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名言 >> 韩信,死有余辜

韩信,死有余辜

十六国时,有一个匈奴人,他的军事水平非常高,远远超过被现代人吹捧的冉闵和慕容恪。他就是石勒,步兵在行进中发起攻击,就是在他手上出现的。凡是有这种创新的,都是可以在世界军事史上留下名字的。石勒,一个奴隶,18骑起家,用了25年统一了北方,功业并不逊于曹操。只不过他是胡人,所以历史上向来不重视他。

对自己的军事水平,石勒是很有自信的。当他的手下吹捧他:宏谋大略胜过汉高祖刘邦,才略绝伦超过魏武帝曹操。石勒却谦虚了起来:“我怎么能跟汉高祖比,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石勒的军事水平未必能和刘秀比,这倒不是重点。重点是石勒认为韩信不能和刘邦比。

这句话一针见血。韩信虽然厉害,但比不上刘邦。司马迁写《史记》感情色彩很重,《史记》流传下来后,后世所有对韩信的描写都是依据史记,结果越传越失真。比如“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和韩信没关系,关中之战全程都是刘邦自己在指挥。西汉官方评定韩信功劳时,没有灭赵这一条。因为灭赵战役是刘邦亲自指挥的,韩信只不过是偏师。可灭赵战役,司马迁一个字都不提刘邦,搞得好像全是韩信一个人功劳。彭城之战,韩信也在军中,可什么作用都没发挥,这个时候韩信的粉丝一句话不说;可当垓下会战时,在韩信粉丝们嘴里又变成了全是韩信的功劳。这就是典型的双标。

其实韩信只不过是刘邦宏大棋盘上的一颗棋子,虽然这颗棋子比较重要,但不能改变只是棋子的本质。

石勒的手下拍石勒的马屁虽然无耻,但说出来的话是切中要害的。他们称刘邦用的是“宏谋大略”,评价曹操用的是“才略绝伦”,很明显,层次完全不同,刘邦远在曹操之上,所以用“宏谋大略”。不过说起刘邦和曹操,这两个人其实是很像的,都是“胜利要骄傲,失败了不气馁”,都是“看起来我行我素,但都善用人才”。

韩信真实的为人、功劳战绩、军事水平,其实可以从史籍记载两段话的差异中看出来。

一、《史记》和《汉书》记载的差异

我们来看两段文字,《汉书》是这么写的:

“信遂虏豹,定河东,使人请权王:“愿益兵三万人,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汉王与兵三万人,遣张耳与俱,进击赵、代。破代,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史记》是这么写的:

“魏王豹惊,引兵迎信,信遂虏豹,定魏为河东郡。汉王遣张耳与信俱,引兵东,北击赵、代。後九月,破代兵,禽夏说阏与。信之下魏破代,汉辄使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看到没有,司马迁这个人坏不坏,故意把“汉王与兵三万人”拿掉,只说“汉辄使人收其精兵”。搞得好像韩信又要打仗,又要提供部队给刘邦。且不论韩信本身就是刘邦属下,要收你韩信的兵天经地义。实际上韩信的部队本身就是刘邦的,韩信自己哪来兵。

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要故意隐瞒相关文字,并不仅仅是吹捧韩信那么简单。韩信的死罪就在被司马迁隐瞒的信息上。韩信死有余辜,他该死。

司马迁到底隐瞒了什么?就是韩信向刘邦提的战略计划: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这就奇怪了,这么恢弘的一个战略计划,可以说韩信的功劳其实就在这,司马迁居然要隐瞒掉。他脑子抽筋了吗?刚才说了韩信的罪就在这,我们继续说。

