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书史记有感忍辱负重的司马迁

今天继续抄写《史记》,第三天。今天想说一下悲催的司马迁。

每一个成功的伟人,他的天赋、努力和所处环境都很重要,还要经历常人所不能忍受的遭遇。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汉武帝时的太史令,著有《论六家要旨》,对儒、墨、名、法、阴阳、道等各家学说进行过批判和总结。这种家学传统,对司马迁影响很大。

司马迁自幼好学,博闻强记,10岁就通读《左传》《国语》等史籍,青少年时,学过《古文尚书》《春秋》《公羊》。他涉猎很广,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知识,精通天文历法、史学、儒学等各家学说。20岁时,开始到各地游历,足迹遍及名山大川。38岁继任父职做了太史令,使他有机会阅读宫廷收藏的大量文献典籍。

太初元年,他开始撰写巨著《史记》。中途因李陵兵败投降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解,得罪下狱,被处宫刑。出狱后继续发奋著书,完成《史记》,不久去世。

其实说起来,司马迁也是够悲催的,他和李陵并不是很熟,只不过是同朝为官罢了,当时李陵因为兵败匈奴被俘,只能委曲求全假意投降,想着有朝一日可以回到自己的国家。但是这个消息传回朝堂,汉武帝大怒,群臣都对李陵落井下石,只有司马迁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但他人微言轻,考虑到自己就算讲出来也不起作用,所以什么都没说。汉武帝发现朝臣中只有司马迁未表态,就特意询问他。司马迁终日沉浸在文献典籍中,对官场的黑暗和人心叵测了解的太少,见汉武帝问他,就和盘托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他觉得李陵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有国士之风,投降一定是出于万般无奈,身不由己,李陵内心还是向着故国的。

汉武帝一开始也是有些不相信李陵会叛国,所以就派公孙敖去匈奴谈判,把李陵接回来。可没想到公孙敖本就是李陵的对头,有这么好的机会哪能放过呢,待公孙敖回来之后,故意诬陷李陵,说李陵是真的投降匈奴了,并得到重用,现在正在替单于练兵,准备攻打西汉。汉武帝听信了谗言,下令将李陵一家灭门,李家世代忠良,最后却是家破人亡、身败名裂,汉武帝亲手断绝了李陵回汉的路,使李陵诈降成真。

而司马迁也因为替李陵说了那几句话,而被牵连,汉武帝让司马迁选择,要么死刑,要么宫刑。司马迁因为《史记》尚未完成,只能忍辱负重选择了最耻辱的宫刑。出狱后,在身心都受到强烈摧残的境况下,坚持写完了《史记》留给后人,然后去世了。

抄书打卡第3页《史记》卷一五帝本纪

帝喾高辛,是黄帝的曾孙。高辛的父亲叫蟜极,蟜极的父亲叫玄嚣,玄嚣的父亲就是黄帝。玄嚣和蟜极都没有登上帝位,到高辛时才登上帝位。高辛是颛顼的侄子。

高辛生来就很有灵气,一出生就叫出了自己的名字。他普遍施予恩泽于众人而不及其自身。他耳聪目明,可以了解远处的情况,可以洞察细微的事理。他顺应上天的意旨,了解下民之所急。仁德而且威严,温和而且守信,修养自身,天下归服。他收取土地上的产物,俭节地使用;他抚爱教化万民,把各种有益的事教给他们;他推算日月的运行以定岁时节气,恭敬地迎送日月的出入;他明识鬼神,慎重地加以事奉。他仪表堂堂,道德高尚。他行动合乎时宜,服用如同士人。帝喾治民,像雨水浇灌农田一样不偏不倚,遍及天下,凡是日月照耀的地方风雨所到的地方,没有人不顺从归服。

帝喾娶陈锋氏的女儿,生下放勋。娶娵訾(jūzī)氏的女儿,生下挚。帝喾死后,挚接替帝位。帝挚登位后,没有干出什么政绩,于是弟弟放勋登位。这就是帝尧。

帝尧,就是放勋。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接近他,就像太阳一样温暖人心;仰望他,就像云彩一般覆润大地。他富有却不骄傲,尊贵却不放纵。他戴的是黄色的帽子,穿的是黑色的衣裳,朱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能尊敬有善德的人,使同族九代相亲相爱。同族的人既已和睦,又去考察百官。百官政绩昭著,各方诸侯邦国都能和睦相处。

未完待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6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