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记载:桓王,平王孙也。桓王三年,郑庄公朝,桓王不礼。五年,郑怨,与鲁易许田。许田,天子之用事太山田也。八年,鲁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去归。
译文:桓王,是平王的孙,桓王三年,郑庄公来朝见,桓王不予礼遇。五年,郑使宛与鲁国交换许田。许田,是天子用来祭祀泰山的土地。八年,鲁国杀隐公,立桓公。十三年,伐郑,郑射伤桓王,桓王逃跑回来。春秋以来,周天子已丧失了诸侯的共主地位,受到诸侯的侵凌。周平王削弱郑庄公的辅政权力,引起郑国怨恨,双方以交换人质作保证。周桓王执政,周郑关系进一步恶化,双方发生战争,东周失败,成为王室衰危的一个标志。
《左传》记载曰:郑武公、庄公为平王卿士。王贰于虢。郑伯怨王。王曰:“无之。”故周、郑交质。王子孤为质于郑,郑公子忽为质于周。王崩,周人将畀虢公政。四月,郑祭足帅师取温之麦。秋,又取成周之禾。周、郑交恶。王夺郑伯政,郑伯不朝。秋,王以诸侯伐郑,郑伯御之。战于繻葛。命二拒曰:“旝动而鼓。”蔡、卫、陈皆奔,王卒乱,郑师合以攻之,王卒大败。祝聃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郑武公、郑庄公都是东周平王时的执政卿士。平王同时又把执政权交给西虢的虢公。郑庄公因此而埋怨平王。平王对他说:“没有让虢公来执政。”(为了相互取信,)所以东周和郑国交换了人质。周平王之子姬孤去郑国做了人质,郑庄公的太子姬忽到东周做了人质。周平王死后,东周准备将执政权全部交给虢公(更使郑庄公怨恨)。(鲁隐公三年)四月,郑国大夫祭足率领军队收割东周附属国温国的小麦。秋天,他又收割了成周地区的庄稼。东周、郑国由此结下仇怨。周桓王收取了郑庄公对东周的参政权,郑庄公就不去朝拜他了。(鲁桓公五年)秋天,周桓王就派诸侯进攻郑国,郑庄公抵御这场进攻。双方在繻葛展开战争。郑庄公命令左右两个方阵:“大将的旗帜一旦挥动,就击鼓前进。”蔡国、卫国、陈国的军队都逃奔了,周桓王的士卒混乱了,郑国军队汇合起来攻打他们,周桓王的士卒大败。郑国的将领祝聃射中了周桓王的肩膀,但周桓王还能指挥军队。
我国历史把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其中东周就是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说东周表面上是以周王室为主的封建统一国家,其实质却是诸侯蔑视王权,相互征伐的混战国家。而这些诸侯不尊周王室的开端就是周桓王与郑庄公之间的繻葛之战。当初周幽王被犬戎杀死后,诸侯拥立周平王,帮助周平王迁都到洛阳。迁都洛阳后,郑国和晋国辅佐周平王站稳跟脚。其中郑国当时的君主郑武公凭借着周王室卿士的身份,逐步蚕食周王室所剩不多的封地,引起了周平王的不满。周王室和郑国变得紧张起来。周桓王即位后周王室和郑国的关系非但没有缓和,反而越加紧张起来。鲁桓公五年,周桓王废掉了郑庄公成周的卿士之位。郑庄公也就不去朝见周桓王。接着周桓王就率领虢、蔡、卫、陈的军队去讨伐郑庄公,双方在繻葛交战。交战中周桓王被郑国祝聃一箭射中肩膀,诸侯联军由此战败,周王室的权威也落入了谷底。
郑庄公(前年-前年),姬姓,郑氏,名寤生,周代郑国第三位国君(前年-前年在位),春秋初期政治家,史称“郑庄公”。郑武公二十七年(前年),郑武公病逝,太子寤生继承君位。郑庄公二十二年(前年),郑庄公平定胞弟叔段的叛乱,消弭了国家内患。之后十余年间,郑国与宋国、卫国等国之间互有征伐。郑庄公三十七年(前年),周桓王率军攻打郑国,郑庄公领兵与之战于繻葛,成功自保的同时使周天子威信扫地,史称“繻葛之战”。郑庄公四十三年(前年)五月七日,郑庄公去世,享年五十七岁,谥号为“庄”,故史称“郑庄公”。
在执政期间,政治上,郑庄公攘外安内,使得郑国出现了比较稳定的局面;经济上,郑庄公重农兴商,积极发展商品经济,不断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外交上,郑庄公借助外力清除了郑国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最终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
后世有许多文献和学者都对郑庄公进行了评价,摘写几个如下:
南宋黄震:郑庄公伐周,射王中肩,春秋初第一罪人,而左氏反第一以为贤,可怪也。
明代刘基:假王命以逞其私忿,抗王威以肆其不,臣甚矣郑庄公之不道也!
清代汤鹏:周之天下,犬戎桡之,始皇亡之;而繻葛一战,则君臣之义,郑伯先废之矣。
以上图文均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一起读故事,学历史,品人生,明道理.谢谢大家阅读评论收藏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