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的位置: 史记 >> 史记名言 >> 从史记看历史编写

从史记看历史编写

自司马迁编著《史记》开始,二千多年来王朝的更替形成了二十四史。古人编写史书,后人如何阅读理解史书所记载的内容呢?

从司马迁说起,《史记》被后世的文豪鲁迅称赞为“无韵之离骚”,从这个意义上说,《史记》也是一部文学作品。读《史记》里面有很多文笔优美的名篇,读起来与刻板的写实不一样,文笔很传神!文字传神生动了,当然就是文艺作品了。文艺作品肯定存在着文学加工的成分,历史记实本就是一个枯燥呆板的记事数据文字,历史文字被加工漂亮了,历史纪实记事里面就注入了水分了。后人研读历史故事,就需要从细节处发现分辨并且挤掉编写历史的作者注入的水分。

司马迁,是一个狂热的孔门教徒,行为标准以儒学标准为追求。再加上那个时代汉武帝为了巩固统治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司马迁更是一个处处体现儒家思想的忠实信徒。因此,司马迁写《史记》就是完全以儒家标准编著的,后人读《史记》可以明显感觉出《史记》充满了《论语》的影子!也就是从司马迁时代开始,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文人都是在“独尊儒术”思想的培养下成长的,二千多年来修订的二十四史也就都是按照儒家标准修订的。

以《史记》为例,司马迁笔下的孔子被写进世家,那个时代,汉武帝虽然接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汉武帝并没有号召尊崇孔子,司马迁以个人之言把孔子列为世家。汉武帝那个时代的社会还没有后世的贞节牌坊概念,汉武帝的母亲就是改嫁的,而且汉武帝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而司马迁在写《史记》时,为了达到黑化秦始皇,把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写的很不堪,更是把秦始皇的身世写的模糊不清,这些宫闱秘闻司马迁都是如何得知的?自古都是皇帝出巡,太子监国,要么皇帝把接班人带在身边,接班人是不外放的,秦始皇死时的沙丘之变司马迁是如何得知的?从历史的角度,秦始皇外放扶苏到蒙恬那里多年而不召回,况且还不掌握实际兵权,扶苏根本不会是接班人。就因为扶苏比较接近儒家,为儒生说了话,司马迁就臆想扶苏为接班人,从历史上给后世造了疑惑。试想,秦始皇是法家信徒,为了结束分封,秦始皇力排众议就是不分封自己的儿子为诸侯,强力推行郡县制,就是因为儒生要开历史的倒车让秦始皇搞分封,秦始皇才驱赶儒生禁止儒家学说。一个狂热的法家代表人物秦始皇,会可能选个喜欢儒家学说的扶苏当接班人吗?

商周之战,那个时代中国的总人口才多少,经司马迁的笔下,纣王发兵70万人?和司马迁同时代的汉武帝时期,汉朝的全国军队总数才多少?写这些的时候,司马迁应该是怀揣着一个讲排场的个人英雄主义写的吧!儒家的繁碎礼仪就是喜欢排场,儒家喜欢标榜圣人就是崇拜个人英雄主义。司马迁笔下的荆轲、项羽、李广等等,哪个不是个人能力突出,而缺乏团队合作能力?因为项羽个人孔武,司马迁不认真写项羽坑秦军降卒达到残暴,不认真写项羽火烧阿房宫毁灭典籍的狂妄凶残,却着力描写项羽的悲情。《史记》的这些虚夸应该是中国小说的先河,读《三国演义》时总能找到《史记》中相应的文笔。

史官就是史官,如实记实好历史就是了,司马迁因为是孔门信徒,超越本分议论政治,被阉割处罚了还感到超冤,把本就喜欢物以类聚的情感习性就完全带到了《史记》中。李广因为是秦朝李信的后代,出身名门,司马迁崇拜名人效应,再加上李广确实是个人武力值很高,司马迁就认为是李广命运不济,专门给李广立了传记,写的神乎其神,和《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一样厉害。可是,司马迁再怎么用文采描写李广,却总是描写不出李广的战绩,应该是司马迁自己也觉得不能瞎写军功让自己脸红吧。卫青霍去病因为都是私生子,出身不好,很是让司马迁拿来说事,没有李广的名门效应,司马迁就不夸赞,连卫青不养士都让司马迁瞧不起。同为贵戚的窦婴、田蚡都喜欢养士,不都卷进了政治斗争下场凄惨吗?在司马迁的心里,战国四公子门客三千,多拍场啊!这就是儒家心理。

汉武帝坏就坏在自己明明用的是法家的帝王之术,却弄了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糊弄世人。这倒好,从那个时代开始,文人都是接受儒家教育读书识字的,写历史当然得识字啊,司马迁是儒门信徒,后世的史学家哪一个不是读着《论语》的子曰诗云识字写文章的?二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记载,其实就是儒家的一家之言!更早,从孔子修订《春秋》、删改《诗经》、改编《易经》开始,历史就被儒家按照儒家的标准进行了修改。

所以,研读史书,一定要读不同的版本,参阅其他典籍,从文字记载的细微里去发现真正的历史。千万不要怀揣圣人书人云亦云,史书不见得真实,真实需要用头脑去思考发现。读史书,读典籍,无论读什么样的书,都要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辩证思考分析,有自己的主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12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