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念书上语文课,最怕的事情莫过于课文后那一句:“熟读并背诵全文”,尤其是那些从传统典籍里节选出来的古文,简直就是噩梦般的存在。如今成年了,再回想当时背过的那些古文,虽然已经蒙尘,却也是内心一笔无可替代的财富。
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通过一部又一部典籍来记载,又通过一代又一代人来传承的,而每一代人都是这传承中重要的一环。可当传承落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肩上,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近些年传统文化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们对其与时俱进的宣传形式,央视去年年初推出的关于典籍类节目是我特别喜欢的一档节目,舞台白话形式,让古文里刻板的平面人物形象一下子变得立体“复活”了,跨过古文的屏障,让我们穿越过相隔了几千年的时光,开始一场又一场近距离的的对话。
不仅仅是影视形式,出现更多的则是古文典籍的白话版,让传统文化的普及范围变得更广,而儿童、青少年传统文化绘本也正在担负起这一重要使命。
这套《故事中国》丛书,是由多位文化学者以拳拳之心,专门为少年儿童编撰的一套传统文化普及读物,内容选材于先秦经典诸如《孟子》《庄子》《吕氏春秋》等,以及汉代以来的《史记》《搜神记》《世说新语》等,内含个独立的故事,以浅白易懂、通俗有趣的语言讲述出来,余幅配图涵盖历代名家画作、考古收藏画卷、古籍刻本插图。
就拿《上古神话与史话》这本书来说,书中的故事来源,大部分都是采取古书中的零碎纪述,演绎而成的。
根据史学家的习惯,上古时期都以洪荒时代为起点,到周秦为终结。但因为东周以来的材料很多,所以本书到周初为止。
这本书可以和孩子共同阅读此书,不仅增加亲子互动性,让他们了解我国神话故事的来源的趣味,还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可谓“友天下士,读古人书”。
说起我国古代神话,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起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七夕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等。
这本书分为上古神话和上古史话,上古神话中除了讲述上面的故事,还讲了羲和所驾的车子,蚕是怎样变成的,斑竹的来历,防风国的两个凶神等,内容丰富而吸引人。
还有《晏子春秋》这本,《晏子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公元前年~公元前年)齐国政治家晏婴言行的一部历史典籍。
用史料和民间传说汇编而成,书中记载了很多晏婴劝告君主勤政,不要贪图享乐,以及爱护百姓、任用贤能和虚心纳谏的事例,成为后世人学习的榜样。
晏婴自身也是非常节俭,备受后世统治者崇敬。书中有很多生动的情节,表现出晏婴的聪明和机敏,如“晏子使楚”等就在民间广泛流传。通过具体事例,书中还论证了“和”和“同”两个概念。
这种富有辩证法思想的论述在中国哲学史上成为一大亮点。
白话文辅以大幅古籍插画、考古文物画和名家化作,丰富又鲜活的内容形式,让孩子们就像是在读故事书一样,直接接触中华文化典籍,在潜移默化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相信对他们以后的课堂学习也会大有裨益。
这些故事是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传承,这些经典更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了解和阅读的。只有认真阅读中华典籍里的好故事,才能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这套丛书是现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教育家、儿童文学评论家吕伯攸,文字学家朱文叔,古代文学研究学者喻守真,出版家,儿童文学家吴克勤,画家、中国美术研究学者郑昶等专门为少年儿童读者了解古典文化编写的国学入门读物。
本次出版,编写组除增加了“小古文”、“学点知识”、“成语在线”、“给孩子的话”等拓展性、辅助性知识链接外,又特意请专业的绘画团队,根据中国历代艺术作品配画了多幅精美的中国风插图。整套作品力图从古典文化、视觉效果和美学熏染的层面,带给少年儿童读者一套精美而实用的国学读本。
编写这样的故事极难,如何选材,如何深入浅出,如何注释,都是功夫。本套作品做到了贴近孩子的知识层面,让孩子有阅读的兴趣,保留原著的精髓。
同时,这套书还增加了故事导读、学点知识、成语在线、小古文等辅助阅读,让小读者从故事中学知识、学语文、学写作、学习为人处世的小道理。
与传统的翻译本不同之处有三:
白话+有趣
可读性强
其实现在市场上白话的传统文化书籍有不少,各有特色,而《故事中国》,则是云集多位学者共同编撰,对于古文白话过程中的内容取舍,都是经过深思熟虑,尽量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让内容的语言尽量浅明有趣,适合小读者的心理。
比如其中有一篇原内容是选自《晏子春秋·内篇谏下》,主要讲了战国时期鲁国国君鲁景公穿了一双金玉珍珠制作而成的鞋子向臣子晏子炫耀,结果炫耀不成反倒被晏子旁敲侧击谏言一番,最后景公懊悔自己的言行而纳谏。