二、破赵战役

隐瞒信息这种事是司马迁常干的。韩信破赵,在《淮阴侯列传》里一个字都没提刘邦。在《汉高祖本纪》里也一个字没提刘邦到过赵地。

可是来看这段话。

“信武侯靳歙,别之河内,击赵将贲郝军朝歌,破之,所将卒得骑将二人,车马二百五十匹。从攻安阳以东,至棘蒲,下七县。别攻破赵军,得其将司马二人,候四人,降吏卒二千四百人。从攻下邯郸。别下平阳,身斩守相,所将卒斩兵守、郡守各一人,降鄴。从攻朝歌、邯郸,及别击破赵军,降邯郸郡六县。还军敖仓,破项籍军成皋南,击绝楚饟道,起荥阳至襄邑。”

靳歙跟着刘邦攻打赵国的过程,在《淮阴侯列传》里,硬生生被司马迁吃掉了。其实一看这段记载就知道了,刘邦攻打赵国用的是秦灭赵的旧策。韩信这一路出井陉,刘邦主力出河内。韩信是偏师,刘邦是主力。只不过韩信超额完成任务,歼灭了陈余所率赵军。而河内至邯郸这一大片地区,都是刘邦打的。

为了给韩信加光环,司马迁故意不说。但是如前所述,这不是增加光环那么简单,而是在给韩信洗脱罪名。为了就是告诉人们,整个赵国都是韩信打的,韩信很忙。

我们接着来看。

三、成皋拉锯战

在《汉高祖本纪》里还有一段故事:“汉王跳,独与滕公共车出成皋玉门,北渡河,驰宿脩武。自称使者,晨驰入张耳、韩信壁,而夺之军。”

问题就来了,这些部队全是刘邦的,韩信都是刘邦的人,要拿到军队指挥权,刘邦居然要行诡计。到底怎么回事?

按照《淮阴侯列传》的说法,此事发生在汉三年6月。井陉之战是汉三年10月打的。从汉三年10月到汉三年6月,韩信在赵国干什么?我们只要知道韩信在干嘛,就可以解答上述疑问了。按照司马迁的说法:“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这是司马迁说的,韩信很忙,非常忙,忙着和楚国奇兵作战。

那么这段时间项羽在干嘛?忙着打在荥阳、成皋一线的刘邦。

汉三年12月,项羽用巨鹿之战故伎,数次攻击荥阳汉军的甬道,刘邦的补给发生了严重的困难。刘邦虽然听了陈平的建议实行反间计,但急切之间难以马上见效。而项羽的攻势却越来越猛。到汉三年5月,刘邦终于顶不住了,纪信假扮刘邦替死后,刘邦逃出荥阳回到关中重整军力。然而刘邦并未重返荥阳、成皋一线,而是出武关向宛城、叶县佯动,示形以动敌,做出向楚国南翼发展进攻的假象。项羽中计,挥师南下。刘邦立马高垒深沟改为防御。同时刘邦放出彭越这条饿狼,命令在梁地的彭越向项羽后方的下邳做深远攻击。

为什么要打这么远啊,把项羽的行军路线拉得越长越好。首尾不能相顾的项羽被迫回师救援,刘邦趁机轻取成皋。这个杰出战例放到任何一个将军身上都会被大肆吹捧,但是刘邦没有享受这个待遇。其实有很大的原因就在于,他的对手项羽实在太厉害了。汉三年6月,项羽打垮彭越,又调头再次返回成皋前线。暴怒的项羽显示了他的威力,一下子攻破了荥阳,杀掉汉将周苛、纵公,俘虏了韩王信。占领荥阳后,项羽趁势西进,再次拿下成皋。汉军退守巩县,以确保洛阳。

四、坐山观虎斗

以上就是韩信在赵国这八个月时间里战争进展的情况。刘邦和项羽进行反复的激烈厮杀,而居于北线侧翼的韩信按兵不动。当然了,司马迁说了“楚数使奇兵渡河击赵,赵王耳、韩信往来救赵,因行定赵城邑”。

项羽并没有空降兵,没办法袭击韩信侧背或者打击韩信指挥所,要想进入赵地,也就白马津一个主要通道。奇兵,出奇制胜方为奇兵。对在赵地的韩信,项羽本人没空分身,又不能做到出击的突然性、隐蔽性,更没法从天而降实施突袭。何来奇兵?司马迁所谓奇兵,也就是一些袭扰部队而已。

