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禅一词,在古人看来究竟有着什么意义

在远古时期,生活于泰山周围的海岱先民就己经开始了泰山的自然崇拜。春秋战国时期,泰山成为齐鲁之地区域性国家祭祀的对象,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后,经由方士、儒生的大力推扬,祭祀泰山的区域性活动遂成为国家祭祀中最高等级祭祀天地的封禅大典。

封禅一词,始见于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封禅书》是我们了解从传说中七十二王下至有明确史料记载的秦始皇、汉武帝封禅活动的最丰富、最直接的材料来源。此外,据司马迁《封禅书》说,《管子》一书中有《封禅篇》,惜已今失。《史记即云:“自古受命而王,蜀尝不封禅?”张守节正义云: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言“禅”者,神之也。《白虎通》云:“或曰封者,金泥银绳,或曰石泥金绳,封之印笠也。”《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

根据张守节的解释,我们可知,第一,封禅的仪式包括两个方面:在泰山上祭天,称之为“封”:在泰山下的梁父小丘上祭地,称之为“禅”。第二,封禅的目的,是在受命而王之时要祭祀天地,以报谢天地之功。

关于封禅之义,尚有如下说法:《说文》:禅,祭天也。”《史记·秦始皇本纪》裴驷《史记集解》引张晏曰“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汉书·郊祀志》颜师古注云:“封禅者,封土于山而禅祭于地也。”《汉书·武帝纪》引服虔注云:“增天之高,归功与天。禅,阐也,广土地也。”  又引孟康云:“王者功成治定,告成功于天。封,崇也,助天之高也。”

班固《白虎通·封禅》云:“王者异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报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日,改制应天,天下太平功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必于泰山何?万物之始,阴阳交代之处也。必于其上何?因高告高,顺其类也。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基以报地。”其后又曰:“封者,广也。言禅者,明以成功相传也。”《后汉书·祭祀志》刘昭补注引袁宏曰:“夫拇让受终,必有至德于天下:征伐革命,则有大功于万物。是故王者初基,则有封禅之事,盖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夫东方者,万物之所始;山岳者,灵气之所宅。固求之物本,必于其始:取其所通,必于所宅。崇其坛场,则谓之封:明其代兴,则谓之禅。然则封禅者,王者开务之大礼也。德不周拾,不得辄议斯事:功不弘济,不得仿佛斯礼。旷代一有,其道至高。”

上述几种说法中对于“封”的解释基本上没有分歧,都认为是在泰山上筑土为坛来祭天,筑土是为了增加山的高度,无论是张晏“天高不可及”、服虔“增天之高”  、孟康“助天之高”,还是班固“升封者,增高也”以及袁宏“崇其坛场”,解释是一致的,认为这样可以更加接近于所要祭祀的上天。对于“禅”的解释,各家说法略有不同,许慎认为,禅是祭天,服虔和班固都认为“禅”是祭地,要增加土地的广度和厚度,同时班固又认为,禅是“成功相传”之意。袁宏则认为,“明其代兴,则谓之禅”。

关于“禅”一词的意义,主要有二,一是祭地,二是代替。个人以为在此处应该采用祭地之义。如前所述,《管子》一书中曾著有《封禅篇》,可见管子其人对封禅是很了解的,惜以今侠:但是在现存《管子》中仍然保存了关于封禅的资料,《管子·地数》云:“封于泰山,禅于梁父,封禅之王,七十二家。”可知,“封”与“禅”的对象是不同的,梁父是泰山下的地主,“禅于梁父”即是祭祀土地之主。汉代张衡《东京赋》中有“登封降禅”之语,即封要登临高处,而禅要降落到矮地之义。所以,班固和袁宏对于禅的解释应该是后起附加的意义。

上述材料中,还有值得注意的两点,第一,封禅是应天改制、受命而王之后向天地致谢,报告天下太平的祭祀活动。这样封禅就与帝王统治合法性相联系,封禅也就具有了政治上的意义。第二,封禅要在泰山举行,是因为泰山是万物之始,阴阳交代的地方,所以泰山也就成为帝王封禅之地。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