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孔子世家》记载了一个小故事,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孔子周游列国,在陈国和蔡国之间遭遇了一次大劫,这叫“陈蔡之厄”。因为一场误会,孔子师徒被人包围了,一连好几天没吃没喝。“弟子有。”学生们心里开始动摇了:我们跟着师父周游列国,前途到底在哪里?师父的这一套学说和理论,到底对不对?为什么我们到哪个国家都不受待见?
孔子看到这个情况,就把他最杰出的三个弟子——颜回、子贡、子路叫到一起,以此来考验他们的层次。孔子问:“吾道非耶?吾何为于此?”咱们坚持的“道”错了吗?为什么沦落到这种地步呢?
子路首先回答:“老师,我觉得咱们的‘道’可能真有问题,要不为什么人家都不听咱的呢?”(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中最勇猛的一个,打架很厉害。但是你看子路说的这个话,他觉得如果我们是对的,那别人就会听我们的话;别人不听我们的话,那说明我们是错的。完全把衡量对错的标准,交到别人手上,自己没有一个主心骨,连是非都分不清楚。可见,子路也是三个弟子中最软弱的一个,他达到的境界是最低的。
孔子又问子贡:你说说吧。子贡说:“老师,咱们的‘道’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可能太崇高了,一般人接受不了。要不咱们妥协一下,改造一下,让一般人能够接受,您看怎么样?”(夫子之道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
子贡比子路强一点,他没有怀疑“道”,他知道我们坚持的“道”是对的,但是他想向现实妥协了,因为他没有勇气坚持一个百分之百对的东西。有人说,对的东西,为什么没有勇气坚持呢?举个例子,设身处地想一下:假如你是一个公务员,下班以后,一个科室的人都出去公款吃喝,叫你一起,你去不去?你要说不去,公款吃喝是不好的。别人就得说你:装什么装,就你清高?这种情况下,你还有没有勇气坚持?你可能觉得,公款吃喝虽然不对,但是也没什么大错,不吃还影响同事的感情呢,我还是去吧。顶多我守住底线,不贪污不受贿就是了。那你就是向现实妥协了。刘备临死的时候专门叮嘱他的儿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先主传》注引《诸葛亮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曹操就达到了的层次。曹操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但是为了更容易实现目标,他向现实妥协了。
孔子又问颜回,颜回说:“老师,不能坚持‘道’,是我们的错;我们坚持‘道’,人家不听我们的,是人家的错。为什么要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呢?”(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
多病的一个,但是他的境界最高,也最勇敢,他达到了佛家所谓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颜回是孔子弟子里面最体弱“勇猛精进”的境界。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人心里都清楚,但是坚持一个对的东西,终生不渝,有多困难,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得到深切的体会。孔子弟子三千,个个都是时代的精英,但是只有一个颜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人人心里都清楚,但是坚持一个对的东西,终生不渝,有多困难,从这个故事里面我们可以得到深切回达到了最高境界。曹操是汉朝末年最优秀的人物,都只能退而求其次。三层境界,扪心自问,你能到达第几层呢?诸葛亮又能到达第几层呢?我们后面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