就是被阳光普照的地方,就谓之阳,而背向太阳的一面或一方则谓之阴,故太阳与太阴是太阳系中最大也最原始的阴阳。

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无一不打上了历史发展的深深烙印。我们所使用的汉字,最初就是观察自然界万事万物形态及其存在方式所划出的象形字,其后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才有了象声、象意等文字,是对象形文字的继承、发扬、补充与完善。最初的象形文字可以说不是书写出来的,而是划出来的,它与伏羲画卦同出一辙,如山()、水()、日()、月()、牛()、羊()、车()、舟()等,都是根据其形状而抽象地画出来的。我们现在所讨论的“阴()”、“阳()”也不例外,也是具有汉文字所特有的逻辑和道理的。

我们且看阴阳两字,都有一个“阝”()旁,左“阝”即为“阜”。所以在姓名学中,姓氏或名字中凡有“阝”旁在字之左边者,一律要当成“阜”字看,计算作八画,而不是二画;但如果“阝”在右,则不是看作“阜”,而要看成是“邑”,也不是二画,而要计作七画。而这个“阜”字,原意就是指隆起的山岗,如《诗经·小雅》中就有“如山如阜,如冈如陵”的诗句,它所指的就是山岗。在山岗一边是太阳(日),是阳光明媚,这就是阳;在山岗的另一边是太阴(月、云),是月亮清辉或是云朵遮住了太阳,那就是阴。

后来,人们将阴阳的范围扩而广之,引申为性状相对对立的双方。如天与地、男与女、热与寒、南与北、表与里、刚与柔、上与下、进与退、明与暗、高与低、长与短、露与藏、动与静、奇与偶、实与虚……等等等等。

二、阴阳的起源

据有关专家考证,阴阳的概念,应该是在大禹(即姒文命先生,姒鲧之子,禹部落首领。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禹死后安葬于今浙江绍兴市南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所建立的夏朝(有人硬要咬紧牙关说夏朝是大禹的儿子姒启先生所建立,我们只埋头研究我们的易学,不去与人抬这种历史学家都无法弄清的杠,作这种无谓之争。)时期就已经有了关于阴阳的雏形了。

据《山海经》中说,人皇伏羲氏(生卒不详,风姓,又称宓羲、庖牺、包牺、伏戏,亦称牺皇、皇羲、太昊,史记中称伏牺。又称青帝,是五天帝之一,生于陇西成纪,即今甘肃天水市,所处时代约为旧石器时代中晚期。伏羲是古代传说中中华民族人文始祖,是中国古籍中记载的最早的王,是中国医药鼻祖之一。相传伏羲人首蛇身,与女娲兄妹相婚,生儿育女,他根据天地万物的变化,发明创造了占卜八卦,创造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他又结绳为网,用来捕鸟打猎,并教会了人们渔猎的方法,发明了瑟,创作了曲子。伏羲称王一百一十一年以后去世,留下了大量关于伏羲的神话传说。)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希望解开天地自然的奥秘,但不得要领。伏羲的执着精神感动了天地,忽一日,在黄河的河南孟津段中有神马负出了神秘的“河图”,伏羲从中得到启发,从而画出了先天八卦,夏人将其沿袭下来,叫做《连山易》;而黄帝姬轩辕先生得到了“河图”,商人将其沿袭下来,叫做《归藏易》;列山氏得到“河图”,周人将其沿袭下来,就叫做《周易》,这就是《三字经》中所说的“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在《周易》中,就零星地多处提到过阴阳二字。据此,有人推断说,夏朝就有了阴阳学说的雏形了。

(神马负图及河图图式)

好象我们现在将八卦中连起来的爻叫阳爻,将断开的爻叫阴爻,而在儒家鼻祖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9月28日,卒于公元前年4月11日。其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所在的春秋战国时期及之前,是叫作刚爻和柔爻的。据此推断,真正形成阴阳学说,及其将之传播及流行,应该在孔丘先生之后。

羊公认为,任何一种学说,都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也不是哪一个人就能够完成和完善得了的,而是通过许多人或许多代人前赴后继,不断地总结、验证、丰富、去伪存真后的产物。象《连山易》通过丰富和发展而成了《归藏易》,在《归藏易》的基础上,周文王姬昌先生对其进行了大的改革后而成了《周易》。有人说《连山易》和《归藏易》早已失传,只剩下《周易》,这种说法似乎不恰当。因为《周易》就是在《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其中包含了《连山易》和《归藏易》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三、阴阳的类别及特性

(自然阴阳景观)

