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有一位教授,他的讲课视频在全网播放了数亿次,点赞超过了千万,就连《人民日报》也曾刊发专门的文章盛赞:红得有理!
这位“网红教授”就是戴建业老师,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
戴建业教授讲课风趣幽默,被华中师范大学学生评为首届“最受欢迎导师”第一名,更是被广大网友誉为“国民教授”。
戴建业教授自己却说,“我写的比我讲的更有趣!”此言不虚。
读过戴教授的《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你就会体会到他优美的文笔,机智的文风,渊博的学识,还有求实求真的治学风格和人生态度。
《世说新语》是一本编著于南朝宋的“志人小说”,作者是刘义庆。这个“小说”的含义,并不是我们现代的“小说”,而只是古代区别于“正史”的一种文体。
《世说新语》主要记载东汉后期至东晋末年的知识分子的言行逸闻,一共多条,写作素材主要来源于“杂采群书”——稗官野史、传闻趣谈、人物杂记等等,而不是被官方“盖戳”的史料。
“事实上,它是一部优美的历史笔记,与其说它是一种小说文体,还不如说它是一本小品随笔”。
《世说新语》一经面世,就成了名著经典,备受古今中外名家的推崇,是很多文人手不释卷的“枕边书”。
我国著名的翻译家傅雷就曾要求儿子精读《世说新语》,著名的美学家朱光潜也称《世说新语》伴随了自己一生。
《世说新语》甚至是很多日本文人的“最爱之书”。
比如,近代日本大作家大沼枕山就说,“一种风流吾最爱,六朝人物晚唐诗。”这个“六朝人物”,就是《世说新语》里描绘的魏晋时代的士人。
《世说新语》的精彩,名家们有目共睹,对普通人来说,阅读门槛有点高,也是不言而喻的。只文言文晦涩难懂这一条,就把很多人挡在了门外。
幸好有了这本《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
戴教授选取了《世说新语》中的余篇,采用了随笔小品的写作方法,针对这每一篇文章,既有对原文的释义解析,又有结合现代生活的评论和思考,真正做到了易读、有识、有趣、有用。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这本书最大的3个特点是——
第一,简单易懂,普通读者特别容易读下去;
第二,选材丰富,有助于读者从多个侧面理解“魏晋风度”;
第三,评论独到深刻,对读者的心智有积极而深远的启发意义。
02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非常“好读”,体现在3个方面,有文字释义,有背景解读,还有结合现实生活的思考点拨。
比如,第二章的第一篇“宁做我”,原文选自《世说新语·品藻》——
“桓公少与殷侯齐名,常有竞心。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做我。”
虽然这几句话比较浅显易懂,但是,戴老师还是为读者把文言文翻译成了白话文——
桓温与殷浩年轻时齐名,他们一直就互相不买账,一直暗中互相较量。
有一次桓温问殷浩说:“你觉得自己比我怎么样?”殷浩巧妙地回答说:“我与我相处得很久了,我还是宁肯做我自己。”
戴老师也对这个小故事的背景解读包括了人物详情、人物关系以及人物所处的时代特点。
桓公即桓温,东晋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一生战功赫赫。
殷侯即殷浩,精通玄理,擅长辩论,朝廷上下都认为他的才能足以做丞相。
桓温能量大,野心更大,他曾多次称,自己的人生座右铭就是,纵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
恒温晚年独揽朝政,又手握兵权。东晋的君臣就拼命地抬举殷浩,来制衡桓温。这也让他们二人的敌对越来越深。
这则“宁做我”的小文章,记载的就是桓温和殷浩年轻时候的一次对话。
最妙的是,戴老师对“宁做我”这个回答的评论,他说,这既是一份内敛的自信,更是一种成熟的人性。
这份自信的内敛体现在,既充分肯定了自我,又没有贬损对手,谦和礼貌中又透着豪情和底气。
“宁做我”是一种成熟的人性,是因为这既不是无原则的自恋,也不是吵架时的情绪宣泄,而是一份“知人”并且“自知”的睿智。
最后,戴老师也鼓励我们,在“扮演”好自己每一个“社会角色”的同时,也要努力保留一份真诚,一份自信,去做一个“真我”。
一则不足百字的文言文,经过戴老师的这番解释和分析后,我们读起来就更顺畅了,也有了更深的体会和收获。
