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帝陵由陵墓本身、陵园和陵区这三重空间构成。经过40年的考古工作,我们获得了对秦始皇陵园、秦始皇,乃至于对秦文明的新知,这些新知与此前从《战国策》《史记》《汉书》等文献中得到的秦文明的形象有所不同,从某种程度上,改变着我们对中国历史进程的认识。
秦始皇在汉代的形象
古往今来,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坊间传闻,秦始皇始终是一个暴虐、贪婪的帝王形象,“焚书坑儒”“大兴土木”等劣迹罄竹难书,秦朝也被看作是一个暴政的时代,严刑峻法,残酷无情,民怨沸腾。
《史记》记载的尉缭对秦始皇的评价广为人传,“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其他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载,年来,“秦始皇”已由一个帝王称谓,逐渐演变成一种文化概念,成为暴君的指代,秦也成为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的极端象征。
汉承秦制,汉的法制比秦更全面、完善,从对比研究角度,将秦定义为一个暴政的时代,不免有失偏颇。《史记》谈及汉初统治者应以秦亡为戒的事例有81处,指责秦始皇暴行暴政的则高达67处,这些多数是秦始皇后五年发生的。汉代学者之所以如此强烈地指控秦始皇,真实用意是为争取民心,并以亡秦为戒,着意于敦促和警醒当朝统治者励精图治,吸取前车之鉴。
更接近历史真相的秦始皇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以批评的口吻说:“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上至以衡石量书,日夜有呈,不中呈不得休息。”说他专权独断,行政事务无论大小都亲自裁决。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一个勤勉努力的皇帝伏案工作的形象,他精力旺盛,事无巨细。“石”是古代对重量的计量单位,秦始皇批阅的是简牍,“一石”差不多相当于现在的30公斤,据学者研究,秦始皇每天阅读奏章并批示的文字达30万字。
统一天下后,秦始皇开始巡幸帝国领土,在位11年,先后出巡5次,第一次是向西北行,其余4次都是向东南行,除西南边地和岭南地区外,秦始皇一生的足迹达38郡,最后在第五次出巡途中崩逝。多年前,这是一件相当有气魄的事情。
不局限于领土的统一,秦始皇还采取一系列措施,将中央集权制扩大到整个帝国的疆域范围,这其中,通过出巡强有力地宣传了帝国的新政,同时宣威天下以使六国从精神上彻底对秦臣服。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出巡来垂询地方行政教化,既巩固了秦国的统治,更极大地推动了对东方六国,尤其是东南地区在国家制度和文化上的整合,这对奠定此后秦汉文明形成的根本基因意义非凡。秦始皇亲自去泰山封禅,有针对性地整合了黄河中下游文明。“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人对黄河流域和中原文明原本是不认同的,黄河和长江流域文化的整合直到王莽时才彻底完成。
秦始皇一生中重大的决策失误,都是在他人生最后的5年里,包括修秦始皇陵、长城、阿房宫、直道,以及开发岭南,急于求成之下,大规模的非生产性活动使得国家经济几近崩溃。
秦始皇陵修建历时大概10年
《史记》记载:“始皇初即位,穿治丽山。”学者们认为,秦始皇13岁当秦王后不久即开始修建陵墓,而他的儿子将他埋葬后又修建了近2年,那么秦始皇陵前后总共修建时间就是近40年。但《汉书》也说过,秦始皇陵的建设是“旷日十年”。陵园内外陪葬坑的建造方式、陶俑的制作和彩绘方式,以及有戳记与文字性的遗存都表明,陵墓的营造应在秦统一之后,目前所看到的陵园遗存应是一个短期行为的结果。
考古发掘提供了一些证据。在修陵人墓地中,发现一些覆盖在尸骨上的瓦书,文字内容标记了死者姓名和籍贯,这些修陵人来自各地,有秦国本地的,更有来自山西、河南、山东、江苏、湖北等地的。统一那一年齐国才最后被灭,说明齐国工匠能来到这里一定是统一之后的事情。此外,秦人经历了从秦国到秦帝国的变化,前后能调配的资源以及管理机构是不同的,而陵园内外筒瓦、板瓦上的戳印文字,显示出官府机构名称一致,表明这些建筑材料制作的年代也处于帝国时期。
李斯担任丞相的时间节点事关秦陵修建时间的长短。统一之时,李斯是廷尉,曾建议秦始皇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秦始皇二十八年,陪同秦始皇东巡时,李斯是卿;三十四年,为秦始皇祝寿发生焚书事件时李斯的身份是丞相,可见李斯担任丞相的时间,在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之间。《汉旧仪》记载丞相李斯曾上报给秦始皇一份奏章,表明他以丞相身份主持陵墓建设时,“已深已极,凿之不入,烧之不燃,叩之空空,如下天状”,得到皇帝同意后陵墓位置迁址而建。假如李斯是三十年左右担任丞相的,而秦始皇死于三十七年,那么,秦始皇陵的主体工程,包括陵墓本身、大量的陪葬坑、陵园以及陵园地面上的建筑等,都应是李斯当丞相之后的所为,这个时间段大致就是秦始皇死前的几年时间,而被后世诟病的大兴土木事件等,也都发生在这几年里。司马迁在这里提及秦始皇,是要借由秦始皇而给汉武帝提醒、谏言,这种“影射史学”的现象,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十分常见。
段清波来源学习时报
编辑周章龙
编审王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