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司马迁的人生经历,是在读他的另一本

我非常钦佩中国当代一位大学者说过的一句话。他说在中国文化史上,让他佩服的人很多,让他感动的人却很少。那么,是谁既能牵动中国文化史,又能够牵动大众的眼泪呢?其实,我们熟悉的墨子和屈原就已经让我们很感动了。难道,还有比他们更让我们感动的人物?当然有,他就是司马迁。

司马迁的故乡,屹立着他的雕塑。

如果要了解司马迁为什么能够让我们感动,首先要了解他的故事。司马迁在20岁的时候开始漫游中国。他从西安出发,经陕西,河南,湖北,到长沙,然后又到屈原自杀的汨罗江。然后,沿湘江南下,到湖南宁远,到江西九江,登庐山,到浙江绍兴。接着到苏州,然后看五湖。在渡江到江苏淮阴,拜访了韩信故地。然后继续南行,参观孟尝的家乡。到江苏徐州以及安徽省宿州,拜访陈胜吴广起义的地方,还有楚汉相争的诸多故地……

漫游过程中,不断的打探。

第一次漫游,大约用了司马迁两年多的时间。司马迁除了感觉收获很大,也感受很深。按照当时的交通条件,花费两年多的时间走了这么多地方应该算是比较快的。自从有文字记载以来,中国的文人能够跋山涉水的漫游的人不多。司马迁应该是第一个。这次行走。也为他日后创作《史记》丰富了很多了文化资源。比如他拜访汨罗江,当然会对屈原有一番感慨。他参观孟尝君封地,一定又把孟尝君的情怀灌输了一遍。

一边学习,一边探索。

在我看来,司马迁漫游中国应该受到了孔子一些影响。孔子曾经有十四年的文化流浪经历,对当时的社会影响很深,所以,也当然影响到了司马迁。同时,还给他一种新的启发。这种启发后来落实到了行动,就看到了和孔子的一些区别,比如,孔子的文化流浪用了十四年,而只走了大半个山东。但是,司马迁漫游只用了两年时间,却游走了大半个中国。在今天,我们一直享受孔子的流浪成果,同时也享受到了司马迁通过漫游而带来的丰富文化营养。

这张司马迁的画像最多见。

在公元前九十九年,这一年司马迁37岁。因为替一个叫李陵的将军说话,司马迁得罪了汉武帝。其实,司马迁可以不替李陵说话。李陵的失败和司马迁没有一点关系,后来,我一直在琢磨为什么司马迁会这样做?为什么只有他一人替李陵说话?因为,在司马迁20岁的那次远游拜访过孟尝君。所以,一个“义”字让司马迁义无反顾的坚持自己的信念。

后来,司马迁入狱三年,还被刺以腐刑。其实,司马迁就是被腐刑之后的日子让我们感动的。本来,他可以学做屈原,让一身耻辱随江水而去。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成为历史上第二个屈原呢?我觉得司马迁在20岁漫游中国的时候,他特意拜访过汨罗江。他在江边想到了什么,他在江边徘徊了多久我们都不得而知。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他对屈原的投江有自己的见解。他觉得屈原没有完成心中志向就贸然选择轻生,是一种逃避。所以,司马迁在保受耻辱之后,还毅然决然的选择创作《史记》,怎么能不让我们感动。

司马迁在创作《史记》。

因为一个“义”字,司马迁主动帮助一个素不相识的人。因为一种历史责任,司马迁甘愿忍受身心之煎熬。我一直觉得这两件事情是司马迁年轻时候的那次漫游之后得到的一种文化升华。所以,司马迁在感动我们之后,还有哪些更精彩的精神亮点需要我们仔细的去挖掘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