而号称军事奇才的韩信居然被这些楚国小部队牵制了整整8个月,没有办法支援刘邦。这个叫扯淡。

其实就是一句话,韩信在坐山观虎斗。汉三年6月,刘邦在荥阳、成皋被项羽揍的时候,韩信就在他北边几十公里的修武看热闹。

所以刘邦心里苦啊,养了个白眼狼。按照韩信提出的战略计划:臣请以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在赵国平定,燕国投降后,韩信应该迅速东出,利用刘邦牵制项羽主力的大好时机,向项羽侧翼做大范围的战略机动,以形成一翼包围。随后迅速南下袭击项羽后方,并西进袭击项羽侧背,形成夹击。如此,项羽必败无疑。

可是,计划的提出者韩信,在赵国按兵不动。虽然《淮阴侯列传》和《项羽本纪》把刘邦这次败北描述得非常狼狈,似乎刘邦夺取了韩信的部队后才能重振旗鼓。其实并非如此,项羽虽胜,但后劲不足,汉军已在巩县形成新的防线顶住了项羽的攻势。而刘邦针对项羽喜欢袭击甬道的作战特点,以项羽之道还施项羽之身,派出靳歙与灌婴向项羽侧后机动,袭击荥阳至襄邑、阳武至襄邑的粮道。同时为了让新败的彭越复振军势,靳歙与灌婴继续向彭越靠拢,攻打鲁县,配合彭越作战。靳歙与灌婴的出击,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此时的刘邦行有余力,兵力并不窘迫。这是萧何的功劳。

五、刘邦的最后部署

刘邦之所以要北上修武夺韩信军,其实是对项羽作战的一次重新部署,以迎接最后决战。

但是,非常显然,刘邦已经对韩信起疑心了,所以只能使诈。夺了兵权之后,恨得牙痒痒的刘邦对韩信说:你不是吹牛逼跟我说“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那你现在给我去打齐国。但是司马迁就不这么写,司马迁就给你写成刘邦狼狈不堪,跑到韩信那去偷兵权。真是天大的笑话,这些军队本来就是刘邦的,全军统帅居然要用这种办法拿回军队的指挥权,可见对统兵大将韩信不信任到什么程度。但是司马迁为什么要写成刘邦狼狈不堪呢?他并不是吹捧韩信,而是在掩盖刘邦对韩信的不信任,掩盖韩信的不作为。韩信的按兵不动,已经在向谋反罪靠拢了。

我们再把话题转回之前的荥阳、成皋拉锯战。刘邦进行了出色的外线作战,没有被吹捧,有个原因就是项羽也进行了出色的内线作战,在一个月时间里,来回机动打垮了彭越,又反攻荥阳、成皋得手。这个人的作战能力之强,古往今来,无人能比。但是项羽虽然获胜,却有两点隐患。

第一,项羽没有彻底歼灭彭越。这是没有办法的。刘邦不会给他这个机会。刘邦对项羽的战争可以视为外线作战与内线作战的对决。外线作战的优势是可以利用不同的作战方向,主动打击敌人,进而分进合击。而内线作战的优势就在于各个击破。无论外线还是内线,核心就在于时间权的掌握,空间权的重要性都比不上时间权,必须打出时间差、利用时间差。刘邦能够战胜项羽的关键就在于,刘邦清醒地认识这一原则,从来不给项羽各个击破的时间。项羽凭借自己出色的机动,有能力打一场胜仗,但没有时间把胜仗发展为彻底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胜利。没人能在战场上打败项羽,但项羽没时间把他们彻底吃掉,一个个都能死灰复燃。

第二,项羽虽然厉害,但他的军队不是铁打的。项羽虽然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但是所有的胜利都不能发展为决定性的大胜。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军队反复行军机动,拖都拖垮了。如果项羽能有机会彻底弄死一个,让他的军队得到休整,这场战争刘邦很难打。但是项羽的军队是始终没机会休整的,而且永远在路上,越打下去越疲惫不堪。

