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记》当中,本纪和年表起到的作用是为历史大事提供时间维度的地位,而世家和列传,分如同历史的车轮上的条幅,为历史事件轴补充了空间维度上的细节和人物故事。列传主要是为贵族和有影响力的人物,外来民族和不同社会成员准备的,而世家是为外戚和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诸侯准备的,但是世家里却出现了孔子和陈涉两个出身平民的历史人物。
史记的结构和体例
司马迁的用意在于明确一点:将人物列入本纪,世家或者列传,不是看他们的血统与身份,而是他们的实际影响力。这两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打破了阶级和出身壁垒,获得了远高于出身的地位和民望。
1.两个人都是先秦的贵族后裔
孔子是古代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的后人,传到他的祖先,春秋时代的孔嘉父因为政变而被迫流亡到了鲁国,但是一个人的思想倾向和具体的经济地位不一定是完全挂钩的,所以到了孔子的时代,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已经是一个空有武力而在经济上不甚富裕的中下级贵族,已经不是诸侯的级别了。虽然孔子一生希望获得诸侯的任用,但却因为各种原因屡屡失意。孔子一生做过的最高官职是鲁国的中都尉和大司寇,除此之外在列国的漫游,都是以客卿的身份获得俸禄或者财物,但是很难获得真正的认可或者任用。而他的少年时代,是少贫且贱,故多能鄙事。
陈胜起义
而陈涉虽然姓陈,名胜,字涉。虽然他的经济地位已经沦为了雇农,躬耕于陇亩之上。虽然按照秦律,陈胜已经是一个屯长,这是通过战功成为了小贵族和小军官,但是很难再有大作为。而他的祖先是春秋时代已经灭亡的陈国的公爵后裔,所以他按照春秋时代以国名为姓氏的传统,自己的姓氏暗示了他的没落贵族身份。公元前-年,陈国被楚国所灭亡,他的祖先一支流亡到了齐国,成为了田齐的祖先(先秦时代陈和田相通),而其他的后裔则向其他地区流散,这就有了为人佣耕的陈胜。在少年经历上,孔子和陈胜是有类似之处的。
也就是按照血统而言,不考虑他们实际的经济和政治身份,他们其实都是分封制度下的贵族后裔。如果他们不是因为政治动乱,也许不会失去贵族的身份和封地,以及祖传的爵位。
2.陈涉和孔子都实现了跨阶级的改变
陈胜
虽然孔子和陈胜,都属于丢失现实社会地位不太高的贵族后裔,但是在实现身份跨越上,二人都凭借自己的才华和野心实现了或者部分实现这一点。
(1)孔子的跨阶级改变与个人才华
孔子是从鲁国一个平民的私塾塾师一跃而起,成为了鲁国的中都宰乃至大司寇。他凭借的其实是个人在不断学习中积累出来的名望和渊博的学识。这在宗法制十分森严的鲁国,是非常难得而罕见的情况。比如在中都宰的任职上就将内政治理得井井有条,在齐鲁夹谷之盟的场合下,孔子能够以不卑不亢的态度拒绝齐人狡黠的武力讹诈,努力维护鲁国的尊严。虽然孔子主张“君子不器”,但是孔子的意思是真正的君子应当多才多艺,不局限于一种职能。最后,孔子在楚国和齐国险些获得任用,特别是在楚国,楚昭王险些赐予他一片里封地,这是最接近孔子治国理民的理想的时刻了。
君子六艺
在军事方面,他的父亲叔梁纥就是鲁国著名的武士,曾经在战斗中用双手擎起城门。孔子也很自信的比较“吾何执?执射乎?执御乎?吾执御矣”,表示孔子对于六艺中的军事才能射御之术是十分精通的;除此之外,在兵法上,孔子也有读到的造诣。虽然历史并没有给孔子充分的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但是从孔子毁三都,指挥孟孙氏和叔孙氏击败公山不狃的叛军,维护毁三都的成果看,他是有一定的军事指挥能力的;除此之外,在孔子的学生中,有勇武刚毅的子路,还有熟知兵法的冉求。冉求参与了大贵族季孙氏指挥的曲阜之战,并在战斗中打败齐军。后来他谦虚的表示,自己的兵法来自能文能武的孔子传授。所以后来在卫国,卫灵公曾经请教过孔子军事,希望他能为卫国练兵。这不是随口说说,而是有现实依据的。
孔子著述
在文化方面,孔子能熟练的识别出古代文物和典章制度。比如吴国攻打越国,把越国的国都会稽摧毁了,得到一节骨头,有一辆车长。吴国派使者来问孔子:“什么骨头最大?”孔子说:“大禹召集群神到会稽山,防风氏迟到,大禹就把他杀死并陈尸示众,他的骨头一节就有一车长,这就是最大的骨头了。”吴国的使者又问:“那神又是谁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能兴云致雨足可造福天下,负责监守山川按时祭祀的就是神。守土地和谷物的就是公侯,他们都隶属于王者”。吴使又问:“防风氏是监守什么的?”孔子说:“汪罔氏的君长监守封山和禺山一带的祭祀,是釐姓。在虞、夏、商三叫汪罔,在周叫长翟,现在叫做大人。”吴使问:“人的身高有多少?”孔子回答说:“僬侥氏身高三尺,是最矮的了;高的不过三丈,数得上是最高的了。”吴国使者听了之后说:“真乃圣人也”(引用来源:古诗文网:孔子世家翻译)正是丰富的知识储备,还有虚心求学,请教老子的态度,都为孔子赢得了足够的名望和才能,这也是他能成为上古知识的整理者和典章制度的梳理者。
