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谢淑君
《一日看尽长安花》这本书是北京大学的教授程郁缀花费六年心血编著而成。可以说是对国学的总览,也可以说是一本历史传记。取中唐诗人孟郊《登科后》诗中名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的后一句作为书名。用意是作者带领读者赏尽了中国古代文学园地里姹紫嫣红的百花,起到画龙点晴之妙用。
作者从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到隋唐五代、两宋金元、明代、清代中,选取历朝历代最具典型的文学形式和代表人物,比如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苏东坡、李清照等顶尖的诗人文学家。程教授例举的诗词名篇,其实多数都已经被选入在小学、初高中的语文教材里,只是在应试教育下的熟记硬背,而对有关诗词背后的励志、诙谐故事,却知之甚少。如今跟着程教授在古代文学中愉快地畅游一番,欣悦地去理解去享受,更能深刻感受到古诗词文学之美。
“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句,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这是西汉司马迁写给他的好朋友任安的一封信。信中谈自己的想法,认为一个人要成就事业,要想写下永垂不朽的著作,一定要经受得住艰难磨难。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病重临死前给司马迁交代遗嘱,要儿子著书立说,写一本史书。司马迁铭记在心。这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伟大的遗嘱!
公元前99年,司马迁因为替李陵败降的事情向汉武帝辩解,而遭受宫刑。在他人生不得志时期,他非但没有被击败,反而更发愤著书,司马迁以孔子、左丘等为楷模,在艰难困苦中,在人生的磨难当中,完成自己的理想抱负。写下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史记》。对后世影响深远。因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所以人生的屈辱、苦难,是人生当中一笔不可多得的大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两晋南北朝文学,作者认为西晋时期,文学成就最高的就是左思。左思小时随亲人到了洛阳,刻苦读书。那时天下文人都想写一篇赋,就是《三都赋》。当时文坛上最有名气的是陆机,他也想写,但认为自已的才华还不够,迟迟没有动笔。这时候,左思正在写《三都赋》。陆机知道后非常瞧不起地说道:就让他写吧,写完后,我们用它来盖腌咸菜的坛子,左思对此不为所动。他写的时候殚精竭虑,写完后经名人张华一赞,洛阳城里富贵人家都以家中有《三都赋》写本为荣,于是纷纷让人买昂贵的纸,用来抄《三都赋》,一时间洛阳为之纸贵。著名的成语“洛阳纸贵”便由此而来的。
左思自幼貌丑,学习能力差,常遭他人的嘲笑。后为了改变他人对自己的歧视,便发奋图强,十分努力,以别人五倍甚至更多倍的精力投入学习当中,博览群书,后变得十分擅长写诗作赋,名扬一方。是一个永不言弃之人,用他自身经历向世人证实了勤能补拙的事迹,也用他的真实经历向人们展示了人不可貌相的一面。正所谓:我的人生,我做主。永远相信自己也可以!
东晋后期伟大诗人陶渊明,开创了中国诗歌的田园诗派。把田园诗推到了顶峰。而后没有一个人能从整体上超越他。他把下层劳动人民所生活的地方,他们劳动的地方,作为诗人描写和歌颂的对象。陶渊明开此先河,功德无量。
他写道:“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书里作者解释不是三十年,应是十三年,陶渊明写误了,在这十三年当中,他一会儿出来做官,一会儿又返归田园,这样仕隐反复了三四次。在41岁那年桂冠而去,下定决心远离官场,在一张张诏书前没有动摇,他像得道高僧斩断了三千烦恼丝,真正地遁入空门。他知道自己真的不想要了。所以他的身在田园里,他的心也在田园里,他已和田园融好一体,密不可分。隐居田园以后,和老乡们在一起生活,一起劳动,并不认为老百姓低贱,跟他们常相往来。他喜欢喝酒,有酒时,请乡亲到家里来一起饮酒,没酒时,就到人家要酒喝。性格率真天真可爱。
他写道: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数不胜数。还有三篇很著名的散文,早期的《五柳先生传》;中期他挂冠而去的《归去来兮辞》;晚年写的著名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之所以能成为他自己,是因为他勇于放弃。最终才能够在自然之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毕竟我们多少人一生当中都不是为了自己而活,每天有各种事情推着我们务必要向前行走,却忘了我们自己喜欢什么,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我们是谁。相比陶渊明,我们真的可悲。陶渊明带给我们的是真正心灵上的平静,活出了自我。
作者特别对唐代文学进行了浓墨重彩地讲述。唐代是中国诗歌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诗是中国人的骄傲。大唐盛世三百余年,初唐、盛唐、中唐、晚唐,为后人留下了多首诗词。一共有多个作者,虽然在数量上远不如宋朝的首,但其影响程度却远远大于宋朝。在唐朝所有的阶层都在写诗,上到皇帝、大臣、将军写诗;下到农民、樵夫、渔父、和尚、妓女也写诗。诗真正下到民间。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看到明月、闻到酒香便想到李太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看到人民疾苦,听到仁人义士大声疾呼,便想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来到广阔无边的大沙漠,便想到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听见琵琶声,便想到白居易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母亲节来临,便会想到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看到夕阳西下,彩霞满天,便会想到李商隐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诗人如此之多,诗词如此之美,不胜枚举。有个比喻说,读唐诗如饮美酒,让人热烈兴奋。的确如此。