所以汉三年6月,刘邦再次大败于荥阳、成皋,但是战争的转折点已经到来。于是,刘邦北上修武。

刘邦嘴上虽然损了一下韩信,但他还是从战略全局出发,并不是让韩信一个人去打齐国的,那个时候别看刘邦苦,项羽也苦,向东攻打齐国已经是对项羽最后一个杀手了。所以刘邦很清醒,他给韩信大量的增兵,自己手上的主力部队曹参、灌婴、丁复、傅宽、蔡寅、陈涓、冷耳、柴武、王周等一堆子将军都配属给韩信了。攻打齐国的主力部队,其实是刘邦自己的嫡系,而不是韩信原有的部队。刘邦这么做有两个考虑。第一、攻打齐国,是吹响反攻的号角,意味着经过之前艰苦的战斗,战争主动权已经转移到刘邦手上。这一重大军事行动,必须以强大的主力部队来进行。第二、刘邦不信任韩信了,虽然依然要借重韩信的军事才华,但部队全换成了自己的嫡系。同时也说明,在刘邦眼里,疲惫不堪的项羽主力已经难以对自己形成以前那种威慑力,可以让主力部队大量东出。

同时我们需要注意一点,按照韩信原来的计划,他才是配合刘邦打败项羽的人选。可是韩信打下魏国、代国,在刘邦指挥下配合灭了赵国,说降燕国后,韩信一直没有再行动。其实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最关键的这段时间里,韩信没有发挥任何作用。之前所有的军事行动是为东进齐国一翼包围项羽进行的铺垫,对刘邦和项羽的正面对决,形成不了任何直接的帮助。

韩信确实能打,也确实有功,但他的功劳得仔细分析。

六、胜负已分

重新进行了战略布局后,刘邦的注意力回到了战役领域,他得思考怎么拿回荥阳、成皋这一线。

汉三年8月,刘邦故技重施,这次他派出刘贾、卢绾率两万人从白马津南下,他们的任务是支援彭越(之前的靳歙、灌婴因为成皋、荣阳的战败,已经撤回来了)。得到有力支援的彭越一下子生龙活虎起来,一口气连续攻下外黄等十七城。汉三年10月,项羽被迫回头再去收拾彭越,走之前项羽告诉自己的大司马曹咎:遇汉军挑战,切勿应战,只须阻止其东进即可,我15天内必定回来。

但是曹咎被刘邦的士卒们辱骂了五六天后按捺不住了,引兵渡汜水出战,遭到刘邦半渡而击,楚军大败,刘邦取得决定性的一次胜利。为什么说是决定性的?项羽在击破彭越后赶回,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夺回成皋、荥阳,这是因为项羽的军队反复折腾,战斗力已严重下降,再加上曹咎所部被歼灭,军队数量也远不及以前的缘故。而这一转折决定了战争的胜负已分。项羽之前在内线作战一直没有崩溃,原因就在于他东征西讨,都能取胜,因此获得了喘息的空间和时间。这一次虽然击败彭越,但回过头来却无力击败刘邦,留给项羽辗转腾挪的空间和时间越来越少了。攻势之势异也。

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考察汜水之战。汜水之战刘邦所用的谋略和战法其实和韩信的濰水之战相类似。可是濰水之战被奉为韩信三大经典战例,而汜水之战根本没人提。但是要是汜水之战是韩信打的,司马迁肯定会大书特书,保证宣传到位;刘邦打的么,那就一笔带过喽。

我们可以看到,到汉三年10月,刘邦完成了对项羽的逆转。一直到这一期间,韩信对刘邦和项羽对决的正面战场,没有提供任何的实质帮助。

韩信攻进齐国,在濰水之战击败龙且,这只不过是完成了刘邦对项羽包围圈的最后一张拼图。其实这块拼图,按照汉三年10月的战场态势,并不需要韩信去完成。但是刘邦没办法预见四个月的局势发展会如此之快。他在汉三年6月进行的战略部署是基于当时的态势。但刘邦心里肯定很后悔。

