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给一千多人立传,可是却没有人能把他的生平交代得清楚,甚至连他的生卒年月都成了永久之谜,不得不说这是历史的一大遗憾。
对司马迁的死,后人大致有四种推测:一是因为《史记》触怒汉武帝而被杀;二是因为《报任安书》触怒汉武帝而被杀;三是因为卷入无辜事件而被杀;四是正常病故。
司马迁之死的第一种可能:因《史记》被杀
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汉武帝看了《史记》后气得差点毁了该书,甚至动了杀心。看起来这比较符合逻辑,因此汉武帝一怒之下杀了司马迁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不过仔细推敲就会发现,这种可能性几乎为零。
《史记》的内容终于征和元年(前92年),汉武帝去世于后元二年(前87年),从时间上看,汉武帝去世前,《史记》确实已经完成创作,存在看到这部作品的可能。但我认为,司马迁应该隐匿了消息,汉武帝从来就没看到过《史记》。
《史记》中有大量对汉家统治者不利的记述,因此它长期被认为是“谤书”,禁止流传。司马迁心知肚明,他担心毕生的心血会因为皇帝的一时之怒而付之一炬,所以他誊抄了一部,藏于深山。
同时,《史记》是个人作品,不是官方史作,其创作过程并不受官方控制。这两个因素决定了司马迁没必要,也不大可能冒险将作品交给汉武帝。
就算汉武帝看到了《史记》,按正常逻辑,他即使不毁了《史记》,也绝对不会让它在民间流传。抛开立场问题,《史记》记述的很多内容,在当时属于机密,是绝对不能流传的。
事实上,从司马迁的外孙杨恽献出《史记》后,汉帝国就一直珍藏原本秘不示人,甚至到东汉时期,连诸侯王想看到全本《史记》也绝无可能。
因此我认为,只要汉武帝看到《史记》,一定会将它收藏于宫中,他没这么做就表明他根本就没看过《史记》,也就不存在因此杀害司马迁的可能。
司马迁之死的第二种可能:因《报任安书》被杀
据说有人把这个猜想写成一本书,大致是说:任安在巫蛊之祸后被捕入狱,为了泄愤,他在狱中大声背诵司马迁写给他的《报任安书》,由此惊动了汉武帝。
一封书信为何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呢?原来这封信记述了司马迁受宫刑后的心路历程。
天汉二年(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辩解而惹怒汉武帝,结果被判死刑。为了能完成《史记》,司马迁忍辱偷生,选择了宫刑。那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就出自这封信。
当然,作为与好友之间的私信,司马迁也表达了对汉武帝的愤怒和谴责之情。因此这封信一旦落到汉武帝手上,司马迁被处死也就不足为奇。
可问题是,任安难道不知道他这么做会害了好友司马迁吗?这么泄愤有意义吗?任安和司马迁在朝中的官位都不算低,假如此事存在,一定会在正史中留下记录,因此这个猜想站不住脚。
司马迁之死的第三种可能:因卷入巫蛊之祸被杀
这个推测非主流,但看起来似乎更可靠,它源于汉武帝与丞相田千秋的一段对话。
征和三年(前90年),新上任的丞相田千秋率二千石以上官员,给汉武帝上书祝寿,劝汉武帝“施恩惠,缓刑罚,玩听音乐,养志和神,为天下自虞乐。”不料汉武帝却如此回复:
“巫蛊始发,诏丞相、御史督二千石求捕,廷尉治,未闻九卿、廷尉有所鞫也。曩者,江充先治甘泉宫人,转至未央椒房,以及敬声之畴、李禹之属谋人匈奴,有司无所发,令丞相亲掘兰台蛊验,所明知也。至今余巫颇脱不止,阴贼侵身,远近为蛊,朕愧之甚,何寿之有?”
请注意其中画横线的那句话,意思是“你丞相大人亲自在兰台挖出了巫蛊,这说明巫蛊之事确实存在,不是假的。”
兰台是哪里呢?就是御史台,太史令办公的地点。司马迁不正是太史令吗?在司马迁的办公室挖出对皇帝行巫蛊诅咒的木偶,会不会他因此被杀呢?
联想到当时朝廷上下“以诅咒汉武帝为乐”的风潮,以及司马迁的遭遇,他也赶个潮流,诅咒一下汉武帝倒也不奇怪。不过这个说法有两大漏洞:
其一,兰台不是司马迁的私人办公室,除了太史机构,还有御史等监察机构,兰台挖出巫蛊,不代表是司马迁所为。从汉武帝的表述可见,这件事大概率没有追查出真凶,否则就会点名道姓。汉武帝也不可能因为兰台有巫蛊,就把在这里上班的人都杀了。
其二,巫蛊之祸爆发时,司马迁已经不是太史令了,不在兰台上班了。原来,司马迁受宫刑后,就被汉武帝调任为中书令,给皇帝当秘书去了。兰台归御史大夫管,中书令归郎中令管,两个完全独立的机构。认为司马迁死于兰台巫蛊事件的人,显然没注意到这个小细节。
司马迁之死的第四种可能:正常病故
我个人认为,但凡司马迁非正常死亡一定会留下记载,因为他的女婿、外孙都是朝廷有地位的人,不可能漏掉这么重要的事件。
假如《史记》一问世就有今天的地位,相信司马迁的一举一动都会有人记录。可惜那时候的《史记》是部争议作品,它能流传于世,要归功于杨恽的努力。
司马迁有个女儿,嫁给了杨敞。杨敞受到霍光赏识,官至御史大夫、丞相,是昭宣时期的重臣。当初霍光准备废掉刘贺时,派人来通知杨敞,杨敞吓得六神无主,他的夫人司马氏很有见地,她说:“大将军决意已定,你应该积极配合,否则就是大难临头!”
杨敞恍然大悟,立刻入宫,旗帜鲜明地支持霍光。
杨恽因为父亲的缘故,早早地入朝为官,又因仗义疏财的性情,结交了一大批士族子弟。杨恽小的时候,母亲就经常教他读《史记》,成年后,他成了《史记》的狂迷。
这些细节表明,杨恽一定会从父母的口中,得知外公的所有细节,假如司马迁被杀害,他不可能不留下记录。
我看过一篇文章,说韩城市司马迁祠内《翟邑侯重修太史庙记》碑文记载,司马迁一直活到汉宣帝五凤元年(前55年)。
这个记载完全靠不住,按这个记载,司马迁只比外孙杨恽早去世一年,那么一辈子钻研《史记》的杨恽,为何不见他授业于司马迁的记载呢?况且那时候《史记》已经引起包括汉宣帝在内的上层阶级的轰动,为何不见司马迁的任何踪迹?
综合以上信息,我个人认为:
其一,司马迁属于正常死亡,否则后世一定会记载他被杀的原因。
其二,司马迁死亡的时间应该就在征和二年(前91年),否则像“巫蛊之祸”这么重大的历史事件,他断然不会忽略,即便《史记》已经截稿,他也完全可以用增补的方式留下记录。
我对司马迁的悄然离开倍感遗憾,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在给后人留下最宝贵的财富后,却孤零零地离世,想来确实令人扼腕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