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的经济社会中,我们很多人去读西方的管理学商学院,学习西方的管理模式,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管理智慧值得借鉴。
在我看来,中国传统的管理智慧和西方商学院管理方法区别,就像中医和西医的区别。
中医讲究调养,讲究身体各器官的平衡,讲究整体的状态调整,精气神的培养;西医讲究对症下药,快、狠、准的解决疾症。
管理也是,西方管理学非常精细,更多的是针对管理过程中的问题给出的具体方法,这些方法可操作性强,实用性强,见效快。
东方管理智慧则注重平衡之术,注重整体的协调统一,注重在管理手段之外的情感的参与,所以道家会提出无为而治,儒家会有仁政,就连以法治为核心的法家都是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法治。
在中国传统管理智慧中,就有古代官吏讲究“三不欺”的“为吏之道”,值得我们今天的管理者借鉴。
一、“三不欺”史料记载
原文出自于《史记·滑稽列传》载褚少孙补记:“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民不忍欺;西门豹治邺,民不敢欺。”
这段话提到了三个人,子产、子贱、西门豹,说他们在治理一个地方的时候,那里的民众或是不能、或是不忍、或是不敢欺瞒。
后来唐朝司马贞在《史记索隐》中对上面那段话进行了诠释和补充:“子产做郑国相国时,做到“仁”且“明”,所以人们不能欺骗他;宓子贱做单父县宰,为政清静无为,自己只是操弦弹琴,三年不下堂而民人大化,人们心里经常惦念着他,所以不忍欺骗他;西门豹做邺县令,以威严猛烈驾驭风俗,所以人们不敢欺骗他。”
到了南宋,裴骃在《史记集解》中又针对这个“三不欺”引用了另一段典故进行了解读:“魏文帝问羣臣:‘三不欺,於君德孰优?’太尉钟繇、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对曰:‘臣以为君任德,则臣感义而不忍欺;君任察,则臣畏觉而不能欺;君任刑,则臣畏罪而不敢欺。’”
二、“三不欺”具体含义
三不欺其实讲的就是管理智慧中的上行下效,管理者要以身作则,以德服人,以勤为政,依法行事。这样才能做到上下同心、上下同行、上下同规,以求达到团队整体的平衡和协调,实现不治而治的目的。
1、为政以德,则下不忍欺;
意思是当官要遵守道德,以德施政,以人为本,仁爱体恤,你若处处为下属着想,为民众着想,下属自然就会将心比心,不忍心欺瞒。
2、为政以察,则下不能欺;
当官也不能光靠感情讲仁义,还要勤政,深入群众,体察民情,了解具体情况,看到问题,这样才能明察秋毫,下属也就不敢有所欺瞒。
3、为政以刑,则下不敢欺。
刑就是刑法,就是规矩,施政要有仁德之心,要勤政为民,还得赏罚分明,对违纪乱法的行为要严惩不贷,这样才会维护制度和法律的威严和权威,下属才会不敢欺上瞒下,触犯法律。
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官吏很多,其中我们最为熟悉的包公就是典范,不管是仁德、还是勤政和法治都做到了,所以成为了世人心中正义的化身。
希望我们今天的管理者也能够多学学古人的管理智慧,多出一些真正为民办实事的好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