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文明奠基西周4

西周的文化与科技

(一)文化

一、《周易》

儒家经典五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西周时出现的。

据《史记?周本纪》说:西伯被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史记正义》解释说:《乾凿度》云:“垂黄策者羲,益卦演德者文,成命者孔也。”《易正义》云:“伏羲制卦,文王卦辞,周公爻辞,孔十翼也。”

《周易》以八卦构成,每卦有卦辞,每爻有爻辞。卦辞与爻辞是经文,称为《易经》。后人对卦辞和爻辞进行说明、解释,甚至加以发挥,这些文字叫做传文,称为《易传》。

现存的《周易》10卷,包括《易经》和《易传》两个部分。内容涉及到天文、地理、气象、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武术、炼丹、养生、哲学、历史、文学、艺术、教育、民俗、心理、伦理、军事、宗教、卜筮、堪舆等诸多方面。

司马迁曰:“《易》著天地阴阳、四时五行,故长于变。”《识文解字》易部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八卦由阴爻和阳爻组成,“易”字由上日下月组成象,其象也是阴阳。日为阳,月为阴,以阴阳的消长、盛衰、变化来阐明宇宙万事万物的变化之理。先天八卦图和后天八卦图都是如此。

《周易》是中国传统医学之源,二者之间密不可分。正如明代名医张景岳在其著作《医易义》中所说:“《易》具医之理,医得《易》之用”,“医不可无《易》,《易》不可无医”。

《周易》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力弥久而不衰。

二、五行

西周末年已出现了对“五行”的认识。

《尚书》上把金、木、水、火、土这五种物质称为“五行”,并认识到五行中的每一行都有不同的性能。西周时期的人们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

三、文字与文学

西周流传下来的甲骨文与青铜铭文,与商代相比,出土的器物较多,铭文的篇幅也较长,成为金文的主要部分。

西周金文一般都有较长的篇幅,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件,是与虢季子白盘、散氏盘一起并称为西周三大青铜器的毛公鼎,为周宣王时(前~前)的一件重器,因鼎器为毛公所作而得名。

毛公鼎腹内,铸有铭文32行,计字,记述了周宣王的诰诫,是一篇完整的册命。全文分五段:

1、追述周代文武二王开国时政治清平的盛况,对比作鼎时时局不靖。

2、宣王策命毛公治理邦家内外。

3、给予毛公以宣示王命的专权。

4、告诫鼓励毛公以善从政。

5、赏赐毛公车、兵、命服。

此鼎为毛公为表示感谢和称颂周天子的美德而作,对研究西周晚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情形很有参考价值,同时也是一篇金文(钟鼎文)书法的典范。

近数十年间陆续又出土了许多的商周铜器,增加了不少金文新字,如临潼出土的记载武王伐商的利簋,岐山董家村出土的裘卫诸器等器,都载有铭文。这些金文的出现,更加丰富了对西周社会历史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有力地说明了西周时期是中国古文字的一个重要发展时期。

现存《尚书》中的《周书》和《逸周书》等,就是经过后人选编而保存下来的西周文献典籍的一部分,是当时的重要历史文献。这些文章结构复杂,文辞简练,表现了当时严谨的文风。

四、礼乐制度

西周是最早对“礼”(祭祀、朝飨等仪式)和“乐”(伴随“礼”进行的乐舞)作出规定的时代,即所谓的“制礼作乐”。

礼乐制度,等级森严,名目繁杂,不同场合、不同身份的人,不但礼仪有别,所用的音乐也不一样,所用的乐器也不一样。

依照周公设定,礼乐制度用礼规定等级,用乐协调统一。礼乐并行,就能既讲多样,又讲统一。礼辨异,乐统同。有礼有乐,礼兴乐和,社会就会和谐,百姓就能安心。

西周还设置了采风制度,任用专职官员负责收集民歌,以观风俗、察民情,由此保留下来了大量的民歌。春秋时经孔子删定,汇成了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西周还兴办了专职音乐机构“大司乐”,《周礼?春官?大司乐》中记载了大司乐教授乐舞的具体内容,充分说明西周人已注意到了音乐对人的情志的影响。

西周时的乐器有数十种之多,仅一部《诗经》中,就出现有二十九种乐器。不仅有打击乐器和吹奏乐器,还有弹弦乐器。根据材质的不同,其时的乐器分为八类,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史书称之为“八音”。

另外,被史书称为“钟鼓之乐”的大型管弦乐队,也在西周时兴起,这种乐队的主要乐器是编钟和建鼓。

西周时,十二律的理论已经建立,五声阶名(宫、商、角、徵、羽)也已经确立,已经知道五声或七声音阶中以宫音为主,宫音位置改变就叫旋宫,这样就可以达到转调的效果。律学上突出的成就见于《管子?地员篇》所记载的“三分损益法”,这种充分体现单音音乐旋律美感的律制一直延续至今。

五、服饰

中国的服饰制度,发展到周代时已非常完善,王室、贵族都依照场合与身份着服饰。

周代的服饰特点是,上身穿“衣”,衣领开向右边;下身着“裳”,裳就是裙;在腰部则束着一条宽边的腰带,肚围前再加一条像裙一样的“韨”,用来遮蔽膝盖,又叫“蔽膝”。

男服服饰中,最专贵的一种礼服是在祭典中穿的冕服,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组成。冕服的主体是玄衣,上面绘绣有章纹,在最隆重的典礼时,穿九章纹冕服。

隆重性仅次于冕服的是弁服,形式与冕服相似,最大的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为爵弁,韦弁、冠弁等几种,它们主要的区别在于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颜色。

女服服饰中,祎衣为王后从王祭先王的俸祭服;褕翟,为王后从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鞠衣,为王后率领命妇祭蚕神告桑的礼服,亦为诸候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展衣:又称襢衣为王后礼见王及宴宾客的礼服,亦是卿大夫之妻从夫助君祭宗庙的祭服;纯衣,为贵族之女的嫁衣。

古代的服饰制度与人们的社会礼教息息相关,不仅具有装饰的意义,而且还是当时的人们身份和言行举止的指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