孔子见老子
(2).陈涉孔子的跨阶级改变与个人才华
而陈胜虽然在后来的起义过程中,野心膨胀到了和他的实力不相称的地步,他以一个非楚国王族的身份,在楚国王族分支犹存的楚地称王,在楚地的众多地头蛇中间都不是最强的一支力量;后来他又无视派人分封六国后裔的合法建议,最后导致张楚派生出来的将领们纷纷在燕赵魏自立为王,脱离了张楚王国的节制,最后一句“楚首事,当令于天下”。
但是后人不得不承认的是,陈胜在起义初期具有的强大鼓动能力和组织能力。起义初期通过巫术鼓动人心,是因为楚地巫术在秦制帝国的压迫下是受排斥的文化,盲目进行楚地巫术文化崇拜意味着惩罚两套铠甲(等于为官府无偿劳动2年有余,详情参见拙作:秦与楚:为什么说“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此外,陈胜举出楚将项燕和秦太子扶苏两面大旗,前者可以调动楚人的反秦情绪,后者是通过扶苏的正统性瓦解分化秦人王室,向秦人暗示咸阳宫廷里的胡亥仅仅是一个冒牌的僭越者。这样的思路不是一个普通楚人农夫所能拥有的眼界。
陈胜王
他的起义地点大泽乡正好位于项燕将军战死的蕲县附近,这里正是楚国军队最后一战殉国的地方,是楚人祭奠先烈之处,在这里起义,有利于调动民间的反秦情绪;而陈涉在起义时宣称的“因迟到而全员被斩”的情况其实并不存在。这是熟悉秦法的陈胜对于部下的心理动员和适当施加的恐吓。而陈胜的战略部署---在向魏齐燕赵四面掠地的同时,派兵直捣秦人的腹地关中。战略本身是没有错的,问题出在张楚政权仓促组建的军队难以直接动摇秦帝国的根基和底子。
起义格局图
凭借这样的功绩,在起义初步成功之后,陈地的地方豪杰才能建议“将军身披坚执锐,复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根据后人的总结,在设计史记的内容时,司马迁是以及其务实的原则来编排本纪,世家,列传的:“天下号令在某人,则某人为木纪,此史公史例也。故《高祖本纪》之前有《项羽本纪》。”因为陈涉所分封的诸侯将相,包括刘邦和项羽等人争相灭亡了秦朝,所以陈胜一度是天下政权的实际号令者。马王堆出土的《五星占》是承认张楚年号的,秦楚之际月表也是承认张楚政权的合法性的,汉高祖派人为楚隐王陈胜守墓祭祀,也是对于陈胜地位的实质性认可。所以陈胜得以和吴太伯世家、齐太公世家、鲁周公世家、燕召公世家、管蔡世家、陈杞世家、卫康叔世家、宋微子世家、晋世家、楚世家等先秦诸侯贵族并立于世家体系之中。
3.二人预示着历史进入新的时代
虽然二人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血统诸侯,但是二人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实际作用,以及他们给后世的遗产,其实不逊于那些真正的诸侯。
(1)陈涉的个人影响力和遗产
陈涉的反秦起义,虽然从他个人的认识来看,停留在“举大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以及以楚人的身份号令天下的地步。但是反秦起义和秦帝国建立本身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古代政治的重要传统
陈涉起义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是辩证统一的。其必然性在于秦人急功近利,滥用民力的体制:这套体制,在政治上的超负荷榨取民力,维持高强度的军国体制对外征战,修建帝国工程,在文化上打散各地族群,进行一元化同化政策,歧视被征服国臣民和文化,还有及其恶劣的焚毁民间诗书,垄断先秦珍贵典籍。《睡虎地秦简》粉饰的秦人法律有人性化,量刑明确细致仅仅是理论层面的建设,却无法阻止地方上“诸侯吏卒异时故繇使屯戍过秦中,秦中吏卒遇之多无状”的暴行。所以陈涉起义,一方面是对秦人暴政的武力反播。而陈胜的起义,也自然开启了暴秦毁灭的过程。
汉书-地理志对应的文化分区,对应先秦的诸侯国地理图
抛开改朝换代,从另一方面看,从张楚派生出的诸侯列国代表的各地文化,其实也是对秦人带有歧视性的强制文化同化政策的反作用。
书同文
车同轨
如果说车同轨书同文算是推进了文化交流的话,与“车同轨书同文”同步存在的是秦始皇经过楚地,侮辱湘君和湘夫人崇拜,封南京地区的金陵为秣陵,断绝楚国王气;还有将百越之人移民于江淮,将燕赵之人戍守岭南,让楚地之人北戍长城,带来的是家破人亡和文化歧视。
经过了这一波反抗之后,到了班固写《汉书》的时代,基于先秦诸侯国分野的各地的文化差异依稀可见。汉代统治者来自于楚地,在整合楚地军事力量,齐楚文化和宗教以及秦制时,在汉初因势利导的采用无为而治,在皇室略微推重楚文化的同时,包容各地的民风差异。这算是陈胜吴广起义的另一积极作用:那就是文化之发展演进,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会以政治强权的意志为转移的。文化融合不应以过分强制,而且抬高某一地区,歧视其他文化区的方式来执行。
