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10句名言,感悟经典智慧

《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是我们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它不但是一部历史著作,还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被人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下面挑选了其中的10句格言,与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一、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史记.秦始皇本纪》点评:只要牢记前人的经验教训,就能少犯错误,少走弯路。但世人总是“记吃不记打”,明明知道前面已经有很多人犯过同样的错误了,但他依然我行我素,重蹈覆辙,为什么?一是自大,二是无知。二、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史记.魏世家》点评:一般男人所看重的,往往是女人的美貌,而不是品德,只有在家境贫寒的时候,才会想起贤惠妻子的好处;国家在安定的时候,有贤德的人才,往往不被重用,只有国家混乱的时候,才会渴望有贤能的宰相。三、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史记.管晏列传》点评:经济条件好了,物质丰富了,人们也就懂得礼节了;经济条件差的时候,温饱都解决不了,自顾都不暇,哪里还有钱去送礼,也就显得不懂礼节了。物质是生活的基础,只有人的衣食丰足了,才会有精神上的追求,如果饭都吃不饱,家人都养不活,所谓的光荣与耻辱,也就顾不上了。四、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李将军传》点评:桃树和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不会演讲宣传,但它们的果实是真的甜美,人们都喜欢吃,都来采摘,不知不觉,就在它的下面走出一条小路。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踏踏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迟早都会得到世人的认可。现在人心浮躁,社会上流行炒作、包装、广告、营销等等各种手段,就是为了把自己和产品推销给他人,虽然一时有效,但长久看来并不理想,因为很多都是夸大其词,骗人的,时间久了就没人相信了。五、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点评:这句话大家都知道,但却很难做到。中药熬的汤虽然很苦,但却有利于身体健康,能治病。小时候生病后,就经常喝中药,母亲告诉我“恨病吃药”,要想病好,就不要嫌药苦,所以每次我都是鼓足勇气,一口气就喝下去了,因为宁可吃点苦,也不愿忍受病痛。我们都喜欢被人赞美,喜欢听顺耳的话;不喜欢被人批评,不喜欢听逆耳的话。但往往越是逆耳的话,对我们就越有利,越是顺耳的话,对我们就越有害。所以明智的人一定会做到“闻过则喜、闻誉则惧”。六、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点评:这句话很现实,除了那些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圣贤佛菩萨,对一般人而言,追求物质利益也是合情合理的,大家终日忙碌,劳苦奔波,难道只是想为别人服务吗?其实不管表面说得多么好听,最后还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这个没必要否认,也没必要揭穿。七、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史记.滑稽列传》点评:这句话是千古名言,也是人们经常长期观察而总结出来的规律。不管人还是动物,都有惧怕死亡的本性,所以鸟在将要死的时候,它也会发出悲哀的叫声,而不是唱歌了。人在走到生命的尽头时,也会回归人性本善的境界,总是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拿出来与人分享,不再有什么私心杂念了。八、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史记.李将军列传》点评:当领导的,如果能够以身作则,正直无私,即使不下命令,手下的人也会上行下效,遵守奉行。如果当领导的自己行为不端,自己都做不到,即使给下面的人下了命令,人们也不会遵守奉行,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司马迁引用《论语》的这句话,是为了赞扬李将军的为人,希望领导者都能向李将军学习。九、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淮阴侯列传》点评:还是那句话,凡事没有绝对的,聪明的人不要自以为是,愚蠢的人也不必妄自菲薄。就算再聪明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也总会有一次出错的时候;即使再愚蠢的人,在上千次的考虑中,人家也会有考虑正确的一次,瞎猫还能碰到死耗子,何况是人呢?十、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史记.春申君列传》点评:我们中国还有句话叫“事急则缓,事缓则圆”,什么时候该缓?什么时候该断?这个是问题的关键。如果该缓的,你急着给断了,就是自讨苦吃;如果该断的,你犹豫不决,就会错失良机,悔恨终生。所以做人很难,很多道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做多了不行,做少了也不行;做快了不行,做慢了也不行,这个火候很难把握。最好的火候是什么?就是儒家讲的“中庸之道”,这是为人处世最高的准则。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75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