03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共有22章,为读者呈现了“魏晋风度”的多个层面:名士们令人叹服的才华和机敏,他们放诞不羁背后的率真,他们的幽默,他们的深情……
说到魏晋士人的才华,最具代表性的,自然是顾恺之的画,王羲之、王献之、王徽之三父子的书法。
还有著名的才女谢道韫,曾在大雪纷飞时,咏吟出千古佳句——“未若柳絮因风起”。
《戴建业世说新语》第七章的第一篇“名士风流”,则让我们见识了更多的魏晋时代知识分子的风采。
这一则描绘的是名士们在洛水边集会游乐清谈的情景——
裴頠辨名析理深入毫芒,滔滔不绝而又缜密透辟;张华论《史记》《汉书》的异同优劣,也是口若悬河娓娓动听;王衍与王戎聊季子、张良,发言吐词同样玄远超妙。
参加这次集会的乐广、裴頠、张华、王衍、王戎,都是西晋时期的社会名流和政坛显要。这篇小品文的记录了他们闲谈话题的广泛和深入,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的学识渊博。
再比如,第八章的第六篇“南人与北人”。这一篇讲的是几个文人在一起讨论,南方人和北方人治学风格的不同,实质上也是心理性格的差异。
大家都七嘴八舌说了一通后,高僧支道林一开口便语惊四座,“北人看书,如显处视察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
支道林用一个比喻,就把复杂的问题讲得明明白白,把抽象的问题说得趣味盎然,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令人佩服得五体投地。
除了才华横溢,魏晋名士们也以放诞不羁而闻名于世。比如,阮籍丧母期间喝酒吃肉,刘伶以“醉酒”为一生的事业。《戴建业世说新语》里,也收录了不少这样的故事。
通过戴老师的解读,我们就能更进一步地理解了,在那个社会动荡,新旧观念冲突的年代,这些知识分子看似“违背常理”的行为背后,是他们对自由和真诚的向往
第一章第二篇的“客主不交一言”,讲述的是王羲之的儿子王徽之和“笛圣”桓子野交往的一则趣闻。
王徽之奉命去京都,将船停在青溪渚码头。他先前就听说桓子的吹笛技艺天下无双,可惜他俩并不认识,自然无缘听到这美妙的笛声。
这天碰巧桓子野驾车从江边经过,客人中又刚好有认识子野的,就告诉王徽之,说这人正是桓子野。
王徽之马上派人到岸上向子野传话:“久闻您善于吹笛,今天可否为我吹奏一曲?”
桓子野听说是王徽之邀请,立马取笛下车,坐在江边为徽之一连吹奏了3支曲子。演奏完毕便驾车离去。
至始至终,吹笛者和听笛者,两人不曾说一句话。
从世俗的礼仪上讲,这两人都做得有些无礼,甚至有冒犯对方之嫌,但是,从更高的精神层面来看,他们俩才是真正的知音。
徽之醉心欣赏,子野擅长吹奏,演奏完毕,徽之来不及赞美和呈谢,子野也根本不需要。他们心心相印,一切尽在不言中,这难道不是最真最纯最动人的情谊吗?
总之,魏晋时代的知识分子,挣脱了礼教的束缚,活得恣意而生动——
他们高兴了就开怀大笑,伤心了就放声痛哭,想朋友了,夜行百里也要去探访,遇见爱人了,就算是身份悬殊的侍女又如何,照样两人同骑一头驴,大摇大摆地穿过街市回家去……
04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最精彩的部分,是戴老师针对每则小品文的点评。
这些文字字字珠玑,或者是对人性的解读,或者是人生智慧的分享,或者是写作手法的总结,都令人回味无穷。
第三章的第六篇“郗公三反”,讲的是东晋时代的书法家、朝廷重臣卞望之对郗鉴的评价。郗鉴和卞望之同为名臣,同为书法家,他们是互相欣赏也互相批评的“诤友”。
卞望之说郗鉴身上存在着三种矛盾对立的品性——
一方面为人刚正不阿,不喜欢对上司拍马屁,一方面又很喜欢下属对自己表扬恭维;
一方面要求自己廉洁正派,一方面又在利益得失上斤斤计较;
一方面自己爱好读书学习,一方面又忌恨别人有学问。
其实现实生活中这样前后矛盾的人不在少数,我们常常把这些人简单地归类为“虚伪卑鄙的小人”。
戴老师却说,郗鉴的“三反”还谈不上虚伪,更够不上卑劣,这只是最真实的人性。人性本来就是复杂的、纠结的、矛盾的。
郗鉴的“一反”,体现的是人性的软弱。但凡有点骨气的人,谁愿意去低三下四地阿谀奉承?可是,所有的人都愿意听别人赞美表扬自己。
郗鉴的“二反”,是理智和情感的冲突。道德上“应该”厌恶的东西,情感上却很喜欢。譬如,很多人都知道玩游戏不好,但就是忍不住熬夜“吃鸡”,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郗鉴的“三反”,反应的是容人之量。心胸不够宽广的人,能够包容比自己差的人,却很难接纳比自己强的人。这其实是人的天性,谁敢说自己从来没有“羡慕嫉妒恨”的时刻?