宋代文学主要是以词为主。作者说道,如果说诗是精致的,词则是精美的,词里的每个字都可以算得上是名媛淑女,连文人雅士都不能掺杂其中。在这一讲里作者重点讲他最喜欢的古代文人苏东坡,也是我最喜欢的诗人。苏东坡是千古第一文豪,千古第一才子,才如江海。他的文章有多篇。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写西湖写得最好的一首诗。他的思想非常开放,文学观点非常通达,主张美是多样的,不是单调的。认为只要本质美,在阳光下面有明朗之美,纤毫毕露;下雨时有朦胧之美。
和朋友出行,恰逢大雨,他不慌不躲,处之泰然,在雨中走,别有一番风味。回家后写下一首《定风波》,其中有我非常喜欢的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他胸怀坦荡、豁达,凡事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回首过往人生历程,静静想想,“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得与失;爱与恨,就在一念之间。
苏东坡能以同样的一个词牌,写出两种不同风格的词来。我们耳熟能详的《江城子》,是悼念他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这是悼亡词中最好的一首:“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悼亡词中感情真挚,一往情深,风格细腻,婉约。同样的《江城子》词牌,他还写了《密州出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非常豪放。
两首《江城子》风格迥然不同,作者有意把这一柔一刚二首词放在一起作对比来讲解,让读者印象深刻,加深记忆。不失为读书的一种好方法。
作者认为,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中国文学史上,她是最伟大的女诗人。生于公元年,一生经历了南北宋的交替。她的词一共有30多首,每一首都可称得上是精金美玉。她还写了一篇著名的词学理论著作,那就是《词论》。这是中国词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理论著作。
李清照丈夫外出做官,离别后十分思念,写了一首《醉花阴》,寄给她的丈夫。词曰: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作者挖掘出诗词背后的有趣事。作者写道:据史料记载,她的丈夫收到后,一看此词写得太好了,有点不服气,于是闭门谢客三日,共写了50首《醉花阴》,把李清照寄来的这一首也一并抄写放在当中,然后请他的朋友陆德夫看。陆德夫看后,大加赏识说,士隔三日,刮目相看,你的词大有长进,其中最好的就是“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听到这样的评论后,李清照丈夫赵明诚长叹一声说,其他词都是我写的,惟独这一首不是,这一段故事,传为佳话。当我读到这段时觉得这个男人非常有趣,脑海立刻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李清照丈夫左抓挠耳朵,右搔脑勺子,鼓起腮帮子,暗暗与妻子较劲,废寝忘食,绞尽脑汁,三日在家写下50首《醉花阴》的窘态,是多么可爱的男人。
李清照晚年写的名篇《声声慢》,后人常为之津津乐道的一首好词。作者在这里特别介绍了北京大学吴小如教授对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独到见解。历来人们都是解释为:满地黄花(即菊花)凋谢了,堆满了一地。大家知道,春天的花是落瓣,秋天的花是落朵。如果菊花都已经凋谢成那样了,还有什么用不用摘的呢?吴小如教授认为,历来人都讲错了。“满地黄花堆积”,并不是说黄花都凋零了,而正好相反,指的是黄花开得非常茂盛,花团锦簇,一朵一朵重重叠叠的菊花,构成“满地黄花堆积”的视觉效果。菊花那么美,而我的心情却是那样的凄苦,“憔悴损”,是说词人自己面容憔悴,谁还有心情去欣赏和采摘那样的菊花呢!这就是“如今有谁堪摘?”作者认为,从古到今,只有吴小如教授讲对了李清照的真实意思。
读到这里,我不禁在想,假如高考正好考到李清照这一句词,考生该如何作答呢?是要写上二种答案吗?真为考生捏一把汗。
作者把漫漫中国历史文化长河中的文学故事,娓娓道来的同时,名章佳句信手拈来,有诗词引述,有点评讲解,有历史缅怀,有当下感概,给读者以一种艺术和精神的美好享受。整本书读起来让人酣畅淋漓,如沐春风。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更应该多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这本书,帮助我打开了中华文学大门,如久旱逢雨露。不但让脑子里中国古代史的顺序重新整理,跟随作者的脉络记住了很多原本忘记的重要历史时刻;更重要的,是领会了不同时期文学作品出现及发展的历史渊源。一口气从汉朝读到三国,再到魏晋南北朝,不禁大呼过瘾。此文读罢,有两个想法:一是要去读史记,二是要重新记忆经典诗歌。
感谢摄影:小林
感谢出镜:烟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