七、韩信再次悖逆

因为韩信打下齐国后,又跟他玩了新的一手。韩信派出使者告诉刘邦:“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原为假王便。”这是赤裸裸的挟功邀赏,刘邦当场气昏掉了,破口大骂。但是现在的韩信已经不是四个月前的韩信了,四个月前刘邦可以嘲讽完,再给他屁股上一脚:滚过去打齐国。可是现在不行了,现在韩信的态度非常明确,我是第三股势力。所以刘邦能不气么,我给你配属了那么多部队,是让你打下齐国后兵锋转为南下攻打项羽侧背,夹击项羽,最终结束战争。结果你带着我的兵拿下齐国后,再次按兵不动,先来跟我说要当什么齐王。刘邦肯定后悔啊,如果是汉三年10月这个战场态势,项羽已是强弩之末,那派曹参去完成完成任务得了,直接把韩信冷藏起来。但是没有后悔药的,汉三年6月不是现在的战场态势。

韩信观望那点小心思,其实连项羽都看出来了。别说项羽,连蒯通也看出来了。韩信嘴巴上说的很好听,自己不忍背叛刘邦。但嘴巴上说是没用,得看韩信实际干了什么。

实际的情况是,刘邦和项羽相约以鸿沟中分天下后,马上返身追击项羽。而项羽也认识到自己的战略错误都城彭城前置,于是决心改为经营淮南。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让项羽退到寿春修正之前的战略错误,那这场战争鹿死谁手犹未可知。刘邦必须在项羽完成撤退前半路截击,围歼项羽。但要围歼项羽,哪怕项羽只剩下10万筋疲力尽的军队,没有绝对优势的兵力,在当时谁也做不到。但是面对刘邦的呼叫,韩信扣着刘邦的主力大军,继续按兵不动。

这一举动其实就证明韩信跟武涉和蒯通说的都只是漂亮话。韩信精于计算,背汉自立这种大事,那是得要考虑万全的。最现实的一个问题,韩信手下的军队全是刘邦的嫡系。韩信必须考虑清楚,自己要背汉自立,这些高级将领哪些是刘邦死党,铁了心跟刘邦走,哪些可以争取,哪些会听我韩信的话。而且要背汉自立,极有可能要进行一场大规模的屠戮,杀光刘邦的追随者,动用哪支部队,如何布置,中级军官是什么想法,其他部队会不会发生哗变,韩信都得考虑。

哪怕能够成功,自己虽然是第三股力量,但却处在楚汉的夹缝中,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彭越对我是什么态度,赵王张耳对我是什么态度,燕王臧荼会站在谁那边?刘邦会不会对我用兵?项羽会不会趁机痛打落水狗?如果和项羽结盟,那怎么对付刘邦?齐人会不会趁机反叛?如此种种,韩信要考虑的问题多如牛毛。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韩信并不是一个天良丧尽的人,虽然他屡次要挟刘邦,但确实有可能心里感念刘邦的知遇之恩。因此韩信考虑问题,会基于一个基本点,如何保证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所以当刘邦听取张良建议,直接给韩信明确了封地的范围后,韩信终于带着刘邦的大军出击了。

八、韩信到底有什么功劳?