在这个故事里,最令人佩服的,是这个指出朋友有“三反”的卞望之。
首先,他看出了朋友身上的“三反”,这是“知人者智”。
其次,他敢于公开对朋友指出“三反”,这是为人的正直和勇气。
能够看出朋友身上的不足,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我们都是情感动物,“爱屋及乌”,也“恨屋及乌”。对自己喜欢的人,感觉没有一处是不好的,对自己讨厌的人,就认为他处处都糟糕。
能够看到自己不喜欢的人身上也有很多闪光点,是更难做到的事情。
《世说新语》里还有一则故事说的是郗超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力挺自己不喜欢的谢玄出任要职,这不仅需要“识人”的智慧,更需要“容人”的气量。
卞望之不仅看出了朋友的不足,还勇敢地说了出来,是人生难得的“诤友”。
戴老师却说,能够有这样的朋友,不知道是人生的“福气”还是“晦气”。谁敢保证自己身上没有几个“三反”的品性呢?
戴教授幽默机智的文风,读来让人忍俊不禁,掩上书本后,却发人深思——这就是最真实的人性啊。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提及次数最多的写作技巧是“背面敷粉”。
背面敷粉法,是指不用全力对作品所描写的事物作正面刻画,而是着力去写与其特征相反或相对的其他事物,互相映衬对照,从而使这一事物的特征鲜明突出。
“背面敷粉”的写作技巧用在人物刻画上,往往能让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比如,第四章第六篇“东床坦腹”,讲述的是郗太傅郗鉴到王丞相王导家里求女婿的故事。
王丞相家里的门生很多,郗太傅派的办事人员来了,王丞相就叫他去门生们住的东厢房随便看随便挑。
听说太傅来挑女婿,这下可把这些后生们忙坏了,一个个盛装打扮,还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尽可能表现出“豪门风范”。
没想到这位办郗家的办事员也是眼明心细之人,这些年轻人的一举一动都被他看在眼里。回去之后,他就一五一十地对郗太傅做了汇报。
他说,唯独有一个人很奇怪,袒露着肚子仰卧在床上,就好像没有这回事一样。
郗太傅一听,拍手大笑着说,这个正好!
郗太傅的确眼光老道,这个露着肚子仰卧的人,就是冠绝古今的“书圣”王羲之。
全文没有一个字在写王羲之,却处处在表现王羲之的率性和洒脱,这也是王羲之书法的意韵精髓。
王羲之没有露面,他的形象却活灵活现的从文字里凸显出来,这就是“背面敷粉”的高明所在。
戴老师鞭辟入里的评论贯穿全书始终,诙谐幽默中透着温情和深意。
关于做人,关于治学、关于交友,关于挑选伴侣、关于教育子女,关于沟通技巧,关于写作方法,关于艺术鉴赏……我们几乎都能在这本书里得到启示。
05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是戴教授30年来阅读《世说新语》十多遍的心得和感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么,读一读戴教授这部大作,大概抵得上数个“十年书”了。
戴教授说,多亏刘义庆留下了这本《世说新语》,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超然脱俗,什么叫高洁优雅,什么叫潇洒飘逸……
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也幸亏有了戴建业教授,才让我们知道了,原来经典的文学作品不是高高在上的学术理论,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读得懂也用得上的好书。
《戴建业精读世说新语》也绝对当得起“经典”二字,值得一读再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