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之世是一个凡有血气之躯皆有争心的大争之世,由于中原大地空前严重的分裂与对抗,诸侯之间为了土地、城池、人口、财富相互征伐不断。常言道时势造就英雄,在连绵不断战争中,自然就出现了许多名流千古的名将,比如魏武卒的创制者吴起,用兵奇诡的孙膑,眼光毒辣的司马错,“杀神”白起,“军神”李牧等等。在这样一个将星云集,群星璀璨的年代,自然也免不了有一些其才庸庸,其智平平的伪名将,他们一样有建功立业的志向,一样在大争之世想闯出一番事业,但无奈志大才疏,终究难以如愿。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有一位将军公子卬,一生经历十分传奇,关于他到底是真正的名将,还是志大才疏的伪名将,现有十分模糊。在小说《大秦帝国》中,公子卬是魏惠王的弟弟,他与魏惠王的儿子太子申一道,通过各种让人眼花缭乱的操作,坑死了魏国上将军庞涓,坑没了魏文侯、魏武侯两代雄主留下的魏国霸权,坑惨了仍然怀有霸主梦想的魏惠王。在小说中,公子卬是一位十足的纨绔子弟,毫无半点领兵才能,竟靠着在魏惠王面前掩袖工馋做到了“大丞相大将军”,最终在河西之战中,他面对刚刚出世的秦国锐士,毫无招架之力,葬送了魏国最后一支精锐,他自己也成了秦军的俘虏。
当然小说毕竟只是小说,与史实还是不一样的,比如《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的河西之战公子卬被俘经过就与小说中完全不同。《史记》原文如下:
“孝公以为然,使卫鞅将而伐魏。魏使公子卬将而击之。军既相距,卫鞅遗魏将公子卬书曰:吾始与公子驩,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相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魏公子昂以为然。会盟已,饮,而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
在《吕氏春秋》中对河西之战的记载同《史记》一致,由此可以证明公子卬被俘,并非在战场上败于商鞅,而是在同商鞅会盟时被阴谋扣留的。这一点或许能够说明他作为三军司命的将帅,缺少防人之心,亲涉险地,显得有些天真,但却没能体现出他具体的领兵能力如何。
但在《史记》中的另外一段记载,却让公子卬的领兵才能朴树迷离起来,(秦惠文王)七年,公子卬与魏战,虏其将龙贾,斩首八万。龙贾是魏国宿将,在魏军中威望和能力都很突出,公子卬能够战胜龙贾,还能斩首八万,这实在是很大的胜利了,能取得如此大胜,显然不是所谓的“伪名将”能够做到的。这场龙贾被俘的战争应该雕阴之战,但《史记》关于这场战争的记载,却依然是存在着不同的版本,比如《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第十四》中说(襄王)五年,秦败我龙贾军四万五千于雕阴,予秦河西之地,在《史记·卷六十九苏秦列传第九》中说是时周天子致文武之胙於秦惠王。惠王使犀首攻魏,禽将龙贾,取魏之雕阴,且欲东兵。
同样是在《史记》中,雕阴之战的主将却从公子卬变成了犀首也就是公孙衍,其间是否有矛盾之处不得而知。是否有可能是公子卬和犀首一起作战呢?考虑到当时公室子弟多称“公子”,是否有秦室“公子”也叫公子卬的呢?时代久远,公子卬到底是真正的名将还是金玉其外的“伪名将”想来是无法确定了,对此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