这篇白话标题取为《好重的一双鞋》,再怎么看标题都觉得很现代化,而且又紧密贴合文意,可谓是拿捏到了这篇内容的精髓。
又比如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一篇内容,白话后的标题是“挂牛头卖狗肉”,一下子就知道内容写得是什么了;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览·报更》的一篇内容,白话标题为《饿人报恩》,直接点题,很是符合现代文的特点。
除了白话标题现代化之外,内容更是将经典中的精髓部分摘出来进行二次再创作,在尊重原文文风的基础上进行润色,每一篇的篇幅都不是很长,可以碎片化阅读,不会让小读者读着读着就腻烦了。
知识迁移拓展
让积累更简单
在每一篇白话的旁边都会附上古文原文,而古文中出现的历史知识,书中会有单独的详解,包括古文中经常会遇到的常识性知识点、人物、事件、成语知识、物件。
比如在选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的内容,白话后的标题是“挂牛头卖狗肉”,顺便在旁边给小读者们解释了与之相近的成语“挂羊头卖狗肉”的解释,并且将这个成语与本篇内容进行迁移应用和解释,让孩子更容易理解,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积累。
而在选自《搜神记·卷十九》的一篇内容中,李寄在劝说父母将自己买了去祭大蛇时,引用了缇萦的故事。而在旁边的“学点知识”板块,就为小读者将知识迁移到“缇萦救父”这个成语,并且做了解释。
平常我们说书到用时方恨少,其实成语、每个常识知识点都是一样,需要日常的积累,而不是要用的时候采取搜索查询。这对于学生而言尤其重要,在情境中潜移默化,比死记硬背可轻松多了。
价值观引导
摆脱守旧的迂腐
紧跟新时代
《二十四孝》是我国传统文化典籍之一,可是前两年某地景区的二十四孝雕塑却没能经得住舆论的冲击,最后被拆除了。既然传统文化要弘扬,又为什么要拆除与之相关的雕塑?
究其原因,并非倡导“孝道”有错,而是现代人和古代人关于孝道的价值观和行孝方式产生了巨大冲突,古时候很多行孝的方式在当今时代已经不再值得大肆提倡。
而《故事中国》这部书最大的亮点之一便是摆脱了守旧的迂腐,没有一味地提倡小读者向故人学习,而是引导孩子们独立思考。
比如在“冰河跃鲤”这一篇中,讲述的是一个叫楚僚的人很孝顺,因为生病的继母梦见自己必须要吃鲤鱼,不然很快就会死,楚僚便在腊月时节跳进结冰的河里去捕捉鲤鱼。
在传统的孝道文化的宣扬下,大多数人肯定会教育孩子要向楚僚学习,尽自己所能孝顺父母,但是如果父母真的爱自己的孩子,肯定不会乐意孩子为孝顺二字承担丢掉生命的风险的。而本书的编者们就人性化很多,在“给孩子们的话”这一板块,他们虽然肯定了楚僚的孝道,却很客观地评价说这种做法并不值得提倡,因为对身体有害,也反问小读者,为了孝顺父母而使自己受伤,让父母担心,也算不上孝顺了。
读书不能死读书,而要学会思考,这是老师曾经经常教导我们的。可是要思考什么呢?
我想,大概是学会将知识迁移,知识应用时学会变通,而对于孩子而言,想要学会思考,还是需要父母来做引导的,至于如何引导,《故事中国》就给出了蓝本。
文字是死的,但我们读它们的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去阅读,去理解,去运用,这才是将阅读价值最大化。
本书出版后,得到了当代文化学者著名出版家、作家、全民阅读发起人聂震宁,文学博士、亲子教育作家、《中国教育报》副编审、教育专栏作者张贵勇等先生的认可,并获得了北京四中语文特级教师刘葵、北京四中语文高级教师魏荣的强烈推荐。
聂震宁表示:传统文化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的根基,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当代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套“故事中国”选取了《孟子》《庄子》《左传》《史记》等12部优秀中华典籍中的精彩故事,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讲给儿童读者,集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是一套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的传统文化普及读物。
刘葵老师则指出:这套书可以让孩子们知道,文言文不都是晦涩艰深的陌生文本,里面记录了很多有意思的好故事,中国人自己的故事。帮孩子了解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古人生活的智慧,知道诸多典故的由来……
家有孩子的,强烈推荐这套书!
《故事中国》用短小的故事,把深奥的道理说透说通,让人读起来轻松愉快。帮孩子了解古人丰富的想象力,感知古人生活的智慧,知道诸多典故的由来。
全书深入浅出,集故事性、知识性、哲理性于一体,非常适合少年儿童阅读,普及传统文化。它对提高孩子的阅读水平,丰富语文的知识储备,以及了解传统文化都大有裨益。
不仅是孩子,成人也能看!典籍里的故事,是数千年来中华文明赓续不断的根!!也是我们文化自信的源泉。开卷有益,这套书值得阅读。
关键价格也很实惠。原价元,团购价只要89元。强烈推荐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