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司马迁,人们心中的第一印象可能就是《史记》——这本伟大的史学著作,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更是司马迁呕心沥血、忍辱负重数年的思想结晶。这本史学巨作,以其独特的叙事方式形成了一种以人为本历史观念,更以不可超越的“母本”形态,在史学界一鸣惊人,独具风骚,成为此后历朝历代的编史者们自觉仿效的通例。
因为有了《史记》,才使中华民族形成了前后一贯的历史记载、使命和历史规范,所以,司马迁的《史记》至今都是世界上罕见的、有史可循的、以史立身的文明群体。那么,做为《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一个有如此才情之人,他是如何炼成的呢?
纵观大史学家司马迁的一生作为,至少有以下几种人生轨迹与生活磨练:
1、出身书香之家
小时候的司马迁,是很幸运的。他出生在一个出身书香之家,父亲司马谈曾是京师的太史令,
是一个学识非常渊博的人。于是司马迁小的时候,聪敏好学,经常跟在父亲的身边读书识字。
在父亲的指导之下,在10岁的时候,司马迁便已经可以自己阅读诵习一些古文著作了,像《左传》、《国语》、《尚书》、《系本》等,都是他在小时候就已经熟记的书籍。
2、漫游于大江南北的名人古迹
长大后的司马迁,又成了一个旅行爱好者。大概在二十岁的时候,父亲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祖国的河山,去搜集一些遗闻古事。古代文学史上凡有大成就之人,莫不是东奔西走,历经人间沧桑,才积累有成的。于是青年时代的司马迁,就开始离家外出,到全国各地漫游的,从而一个人走遍大江南北。于是,他先是探访了韩信故地,访问屈原自沉的汨罗江,登九嶷山;还拜访了陈胜、吴广起义的地方,以及楚、汉相争的古战场;他还不远万里,赴山东曲阜,参观孔子的遗迹;之后,又到了河南淮阳,访春申君故地;以及临淄的齐国都城,滕州的孟尝君封地;最后又去了河南开封,探看战国时的期魏国首都……然后,又返回西京长安。
在历史长河的那一年,那个意气风发的青年,一个人疾步行走在历史的多个遗迹之间,孜孜不倦地追寻先人的踪迹,以自己独有的眼光去审阅的一个个曾经辉煌过的事迹,并在心中默默地将它们编写为文化典籍。
3、多次随汉武帝出行四方
几年之后,司马迁全国游历归来,又多次侍从大汉天子——汉武帝四处出巡:
一、约在二十四岁的时候开始,他先随到了汉武帝到了陕西凤翔,还有山西的夏县、万荣,河南荥阳、洛阳等;之后,同年里又去了陕西陇县,甘肃清水,宁夏固原,回陕西淳化甘泉山的地方。
二、在二十五岁那年,他随汉武帝,又出使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像四川、云南等一些地方
三、在二十六岁那年,刚从西南回来之后,汉武帝又命他随之出巡山东泰山、河北昌黎、河北卢龙、内蒙古五原等一些地方,这一去又是将近一年的时间。
四、到了二十七岁那年,他又随汉武帝到了山东的莱州,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又去了河南濮阳。
五、到了二十八岁那年,汉武帝给司马迁升职,任命他为太史令。但同时还要他伴驾出巡,于是这一年他又随从汉武帝来了到陕西凤翔,宁夏固原,河北涿州,河北蔚县等地,之
后他们又去了湖南宁远,安徽潜山,湖北黄梅以及安徽的枞阳;最后还去了山东胶南,并且又到了泰山。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青年时代的这些旅途与路程:几乎走遍了当时的条件所能够抵达的一切地方及所有名胜古迹。那么,正是由于这种游历带来的见识,给他带来了深刻的思想感悟,使他对历史的脉络有了更清晰的判断与认识,那么早年时阅读的大量典籍,慢慢的沉淀下来,与见识与经验相结合之后,便形成了一页页闪闪发光的,瑰丽篇章。
此后,司马迁开始了自己的史学著作。但是,著作刚开始撰写不久,司马迁的人生就跨进了极不吉利的时期——天汉二年,也就是他三十七岁那年——发生了令他悲惨一生的故事……
但是,不得不惊叹司马迁是一个身残志坚之人,大概是在四十六岁那年,约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他完成自己的杰作:一本凝聚着他血与泪的、也包含了他的一生的理想与才情的旷世之作——《史记》诞生了。
但是,《史记》里写了那么多历史人物的精彩故事,司马迁却没有给自己的故事结尾。《史记》成功完成之后,司马迁就没有任何消息了,他到底活了多久,又是怎么逝世的……没有人知道。
但他在世的时候,却留下了一句流传千古的话:
“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那么,在他心中,真正重于泰山的便是《史记》。他在蒙受奇耻大辱之后,以自己沉重的屈辱来换取民族应有的尊严,就是为了要缔造和承载这种人生的重量。
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上推进中国文化进程的人非司马迁莫属,他以自己失性的躯体、以自己不屈的尊严,来呼唤大地刚健的雄风,来证明一个人“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的存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