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能昭显萧何识人之能的,不是他发现了韩信,而是他发现了刘邦
说起萧何,最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了,天下人莫不敬佩此公的伯乐之眼。然而最能昭显萧何识人之能的,不是他发现了韩信,而是他发现了刘邦。相比较而言,发现刘邦才算真正发现了一个“人”,力荐韩信不过是为他发现的这个“人”找到了一件灭敌的利器,一旦发现此利器有伤主的危险,则毫不犹豫地毁灭它。
萧何最初认识刘邦,刘邦还远远不是一棵能招来凤凰的梧桐树,顶多就是一棵随时可能天折的幼苗,正是因为萧何的辛勤浇水施肥,刻意培养,刘邦才终于成为一棵彩风四方来投的岐山之木。
刘邦幸得结识了他们,才有了第一次踏入政界的机会。在萧何的推荐和安排下,刘邦终于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一出任沛县所辖泗水亭的亭长,此时他已经是35岁左右的壮年人了。
亭长是做什么的?亭是秦王朝的地方行政单位。刘宋时代,裴驷的《史记集解》上说:“秦法,十里一亭,十亭一乡,亭长,主亭之吏。民有争讼,由亭长调节或审判……”亭长就是类似目前派出所主管兼治安法官的职位,其任务主要是接待官员,同时也须巡查游民、缉捕盗贼以维持治安。需要刘邦接待的大都是缉盗官员,身份不高,性格较豪迈,所以与他们周旋,刘邦游刃有余。
维持治安,刘邦也做得得心应手。萧何举荐刘邦做亭长,可以说是以乱治乱。刘邦平时结交了不少街头兄弟,黑道于他并不陌生,所以在他任期内,泗水亭虽难免有些小案件,倒也没有出过大乱子。
很显然,亭长这个位置还是比较适合刘邦性格的,同时也为刘邦以后闯荡军营、带兵打仗,积累了最起码的经验。不下基层,怎么能了解群众?不过,刘邦本来就出身基层,所以,他总像个“无赖”,即使有了官阶身份。
历史中记载的刘亭长,似乎也没有脱掉“无赖”的脾性。《史记》曾记载他“廷中吏无所不狎侮”。看来,即使拥有了“吏”的身份,勾肩搭背嬉笑辱骂式的近距离交往,仍是刘邦的交友特色。声色犬马的生活对于年轻的他,依然很有诱惑力。不过,这些并没有妨碍刘邦赢得一大批忠实朋友的信任。为什么?因为他的诚恳与大度。宰相肚里能撑船,刘邦给予了追随者们足够的发挥空间,并用自己的诚恳与信任换得别人的真心,所以,他的“无赖”非但不令人生厌,反而为他铺就了仕途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