夔州文化史上交织着两大主题,诗心与战火同在,激情共烽烟并存,历朝历代都在瞿塘峡口设置军事机构,扼兵家必争之要地,以掌握战争主动权,在政治博弈中立于不败之地。
扞关
公元前年,蜀国大举进攻楚国,一直打到兹方(今湖北省松滋县)一带,楚设扞关以拒之。此扞关地望,古今学者分歧很大,或以为在长阳县南,或以为在鱼复县东。长阳说主要据《史记正义》、《后汉书》李贤注、《水经注》、《括地志》、《太平寰宇记》立论,鱼复说则以《史记》之《楚世家》《张仪列传》及《史记集解》《史记索隐》《续汉书·郡国志》《舆地广记》为本。扞,御也,故“扞关”又作“捍关”,义同。比较而言,鱼复说文献出现较早。《史记·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于是楚为扞关以距之。”裴骃《史记集解》引李熊说公孙述曰:“东守巴郡,距扞关之口。”司马贞《史记索隐》按:“《郡国志》:巴郡鱼复县有扞关。”[18]卷四十《楚世家》此处披露的两条资料,前者见南朝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后者见西晋司马彪《续汉书·郡国志》。比他们更早,东汉时刘珍《东观汉纪》就已明确说扞关属巴郡:“蜀郡功曹李雄说公孙述曰:……北据汉中,杜褒、斜之涂;东守巴郡,拒扞关之口,地方数千里,战士不下百万,见利则出兵而略地,无利则坚守而力农。”[19]卷二十一《公孙述载纪》这是目前所见扞关在巴郡的最早记载。
然巴郡广大,具体地点在哪里呢?司马彪做了补充:“鱼复扞水有扞关。”刘昭注:“鱼复,古庸国,《左传》文十(六)年鱼人逐楚师是也。扞关,《史记》曰,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20]这就再明白不过了,楚国抵御蜀国的扞关在瞿塘峡口白帝城一带。据守扞关不仅扼住了巴郡咽喉,而且尽拥益州即巴蜀之地,进攻退守,可以成就一番事业。
《水经注》引蜀汉名臣法正的话一语破的:“鱼复捍关,临江据水,实益州祸福之门。”当代很多学者介入了扞关的讨论,部分人经过精审考证认为:楚国拒蜀的扞关在鱼复,而长阳扞关是战国后期楚国为抵御秦国进攻而设置的军事机构。
那么新的问题也由此产生:鱼复是巴国地盘,《华阳国志》明确说巴国“其地东至鱼复”[21]卷一《巴志》,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巴国怎能接受楚国把关卡设在自己国门之下?任乃强先生指出:“此处所云‘扞关’,为巴人备楚而置,当在瞿塘峡西口,即白帝城。”[22]卷一《巴志》29这就比较符合逻辑,鱼复扞关是巴国为抵御楚国西进而设置的关卡。原因在于公元前年楚灭夔国,势力延伸到今秭归、巫山一带,楚怀王时正式设立巫郡;公元前年楚、秦、巴三国联合灭庸之后,巴、楚两国更处于正面交锋的状态,形成隔瞿塘峡对峙的局面。《华阳国志》明确说“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此三关之沔关已不可考;刘琳先生以为“阳关之位置当在长寿南黄草峡旁”,任乃强先生指实“其故址今为江北县之唐家沱”,都在巴国势力范围内,则扞关、阳关、沔关均为巴国设置,“大抵巴弱楚强后,巴先失巫,故置扞关于鱼复。迨楚已得枳,巴乃退扼铜锣、明月、鸡鸣三峡,而作阳关”[22]卷一《巴志》29。这个见解比较接近历史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