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鲜资讯· 修史编志,助力“汉中三堰”和张骞墓申遗成功,地方志工作者有哪些酸甜苦乐?
在“一带一路”大格局下,如何记录、挖掘、弘扬好张骞精神,把汉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发展优势?
展现农村发展和变迁的村史馆,在记录乡村变革,传承乡土文化,留下乡音、留下乡愁等方面,都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除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军人可以被记入地方志,还有哪些人可以青史留名呢?
本期《天汉访》邀请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世明等嘉宾,就市地方志办在修史编志等方面,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以及群众关心的话题,为您作出解答。
一样的访谈
不一样的对话
欢迎收看本期《天汉访》
《天汉访》第二十七期文稿
↓↓↓
主持人封哲:
国家有史,地方有志,地方志是重要的地方文献,是一个地方的“百科全书”。说起志书,很多喜欢历史的朋友再熟悉不过了,但是对于地方志办这样一个编修志书的机构,相信有很多的人并不了解,那么地方志办究竟是做什么的?除了修志之外,还会开展什么样的业务?编修的志书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一聊志书背后的那些事儿。
节目的开始,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做客本期节目的五位嘉宾,他们是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马世明,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李冬梅,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青石,《汉中市志》副主编刘宝林,城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徐俊华,欢迎五位的到来。同时我们今天也邀请到了汉中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以及相关部门和科室的负责人以及我们的群众代表,欢迎各位的到来。
主持人封哲:
马主任,为什么每一个地方都要设立地方志办公室?那地方志办公室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马世明:
地方志是历朝历代都设立的,有专门人员从事史志记载工作的一个机构。我们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设立于年,制定地方志工作的规划,同时开展市本级地方志书的编修、送审、出版工作,作为地方综合年鉴,也是地方志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地方志挖掘地情资源、开展旧志整理、挖掘地方文化,我们市县都设立有地方志工作专门机构。
主持人封哲:
早在《汉书》当中记载,萧何曾经说过:“语曰天汉,其称甚美”。可见汉中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光独特、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的地方。现在有世界遗产两处,其中“汉中三堰”在年申遗成功,地方志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修史编志助力申遗
年,“汉中三堰”成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为汉中新增一张世界级的历史文化“金名片”。“汉中三堰”也成为继郑国渠后,陕西第二个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的水利工程。在申遗过程中,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多方考证,引经据典,为市水利局提供了丰富、准确、详实的历史资料,为申遗成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五门堰与山河堰、杨填堰并称的“汉中三堰”,自创建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经过历朝历代修缮保护,至今仍在发挥着灌溉、防洪、抗旱、旅游等综合效益。
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境内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积极实践文化名市战略,有效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健康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地方志的功能。市地方志办对汉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自然资源等各方面情况的梳理编纂,为研究社会学、民俗学、人口学、地名学、民族学和宗教学等提供了第一手材料,在传承优秀文化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市地方志办自年启动开展两轮修志工作,截止年,完成了第二轮地方志书规划任务,市、县两级地方志书全部出版,共编纂市、县、区志书24部万字,同时,全面总结第一轮、第二轮修志工作的经验,为启动第三轮修志做好资料收集、队伍培训及理论准备等工作。
主持人封哲:
在修志工作的过程当中,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大量的精力,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刘主编能不能讲一讲您的酸甜苦辣,您的感受。
《汉中市志》副主编
刘宝林:
在编志之初,我们每一个编辑面对的是十个或者十几个单位的部门志,这对我们一个人面对十几个部门的编辑来说,是有很大的困难的。同时我们严把史料关,不准确的数据,一律不入志。在编修过程中,我们三次调整了编纂大纲,数易其稿,在那段时间,我们可以说在车上、路上,甚至于在床上,都在想着数据怎么能够来进行调整,史料如何进行替补、更换,几乎达到了一种忘我的程度。现在我就用一组数据来说明我们编纂工作的辛苦程度和工作量的庞大。我们现在已经收集到的资料有万字以上,参加在书中署名的、给我们供稿的和图片提供图片的也接近人。我们编辑部在第一次统稿的时候,形成的稿件是多页,多万字。我们在组织送审稿以后的稿件,第二次组织送审稿的稿件有0多页,近万字。
主持人封哲:
在编修的过程中,也有快乐的事吧?
