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鸣惊人的主人公是谁

一鸣惊人的全称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一鸣惊人的典故主人公比较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楚庄王,出自《韩非愈老》;一个是齐威王,出自《史记滑稽列传》。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楚庄王的故事。

公元前年,楚庄王因讨伐洛阳西南的陆浑戎而到达周王国边境,为了向周天子炫耀武力,他还在那里检阅军队,徒有虚名的周定王马上派大夫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想:周王朝这么虚弱,我楚国这么强大,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把洛阳夷为平地,该轮到我做天子了。因此他轻蔑地问王孙满道:“九鼎有多大,有多重啊?”

九鼎是王权的象征,王孙满知道楚庄王的用心,便针锋相对地说:“掌握天下的根本在于德政,在于人心所向,至于谁夺得九鼎,那只是表面现象而已。”

“不许阻止我夺九鼎!”庄王勃然大怒,厉声喝道,“凭我楚国的武力,可随手夺鼎,统治天下!”

“啊呀呀,您怎么连这也不知道呀?”王孙满手拈胡须,镇定地说,“想当年,禹王把九州进贡的铜铸成鼎,就是九鼎,这只是天下统一的象征,而统一的根本在于禹王的德政。夏桀行暴政,商汤行德政,九鼎就转移到了殷人手中;殷纣行暴政,周文、武王行德政,九鼎又转移到了周人手里。只要人心所向,即便没有鼎,江山也是稳固的;如果人心背离,即便有九鼎,也迟早会失去的。”听王孙满这样讲,楚庄王才算点了点头。王孙满又说:“现在周王虽弱,但还没到出现一个圣贤取代他的时候,因此,九鼎的轻重是不可以问的。”楚庄王听完这席话,一言不发,勒转马头率军回楚国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楚庄王问鼎中原事件,这是楚国北上争霸中原的具体表现。

楚国约在今天的湖北,西周初年它很弱,但当时它周围没有强邻,逐渐发展成为中国南部的一支强大力量。北方“华夏”各国看不起它,称它为“蛮夷”,但以“蛮夷”自居的楚国,也不把北方“华夏”放在眼里,尤其看不起他们的总代表周天子,企图用武力夺取中原。中原各国先后以齐晋两大国为主力,阻止楚国北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以公元前年晋楚城濮之战为标志,开始了长达八十余年的晋楚争霸。城濮之战中晋文公大败楚军,奠定了霸业的基础。公元前年,楚成王之孙,穆王之子侣即位,这就是赫赫有名的楚庄王。庄王即位第八年便问鼎中原,公元前年,楚晋郊之战,楚军大败晋军,这时,地处晋楚之间的小国陈、郑、宋等也纷纷屈服于楚国,楚庄王成为一时霸主,在春秋五霸中,地位仅次于齐桓公和晋文公。

这同楚庄王开明的政治有关。楚庄王在位期间,很会用人,并采取了一套考察官吏的办法,他即位三年不问朝政,整日里饮酒作乐,并发布命令说,谁劝告他就处死刑。对这样一位“昏君”,有的大臣百般逢迎,进献奇禽异兽和美女,希望得到提拔,有的还真得到庄王的重用;有的大臣对楚国的前程焦虑万分,冒死进谏。

忠臣伍举进见庄王说:“我有隐喻,要进献给大王:有一只鸟在一座小山头上,三年不飞不鸣,这是什么鸟?”

“三年不飞,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庄王会心地说“你先退下,我知道了。”这以后的几个月,庄王更沉溺于淫乐中,大夫苏从又来进谏。庄王冷眼望着苏从说:“你难道不知道劝我要被杀头的吗?”

“用自己被杀来劝醒君王,这是我做臣子的意愿!”苏从慷慨激昂地回答。庄王听了十分高兴,心想:现在大臣们谁忠谁奸,谁贤谁禺完全清楚了,现在该是我一飞冲天、一鸣惊人的时候了,于是停止淫乐,开始整理朝政。楚庄王采取的第一个行动就是把三年内逢迎拍马的官申免职的免职、杀头的杀头,而对于伍举、苏从、孙叔敖这些忠臣,他又根据他们各自的才能,提升到重要的岗位上。比如楚庄王任用孙叔敖来管理经济,是因为孙叔敖是个理财能手。孙叔敖实行综合经济发展制,商、农、手工业并举,楚国出现一派繁荣景象:货物流通,粮食满仓,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清明的政治,殷实的经济,精锐的军队,这是楚国称霸的基础,问鼎中原事件就是在这样的形势下发生的。问鼎中原后,庄王在王孙满的启发下认识到,要成为霸主,光靠实力还不够,对动摇于晋楚之间的陈、郑、宋等小国,也要施行德政,并以实力为后盾,有理有节地处理和他们的关系,这样才能使他们真正心服于楚国。

公元前年,庄王借口陈国的夏徵舒杀死了陈国国君,出兵攻破陈国,杀了夏徵舒,并将陈国划为楚国的一个县,楚国的大臣纷纷向庄王祝捷,只有刚出使齐国回来的申叔时没有贺喜。庄王很纳闷,便问道:“你为什么不贺喜呢?”7

“有人牵牛在别人田里走,田主大怒,夺了那人的牛。牵牛在人家田里走是不对的,但夺人家的牛不是更错了吗?”申叔时板着脸,严肃地对庄王说,“大王是因为陈国臣子弑君才率领诸侯讨伐它的,开始是符合礼义的,但结果却贪图陈国的疆土,把它划为楚国的一个县,这跟抢夺人家牛的人一样错了,大王您这样做,将如何取信于诸侯,并且成为号令他们的霸主呢?”楚庄王听后立即从陈国撤兵,让陈国复国了。

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齐威王的故事。

春秋时期,齐威王非常聪明,但很贪玩。整日不理朝政,也不准大臣劝阻,如果有人违反他的规定,就会被处以死刑。

这样过了三年,政治混乱,国家危亡。临近的魏国也时常派兵攻打。大臣们都不敢劝谏。

有一个能臣叫淳于髡,个子不到七尺,辞令机智善辩,几次出使诸侯国,从没有受过屈辱。他故意对齐威王说:“宫中有一只大鸟,三年来不飞也不叫,只会享乐,您猜这是什么鸟呢?”

齐威王马上就猜到淳于髡的用意,他说:“这只鸟如果飞的话,就会冲到云霄;如果鸣叫的话,肯定会惊动众人。

从此,齐威王努力打理国家大事,重振军威,反击魏国的侵略,使其他国家都很害怕,不敢再来侵犯,并主动和齐国交好。一鸣惊人的意思是比喻平时没有突出的表现,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这就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历史典故。一个典故两个君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