仁政
最重要的是,陈胜以自己的反抗,激励有志之人的同时,还向统治者证明了“仁政爱民”的重要性。“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意可以成就帝国,也可以毁灭王朝。这在周人变革了商人天命,天帝的概念之后,进一步强化了“皇天无亲,惟德是辅”的理念,有德者应当爱民,才能避免失去上天的青睐,这就是陈胜起义所带来的积极意义。第一次对抗封建专制的反抗战争,其实多多少少限制和震慑了后世暴君,也为具有反叛精神的反抗者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汉初的宫廷文化有荆楚色彩
(2).孔子的个人遗产和影响力
而孔子通过少年的勤学苦练,用实际才华而不是祖先血缘进入政坛,本身就是与宗法制用人原则相违背的。他不仅自己如此,他还打破教育的阶层限制,将王官之学的知识传播到民间,在私塾收徒的问题上有教无类,同时招收贵族和平民的学生,因材施教。
教育带来了社会身份的跨越和社会地位的流通。他的教导之下,有以正直和武勇闻名的子路,有以能言善辩闻名的宰予,有善于贸易和外交的子贡,有安贫乐道的颜回,还有善于用兵的冉求。孔门弟子的集中亮相,是在公元前年的齐鲁之战和齐吴之战。樊迟,冉求参战,子贡参与外交活动,纵横捭阖,非常有战国纵横家的风范。
孔门子弟
孔子君子不器的理想,其实是培养全方位的人才,具有各种方面的天赋和技能,而且能在未来更加激进的争霸战中服务于列国政治。孔门弟子中的一部分人,比如子夏参与了魏国的李悝变法。就是这一证明。
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孔门弟子的才华最终受到了鲁国三桓的认可,这些人成为了鲁国三桓的家臣。而这些家臣不是旧式的宗法制家臣,而是新式的俸禄式家臣,他们的领地被折算成为了粟米俸禄,一方面杜绝了家臣叛乱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他们构成了新的雇佣关系-------这种领取定时俸禄,以才华获得任命的人才,构成了战国时代选官制度的先声。孔子的教育其实带动了选官制度的变化,这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孔子授课图
孔子办学的另一传统遗风,除了打破知识垄断之外,还有促进向学之风的作用。虽然“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本意是为官的空闲时间有余力应当学习,士人学习还有余力应当为官参与社会实践,但是后人断章取义地理解了“学而优则仕”,其实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尊师好学,重视教育,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传统。这都是孔子开辟新时代的具体体现。
学而优则仕属于片面解读
综上所述,无论是民心民意,还是教育领域,选官领域,二人都开辟了新的时代。
4.二人在特定历史环境下的勾连和联系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陈涉之王也,而鲁诸儒持孔氏之礼器往归陈王。于是孔甲为陈涉博士,卒与涉俱死。陈涉起匹夫,驱瓦合适戍,旬月以王楚,不满半岁竟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缙绅先生之徒负孔子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焚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司马迁采用了纪传体编年史的方式,将同一人物的若干事迹分散在不同的章节之中,所以这种方式其实起到了通过多个侧面展示同一人物的客观效果。在陈涉和孔子之间,司马迁也用了类似的技巧,让他们产生联系:《儒林列传》记载:孔甲之所以带着礼器和典籍其投奔陈胜,最后和陈胜一起战死,是因为秦人的文化压迫政策过于严苛,所以孔甲带着孔氏的礼器前去投奔陈胜楚国,就是为了报复暴秦的文化压制和独裁政策。
陈胜称王获得了秦末儒家的拥戴
这样的人才能得到陈胜的任用,说明陈胜意在复兴的不是以专制取代专制,而是以周礼柱状的君君臣臣服父子子的秩序,对抗专制,这种体系对于王公侯伯子男的城市规模,礼仪制度都有明确的约束,在约束臣子的同时约束君主,从而达到互相约束和牵制的目的。这种精神是有理性原则和合理化精神的,和秦政的专制暴虐是有不同的。
周礼其实是具被节制性精神的
总而言之,司马迁将两个平民出身的重要人物写入留给封建诸侯的世家,其实体现了他的灵活变通,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