由于阴阳是运动的、变化的,且互为消长及转化,因此对阴阳进行严格分类是比较困难的,也是不科学的,只能根据它在正常情况下或在某一时空中存在时所表现出来的状态和特性进行粗线条地分类,但总的说来:

(一)阳性——凡是具有刚健、向上、生发、展示、外向、伸展、明朗、好动、向阳、积极、活泼、主动的事物。

(二)阴性——凡是具有柔弱、向下、收敛、隐蔽、内向、收缩、含蓄、喜静、背阳、消极、沉静、被动的事物。

当然,还有一些事物,其性状的阴阳基本对等,也就是说阴阳不相上下、势均力敌。因为宇宙间、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不可能是孤立存在的,有诸多的力量在作用和影响着它。它在被外界力量作用的同时,也对周围的事物施加作用和影响。这就提醒我们必须要根据具体事物其本身的力量及其存在的环境进行全面、准确地分析,才能看出阴或阳哪方面具有生力、帮力及其力量的大小,则其会在中和的基础上哪方面略占上风;如果某一方面被其它事物泄、耗、克,则会明显处于下风,再根据它与所处环境错综复杂的生克关系,判定其某一方面的强弱后,再进行阴阳的分类就会更加准确些。

在自然界:

日、天、昼、火、热、温、春、夏、南、干、气、清……都是属于阳性的。

月、地、夜、水、寒、凉、秋、冬、北、湿、味、浊……都是属于阴性的。

在人体:

男、外、表、背、上、气、腑、实……都是阳性的。

女、内、里、腹、下、血、脏、虚……都是阴性的。

在先天八卦:

乾、兑、离、震为阳卦。

巽、坎、艮、坤为阴卦。

在后天八卦:

乾、震、坎、艮为阳卦。

坤、巽、离、兑为阴卦。

在天干:

甲、丙、戊、庚、壬为阳干。

乙、丁、己、辛、癸为阴干。

在地支:

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

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地支有两套阴阳,一为隔位阴阳,一为主气阴阳,以上所列为隔位阴阳,主气阴阳与隔位阴阳乃水火之支的阴阳恰好相反,其它地支完全一样。)

在紫白九星:

六白武曲星、三碧禄存星、一白贪狼星、八白左辅星为阳。

二黑巨门星、四绿文曲星、九紫右弼星、七赤破军星为阴。

在山与水:

山为阴。

水为阳。

……

我们可以大胆地说,在我们已知的和未知的整个宇宙间,无论任何庞大的事物,抑或细微的事物,都绝对跑不出阴阳的范畴。而且任何事物,都存在着阴阳的两重性,即阴与阳是同时存在于同一事物中的。如果阴为显性或阴占居上风,就表现出阴的特性来;反过来,如果是阳为显性或阳占居上风,就突显出阳的特质来。

我们只要仔细观察身边的万事万物,就会顿然发现,原来这么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这么一个浅显的事物规律,它时时刻刻早已存在在我们的周围,而且是以其固有的方式与规律存在,只是我们没有刻意地去认识它、了解它、注意它、分析它而已,这是我们自己的缺憾和弱点。换句话说,宇宙自然万事万物的存在及其运转规律都没有错,错在我们的认知水平与认知理念上。

四、阴阳的对立性

凡存在于宇宙中的万事万物,包括天体、气候,乃至人类社会,直至人体本身,都会在统一中存在着对立性。对立是自然界一切事物或现象所存在的普遍规律,它们是相互矛盾及针锋相对的,是互向两极的,是直指对方“软肋”的,所表现的特质也是截然相反的。阴和阳既然存在于万事万物中,各自代表着事物完全相反的两个方面,当然其对立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也是人们最容易看得出来和最先了解到的特性。

如上面所说的天与地,日与月,强与弱,正与反,昼与夜,进与退,胜与败,升与降,大与小,明与暗,热与寒,动与静……等等,都是对立的双方。

再如“五行十二长生诀”当中的“阳生则阴死,阴生则阳死”体现的就是就是阴阳的对立性,而非现实意义上的“生”与“死”。

五、阴阳的互根性

阴阳在对立的同时,它们又相互依赖,“相依为命”,互为对方而存在,互相将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根本。没有阴,就无所谓阳,没有阳,当然也就无所谓阴,它们是相对对立、相互依赖及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此就谓之“阴阳相倚”,或者说“阴阳互根”。常言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说“阳在阴之内,不在阴之背;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被后人强尊为道教鼻祖的老聃先生,在他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中如是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不但是宇宙自然的真知灼见,也是风水所必须遵循的准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