《汉中市志》副主编
刘宝林:
有啊,我们《汉中市志》通过终审的那一刻,我觉得我们这么多年的辛苦没有白费,我们的心血没有白花。
主持人封哲:
目前张骞这张名片在国家“一带一路”大战略下是大放异彩,那么怎么样去把汉中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成为发展的优势呢?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李青石:
众所周知,张骞是我们中国第一个走向世界的、伟大的历史人物。张骞应该说是一个伟大的外交家、政治家、探险家,张骞出生于我们汉中市城固县,这在《史记》等等许多的史书中间都有详细的记录。那么在班固的《汉书》中间就专门列了《张骞传》,《张骞传》详细地记录了张骞的两次出使西域,以及他在汉王朝与匈奴的斗争中间的一些人生轨迹。那么张骞距离我们生活的年代已经有多年的历史,他的那种百折不挠的那种精神也鼓舞着我们后代的人的一些奋斗精神。
城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徐俊华:
年的9月,我们成立了张骞文化研究会,每年都举办张骞文化艺术节,召开张骞文化学术研讨会,举行清明张骞祭祀大典,(从年开始)举办“张骞文化与‘一带一路’论坛”,将张骞文化编入我们二轮《城固县志》,也拍摄、展映了国内首部张骞题材的系列电影《凿空者》。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马世明:
张骞在许多史籍当中,丰功伟绩赫然纸上,但是作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历史典籍《史记》《汉书》《资治通鉴》,对张骞出使西域的精神和所经历的困难,及其不变的信念都有详细的记录。作为我们地方志人,要记录好、弘扬好、挖掘好张骞精神。
主持人封哲:
地方志办协助地方建起了村史馆,成为地方史志宝贵的参考资料。我们来看一个短片。
兴建村史馆留住地方历史根脉
一张布票,一枚军功章,古朴的羌绣、老旧的留声机,镌刻着往日的岁月。一件件老物件里,勾起对过往的生活记忆,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过去的乡村风貌已经难觅行踪,离农村的现代生活越来越远。如何留住过往的生活印象,留住我们的精神家园,让村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推进特色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年,肖家坝建起了宁强县第一家村史馆。建馆初期,村内乡贤整理文字,村民踊跃捐赠物品,如今展馆收藏了多件村民曾经拥有、使用过的物品。在这里,由村民捐赠的两张保存完整的土地产权证,静静地述说着当年肖家坝村第一次土地改革的故事。
一部村史,就是当地几代人追求幸福生活的奋斗史,也是农村一个地方的发展史。馆内的善行义举榜、历史大事记等八个板块内容,抢救和保存了当地的传统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目前,肖家坝村史馆由村两委人员日常维护,已经成为周边单位、中小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实践活动的研学基地。
近年来,汉中市县区地方志办联合相关部门积极作为,指导建成村史馆20多家。以村史馆为载体,把抽象的道理、生硬的说教转化为村民身边鲜活生动的事例,让人们真实地触摸到一个地方的文化历史根脉,同时也成为地方志宝贵的参考资料。
主持人封哲:
徐主任,咱们建这个村史馆的意义是什么呢?
城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徐俊华:
村落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根基所在,根脉所系,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家族宗教文化、民风习俗、民间艺术等等,无不镌刻着我们民族的性格特征。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列入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乡村文明也是我们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调研时指出,新农村建设要注意乡土风味,保持乡村风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修建村史馆,编纂村志,是留住村情村貌,留下乡音乡愁的最好的形式,是记录乡村变革,传承乡土文化的重要载体。
年以来,我们城固县先后建成了柳林镇小营村、桔园镇刘家营村、双溪镇石堰坪村等5个村史馆,出版了4部村志。以文字记述,用图片和物品来展示,记录我们乡村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变化。
主持人封哲:
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一些增添或者说改变?
城固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徐俊华:
老年人看到年轻时候的影子,小孩子看到了他父辈的辛勤劳作,大人、老人、小孩都有一种很深很深的乡情。
市民代表郭志祥:
听说咱们现役军人还有复员退伍军人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的军人将载入咱们这个地方志,我想问一下,载入地方志需要什么条件?还有,咱们基层普通干部和老百姓能不能载入地方志?
《汉中市志》副主编
刘宝林:
在二轮修志当中,我们设置了人物志,历朝历代的修志当中一般都设有人物志,它彰显了一个地区的地灵人杰,主要是收录了已去世的、对汉中发展作出贡献的和有影响的人物。包括我们社会的方方面面,我们这个人物传也要求生不立传,这是我们地方志的一项原则。那么普通老百姓和基层干部是不是都可以入志呢,首先普通干部或者老百姓,只要在你的工作岗位和生活当中作出了优异的成绩和事迹得到了上级以及社会认可的,我们都可以收录。我们收录的标准:第一个是我们的籍贯,应该首先是汉中市籍和客籍汉中的;第二个条件就是我们一定是得到上级或者社会认可的,但是不在我们修志时间段内的我们也无法及时地给予收录。
主持人封哲:
今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下一步我们地方志办还准备做些什么?
汉中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
马世明:
作为地方志,“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工作,在我们开新局当中发挥着应有的很大的作用。作为我们地方志工作者,一个我们虽然二轮志书已经编纂即将出版,我们同时要推动读志、用志,让地方志立起来、活起来、用起来;第二个我们要打造向精品年鉴方面迈进,同时我们要尽力编撰好《汉中通史》,回应我们汉中学者的新期待,回应汉中人民的新期待,我们要建好我们的数据库,建好我们的通史馆,为汉中人民提供优质的地方志服务和载体。
主持人封哲:
地方志是一个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轨迹的真实记录,“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修史编志,不仅可以发挥存史、育人、资政的作用,还可以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丰富一个城市的内涵。相信通过地方志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努力讲好汉中故事,为我们的后代、为汉中未来的发展提供绵绵不绝的精神动力。
一样的访谈,不一样的对话。下期《天汉访》我们再会。
汉中日报视频号上新啦!
↓↓↓
汉中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