纵观楚汉战争和韩信征战的全程,我们可以看到,在对付项羽这一点上,韩信完全就是锦上添花。要不是军队被他扣着,刘邦根本不需要召集韩信来参加垓下之战。而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交锋,项羽自彭城之战翻盘后,一直占据着优势,刘邦连战连败。但是刘邦是凭借自己的战役指挥能力,完成了翻盘,整个过程中没有得到韩信任何的支援。相反,韩信的所有战役其实都是依赖刘邦吸引了项羽主力,并且是在刘邦强有力的加强兵力下完成的。

破赵战役,刘邦给韩信加强了三万兵力,然后刘邦亲自率主力从河内一路扫荡到邯郸,与韩信会师于襄国。

破齐战役,刘邦把自己大部分的主力部队都给了韩信。然后自己再次调动项羽东西往复,歼灭了项羽手下的曹咎部,最后把项羽主力拖在了广武。同时刘邦派出郦食其说降了齐国,但刘邦却故意不告知韩信,这等于是出卖了郦食其,其实就是让齐国掉以轻心失去防备,韩信得以顺利攻进齐国。濰水之战,韩信获胜的关键手并不是事先设置的沙囊,而是渡过濰水出击佯装败退以引诱龙且追击的部队。古代战争这种敌前撤退是非常危险的,很容易把自己的阵型给冲垮了。为什么韩信敢于如此用兵?原因就在于这次他带的是刘邦的主力部队,这些部队训练有素,有能力执行这一方案。

其实可以看到,没有韩信,刘邦照样打赢项羽,战至汉三年10月,胜负已分,刘邦只不过还不能够给项羽致命一击罢了(而不能给予致命一击的原因却是刘邦的主力被韩信扣留)。而没有刘邦,韩信取得不了这么大的战绩。

但是韩信对这个问题是没有清醒认识的,他以为自己厉害的不得了。所以他才敢两次按兵不动。任意一次,都是死罪。只不过用人之际,刘邦忍了,但不代表刘邦不会秋后算账。

九、韩信之死

灭了项羽后,刘邦马上夺回自己军队的控制权,改封韩信为楚王。第二年,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用计轻易拿下韩信。其实刘邦拿下韩信的过程就非常好的说明,韩信根本不是刘邦的对手。韩信当时是什么考虑?“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他又想起兵造反又犹豫不决,当断不断必受其乱。

后来“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韩信真的去把钟离眜杀了,然后去觐见刘邦,结果当场被拿下。反又不敢反,见又不敢见,结果去杀钟离眜,这种水平怎么配当刘邦的对手。

但是刘邦也是心软,他在要不要杀韩信这个问题上也是犹豫不决。然后有一天刘邦和韩信聊天,谈论诸将的才能,刘邦故意来了一句:“你看我能带多少兵?”这其实不是聊天了,而是试探了,韩信却浑然不知,来了句:“你能带十万。”刘邦说:“那你能带多少?”韩信还是没意识到问题:“我么,多多益善喽。”刘邦不露声色,笑眯眯地说:“那你怎么被我抓了。”这当头一棒下去,韩信马上意识到不对了,这个时候的韩信已经学聪明了,马上改口:“你不善于带兵,但你善于带将,而且你是天选之人。”

刘邦问这个话什么意思?一个皇帝问这个话,其实就是看你韩信老实不老实,到底有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结果韩信的回答刘邦非常满意,韩信服软了。韩信服的是什么软?韩信的话翻译过来就是:我战术水平比你强,但战役、战略水平你比我强多了。在你面前我只能是个将。

对于要不要杀韩信,刘邦一直都在犹豫,真是不知道他为什么对韩信感情这么深,就是不忍心下杀手。而韩信的这次回答,让韩信再次保住了小命。

但是韩信这个人死性不改,以前是按兵不动犹豫不决,这次他是下了狠心,在刘邦面前假装低头,实际上勾结陈豨,真准备谋反。等到韩信被吕后弄死后,得知韩信死讯,刘邦的态势还是那么复杂,“且喜且怜之”,此话亦可管中窥豹。

刘邦对待韩信的问题上太过宽容大度了,韩信在赵国按兵不动已是死罪,到齐国再次按兵不动更是死罪。刘邦却不忍心下手,差点被韩信反噬。犹豫不决,成大事者之忌,对韩信如此,对刘邦亦如此。

韩信之死并不冤枉,他早就罪至该死,而且是两次。最后他居然真的谋反,韩信死有余辜。

作者简介:王正兴,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7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