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悲剧英雄。
现在谈论起项羽,大家都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垓下之围时四面楚歌的凄怆与悲壮。
也都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起这位大英雄在穷途末路时信口编写出的绝命诗:“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老实说,这诗绝命诗都不能算是“诗”。
可堪玩味的只有第一句,其余的都是在呓语呻吟。
全诗的意思就是:我项羽的力量可以把山拔起,气势足以盖压世间一切,可惜运气不好呀马儿不肯跑。马儿不肯跑呀我能怎么办?我的虞姬小心肝呀你说我能怎么办?
很悲情的状态下,很有气势地吼出了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但第二句一出,迅速弱智,听了第三、第四句,一点气氛都没有了,让人想笑。
再说回第一句“力拔山兮气盖世”,这一句豪气冲天,气势是够了。但大家也知道,拔山,那是绝对不可能的。鲁智深拔棵垂杨柳,就已经是天神级别的表现了。
项羽不能拔山,也没拔过垂杨柳,但千年以降,大家都认为他天生神力,称赞说:“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那么,项羽的神力之说从何而来呢?
《史记·项羽本纪》写:“籍长八尺馀,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这“力能扛鼎”就不同凡响。
《史记集解》解释说:“扛,举也。”
“力能扛鼎”,就是把鼎举起来。
不过,这“力能扛鼎”,只是形容词,表示力量大,并不能准确量度出这力量到底在多大。
因为,鼎可以有多种形制,规格不同,大小不一。
根据现在考古的发现,迄今出土的所有鼎中最大最重的是现藏于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司母戊鼎,其通高厘米、重公斤;迄今出土最小最轻的鼎是现藏于凤翔博物馆的八首带盖小鼎,大小不超过10公分,重不足5斤。
项羽举的鼎,肯定不会是八首带盖小鼎,否则就笑死人了。
当然,也不应该是司母戊鼎。
要知道,现代男子举重比赛中+公斤级的最好成绩是:抓举公斤,挺举公斤。
那么,项羽举的,应该是重量为两百多公斤的大鼎。
事实上,这种级别的大鼎还是比较多的,如:西周大克鼎重公斤、西周淳化大鼎重公斤、秦始皇陵墓中发现的秦鼎重公斤。
举两百多公斤的大鼎,是不是只有项羽一个人能做得到呢?
绝不是。
刘邦的小儿子刘长,也是个“力能扛鼎”的人物,他在汉初第一代淮南王英布败亡后,接任了淮南王,因在汉文帝图谋叛乱,被拘,死于谪徙途中,谥号为“厉”。《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记:“厉王有材力,力能扛鼎。”
汉武帝第四子刘胥不但力能扛鼎,还能空手和猛兽搏斗,《汉书》记载:“胥壮大,好倡乐逸游,力扛鼎,空手搏熊彘猛兽。”刘胥此人有觊觎帝位之心,曾使女巫诅咒汉昭帝。汉宣帝即位后,又复诅咒宣帝,事泄,自杀,封国被废除,谥号也是“厉”。
北齐神武帝高欢的第七子高涣,《北齐书·上党刚肃王高涣传》记载他“及长,力能扛鼎,材武绝伦”,也是个力能扛鼎的猛人,但被其二哥齐文宣帝高洋杀害了。
显而易见,项羽、刘长、刘胥、高涣这些“力能扛鼎”都有一个共同点:不得好死。
为什么会这样呢?
事情得从另一个力能扛鼎者——秦武王说起。
秦武王魄力宏大,重武好战,继位后不断出兵讨伐义渠、丹、犁等地,爱干实事,讨厌空谈,非常鄙视张仪这种好嘴弄舌之徒,
张仪很识趣,与魏国人魏章东投魏国去了。
当时的诸侯国都设有相国一职,秦武王耻与其他六国同列,将秦国的相国改设为丞相,各设左右丞相各一人,以甘茂为左丞相,樗里疾为右丞相。
秦武王经常向左右丞相问计,他有荡平天下之志,想攻取韩国的宜阳,以打通出兵中原的路线。
他幽幽地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
樗里疾是秦孝公的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足智多谋,有“智囊”之称,曾于秦惠文王八年(前年)在率兵攻打魏国的曲沃,尽取曲沃之地;又于秦惠文王二十五年(前年)率军攻赵,俘赵将赵豹,夺取了蔺邑(今山西离石西);并于次年助魏章大败楚军于丹阳(今豫西丹水北),俘其将屈匄,斩首八万,夺取了汉中。
为了满足秦武王的愿望,他不得不积极想办法。
由于他的母亲是韩国人,他想出了一计:自告奋勇,前往韩国作内应。
甘茂也是个不可多得的奇材,在魏章取汉中时,他也是立有大功的,并且,还受秦武王的委派,亲自领兵平定了蜀地。
他考虑到攻打宜阳路途遥远,一旦遭到赵、魏的袭击,后果不堪设想,于是自请入魏,对秦武王说:“请之魏,约以伐韩行。”表示自己不但要阻止魏国偷袭秦国,还与魏国结盟,共同攻打韩国。
两年之后,时机成熟,秦武王大悉起兵,斩首六万,拔宜阳。
韩襄王吓得赶紧使公仲侈入谢,让出了三川之地。
三川之地既得,秦军东出再也没有了障碍,秦武王兴冲冲地带领着手下一批大力士如任鄙、乌获、孟说等等,“窥周室”去也。
秦武王是怎么“窥周室”的呢?
