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跟《论语》学做人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句话,对后世影响最大,流传最广,是儒家基本准则之一。告诉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学会站在别人的角度处理问题。这样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少很多。
儒家经典论语2.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说话谨慎,做事行动敏捷。为人处世,应该少说多做。说的多,错就多,道德经说,“行不言之教”就是这个道理。一百句话不如一次行动。
3.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一个人的善心善行,一定要有原则和底线。是非分明才是大丈夫。没有原则的宽容和谅解,就是践踏人性,就是助纣为虐,会让别人颠覆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坑害他人。人心换人心,你真我才真。
4.不迁怒,不贰过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
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一箪食,一瓢饮,不改其乐,清心寡欲而好学。孔子最欣赏他的“不迁怒,不贰过”。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心情不好的时候,不朝别人发火,已经犯过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很多人心情不佳的时候,都会把脾气发泄在别人身上,把自己的脸色摆给别人看。这就是孔子说的错上加错。
孔子和弟子讨论学问二,跟《史记》学做事
1.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此话出自于《史记·太史公自序》,开始时出现一点差错,最好就会造成很大的错误。欲成大事,须做事严谨,注重细节,总是以为“差不多”,到最后就会“差很多”。年前苏联的宇宙飞船爆炸,仅仅是因为一个小数点而已。
2.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得而易失也。时乎时,不再来。
此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意思是:功业难以成就,却很容易失败;时机很难把握住,却容易失去。《周易》讲:“君子待时而动。”时势造英雄,抓住机会,乘势而行,才能事半功倍。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能够把握住机遇,最考验一个人的格局。时机是建功立业的关键,机会可遇不可求,时机来到,当断则断。错失良机,就错过了人生。
司马迁写史记,走访老人3.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免于无形
汉武帝迷恋狩猎,达到如痴如狂的程度。司马相如多次陪同汉武帝狩猎,对其危险十分了解。于是写了《谏猎书》,上书劝谏说:“明者远见于未萌,而智者避危于无形。”聪明睿智的人,未雨绸缪,可以避开隐藏的祸患。《周易》言:“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世事无常,人生就像是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世事洞明,才能避祸于无形。
4.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出自《史记·平准书》,意思是:事物达到全盛时就会转衰,达到极点就会转化,质朴之后有华丽文采,这就是周而复始的规律。
质文交互,物极必反,“月满则亏,水满则溢,”世事总是如是变化。“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我们既要在迷茫中看到希望,也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既往不咎,否极泰来,自然总是在这种规律中变化。
司马迁书写史记三,跟《坛经》学智慧
1.下下人有上上智,上上人有没(mo)意智。
地位很低下的人往往有最上的智慧,地位尊贵的人往往埋没了智慧。这是六祖慧能初跟五祖修禅时对一个名字叫张日用的“别驾”(官名)说的。这是告诉别人不要小瞧任何人,看起来不起眼的人往往都有大智慧,这种智慧是超俗脱凡的,如果轻视别人,就可能错过学习的机会。
2.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这是六祖听闻五祖讲解《金刚经》。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时候,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也因为如此,五祖把禅宗衣钵传给了六祖。
生活中我们不能得到清净,是因为烦恼、无明、痛苦遮蔽了自性,才让我们的思想、行为乖戾,不知道本性本来无生无灭,能够时刻保持纯心、初心、真心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事。
六祖慧能3.见性是功,平等是德。
世人常求功德,以功德作为获取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的资本,就是学佛修行的人也把功德当作见性成佛的资粮。其实功德就是我们本身所具有的,因此六祖慧能才说:“明心见性是功,平等看待众生是德。心心念念都没有滞碍,恒续不断地正观自心本性,开显无量的智慧妙用,就是功德。”
4.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取火,淤泥定生红莲。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有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以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短短的一段话,就把世间和出世描绘出来了,原来我们日常生活就是修行,简单做事就能成佛,出世就在转念。心平就是用平等心生出平常心。心平等众生就平等,用平等心对待众生,不用刻意持戒也是在持戒,有平等心了你还会去杀生妄业吗?你还会邪淫、偷盗吗?
坛经的内容就是生活禅行为是直心的表现了,就不用去修禅打坐了,用实际行动去孝养父母,用仁义道德对待上下,礼让谦和,忍辱负重,生活禅,把生活当禅,从心里觅菩提,这些道理就是佛的道理啊!
跟《论语》学做人,跟《史记》学做事,跟《坛经》学智慧。而《坛经》更像是《论语》和《史记》的补充、完善、总结,从另一个层次来揭开人性的完美,找到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论语》和《史记》是从外部来体现人生价值观的,而《坛经》则是从内心来挖掘人生、人性的,只有真正改变了人心,才能更好的做人做事。因为唯有智慧才能圆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