《史记·封禅书》里说:“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皆尝亨鬺上帝鬼神。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即大禹曾划天下为九州,州设州牧,他收取了九州牧贡献来青铜,铸造了九鼎,供奉上帝鬼神。这九鼎遇圣则兴,由夏入商,再由商入周,当周室倾覆,这九鼎就消失了。后世以“九鼎”借指国柄。
《墨子·耕柱》也就提到:“九鼎既成,迁于三国。”这三国指的就是夏、商、周。
按照《左传》的记载,九鼎是三代传国之宝:夏亡之后,鼎迁于商;商亡之后,鼎迁于周。周成王正式将鼎定放于郏(今河南洛阳境内)。
后世又以“定鼎”来指代天命之所归。
《史记·周本纪》又记:“定王元年,楚庄王伐陆浑之戎,次洛,使人问九鼎。王使王孙满应设以辞,楚兵乃去。”即在周定王当政的春秋时期,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曾兴兵攻击陆浑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向周定王派来的使臣王孙满问九鼎的小大轻重,流露出了他要灭周的野心。后人也因此将争夺政权称为“问鼎”。
秦武王“窥周室”的具体表现就是“问鼎”来了。
明人冯梦龙在《东周列国志》的第九十二回《赛举鼎秦武王绝蒍,莽赴会楚怀王陷秦》以小说笔法将这一过程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说秦武王到了周室太庙,见九位宝鼎一字排列,整整齐齐,犹如九座小铁山,不知重多少斤两。他俯身细察,发现每只鼎腹各有荆、梁、雍、豫、徐、扬、青、兖、冀字样,于是单指“雍“字鼎说:“此雍州,乃秦鼎也!寡人当携归咸阳耳。”然后与大力士孟贲比赛举鼎,结果,大鼎离地才半尺,力尽失手,鼎坠于地,压碎了右足胫骨,当夜暴薨。
小说家言,不可尽信。如该回书写大力士孟贲之神力,“水行不避蛟龙,陆行不避虎狼,发怒吐气,声响动天”,又写他野外见两牛相斗,以手分之,一牛伏地,一牛犹触不止,他在一怒之下,用右手拔其角,最终,角出牛死。如此乱力怪神,纯属胡编乱造。
但秦武王举鼎力尽而死这一段,与《史记》所写大致相同。
《史记》有三个地方提到了这一情节:
一、《史记·秦本纪第五》:“王与孟说举鼎,绝膑,八月,武王死。”注意,秦武王并非被鼎砸的当晚死的,而是回秦国后才死的。
二、《史记·赵世家》“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在这里,特意点明了秦武王所举为九鼎中的龙文赤鼎。
三、《史记·甘茂传》:“武王至周而卒于周。盖举鼎者,举九鼎也。”在这里,九鼎似乎不是九个大鼎,而是一个名叫“九鼎”的大鼎。
不管如何,我们看到,不论是楚庄王的“问鼎”还是秦武王的“举鼎”,都是其政治野心的狰狞毕露的表现。
后世的项羽的政治野心也不用多说,他看到秦始皇出游的排场,就脱口叫道:“彼可取代也。”
刘长、刘胥也都是觊觎帝位之人。
高涣虽然没有流露出类似的野心,但他“力能扛鼎”这一特点,也以足让当政者警惕,非要除之而后快了。
所以说,后世能举鼎的人应该不在少数,但举鼎已经成为了觊觎帝位的一种表现,谁还以身试法,去举鼎而给自己招致杀身之祸?
话说回来,秦武王死后获谥号为“武”,说明他在秦国的发展过程中所作的贡献是不容小觑的,毕竟,“刚强直理曰武,威强敌德曰武,克定祸乱曰武,刑民克服曰武,夸志多穷曰武”。
贾谊在《过秦论》中,把秦武王和惠文王、昭襄的功业并列在一起称:“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秦武王在位仅四年,平蜀乱,设丞相,更修田律,修改封疆,拔宜阳,置三川,欲据九鼎,可惜举鼎丧命,年仅2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