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老子老子是谁他为什么创作老子

专业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www.wzqsyl.com/
我国学者多将我们传统文化的特征概括为“儒道互补”。儒家由孔子开创,道家由老子开创。关于孔子,历史记载的较为丰富,对于他的生平与事业我们了解的也比较多。而关于老子,我们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他创作了《老子》(后又称《道德经》)这样一部经典的哲学著作,至于他是谁,生平事业怎样等信息,却一直处在迷雾中。

01老子是谁?

最早为老子作传的,是《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史记》中撰有《老子韩非列传》,据其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根据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老子是楚国人,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但据后人研究,老聃与李耳并非一人。老聃,是春秋时人,而李耳则是战国时人。司马迁误以李耳与老聃为一人。老聃,与孔子同时且较之年长。据传说,孔子还曾师事老聃,向老聃问过礼。这件事《老子韩非列传》中也有记载。只是在这一记载中,并没有详细讲老子如何向孔子传授礼仪知识,却讲他严厉地批评了孔子。受到批评的孔子从老子那里出来后,不仅不生气,还向弟子们称赞老子“犹龙”。孔子曾师事老子,这件事不仅见史家文献,道家与儒家文献中均见记载。可见,孔子问礼于老子是儒道两家都承认的事情。《史读老子韩非列传》中,还记载了老子的世系: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昂太傅,因家于齐焉。三家分晋是春秋与战国的分水岭,魏国的建立是三家分晋的产物。“段干”是魏国的地名,而老子之子“宗”封于段干。据后人考证,“宗”应当是《战国策·魏策》与《史记·魏世家》中所记的“段干崇”或“段干子”。此时距孔子死后已二百多年,所以“宗”不可能是老聃的儿子。据此,有人认为《史记》所记载的老子世系其实是战国时期李耳的世系。并且还认为,李耳确有其人,而老聃只是传说中的人物。不仅如此,《老子韩非列传》中还记载有另外两个人物似与老子其人有关: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德之用,与孔子同时云。这个老莱子与老聃有什么关系呢?列传中并未明说。可能也有认为老莱子即老子吧。又记载: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这样看来,孔子死后一百多年后的周太史儋也曾被当时人们认作老子。司马迁为西汉初年的人物,去古未远,而关于老子其人却记载了四个不同人物,究竟哪个才是著述《老子》书的老子呢?这恐怕已无从知晓了吧。《老子列传》记载:“老子,隐君子也”,“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这可能是导致老子身份扑朔迷离的最根本原因吧。司马迁所记也不过是时人有关老子的种种传说罢了。《老子列传》中所记老子生平事迹很简略,而且很富有传奇色彩。除了孔子向老子问礼的事迹外,还记载了《老子》成书的原因和经过:老子见周衰,欲去。至关,关令尹喜强为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而去,不知所终。还记载老子百六十余岁,或二百余岁。这些记载都是当时人神话老子之言,不可采信。事实更可能是人们对老子的生平一无所知。

02老子生活的年代

自古以来,人们多数认为老子是与孔子同时且略年长的春秋时人,《老子》书也是春秋时代的作品。但是,近代以来,学者们过经多番考证,更倾向于认为老子是战国时人,《老子》书也大概成书于战国初期或中期。至于所持论点证据,不同的作者给出的理由不尽一致。现仅将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一书所给的理由做一列举,同时也参考了不同作者的一些意见。其一,孔子以前没有私人著述之事,所以《老子》不能早于《论语》。其二,《老子》文体非问答体,所以应在《论语》《孟子》之后。其三,《老子》之文是简明的“经”体,符合战国时代作品的特点。其四,墨子、孟子极好批评,但对老子思想“始终不提一字”。《孟子》及之前的文献不见称述老子及其思想的。战国中后期,《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战国策》等文献中才开始大量引用并称述老子及其思想。据此,我们可以推知《老子》一书流行于战国中后期。所以,老子当是战国初期或中期人。他晚于孟子,又在庄子、荀子、韩非子等先秦学者之前。年,郭店竹简本《老子》出土。郭店一号楚墓“具有战国中期偏晚的特点”,考虑到从《老子》成书,到广泛传播并被抄写为随葬品,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就将《老子》成书年代提早到战国中期以前。

03老子为什么要著述《道德经》?

春秋战国时代是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发生剧烈变革的时代。其中最核心的变化就是从西周时期相对统一安定的状态,转变为诸侯国争雄争霸相互兼并的长期战争状态。社会在政治上由治变乱,由静变动,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变革。这一切的变化如果按照现代的观点来解释,是由于生产力的进步必然伴随了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引起的连锁反应。而我们的先哲却不这么认为,他们往往要从道德上找根据。表现最突出是孔子,孔子将这一变化归结为“日风不古,人心日下”,也就是人们在道德上日益变坏了。据此,孔子提出治世的良方在于复西周之旧。其核心举措:在政治上重树周天子的威权,在文化上隆礼兴乐。所以,孔子一生都以周公为榜样,将重建西周旧秩序作为最高的政治追求。春秋之前的西周社会,阶级对立森严,书写技术与文化知识掌握在以世袭贵族为代表统治阶层手中,平民阶层与知识和文化是绝缘的。春秋以降,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新兴的地主阶层兴起,世袭贵族的社会地位逐渐被取代而没落,有的甚至降为平民阶层。原来世袭贵族专有的知识和文化逐渐渗入到平民阶层中间。孔子适应这一历史转变的需要,主张有教无类,从而将贵族专有知识向平民阶层大量传播,促成了平民知识阶层的形成。于是,私学兴起,并逐渐取代的西周官学的正统地位,为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奠定了基础。面对天下纷争不息的社会现实,诸子争鸣的根本而共同的课题是如何消灭战争,使天下重归太平清静。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解决紧密联系的两个问题:天下为什么会由治变乱?如何做才能使天下由乱变治,由动变静?因为,只有先要找到天下所以变乱的原因,然后才能针对这些原因制定治世的方略。比如,孔子认为天下之所以变乱是因为“人心不古、世风日下”,所以就提出复周制、兴礼乐的治世方略。墨子认为天下之乱起自不相爱,交相恶,所以提出兼爱、交相利的治世方略。孟子以统治者对人民剥削过度,所以主张缓和阶级矛盾,倡导统治者实行仁政,并以井田制为基础为百姓分配土地,使人民百居乐业。老子创作《道德经》同样是为了解答天下何以变乱,以及如何才能使天下实现由乱变治的两个问题。《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社会政治思想,反映他治乱救世的抱负。

04总结

与老子思想的内涵相比较,老子是谁,他的生平事迹如何,都是相对次要的问题。但是我们后代学者愿意铭记曾经为文化事业做出过突出贡献的人。所以一直有人不断地探索这些问题。但正如《史记》所言,“老子,隐君子也”。他有思想,有拯救天下于水深火热的伟大抱负,但却淡泊名利。他著述并努力将自己的思想向世人传播,却又刻意将自己隐藏起来,所以导致我们对他生平事迹几近一无所知。已有的记载也多是后人为神话老子而作,不可轻信。多数学者认为老子是与孔子同时的春秋时人,对于这一观点实难苟同。我给出的理由如下:孔子所处的时代旧制度虽然已经部分或者大部分遭到破坏,但仍然残存着。周天子的威权虽然下降,但名义上的共主地位仍旧能得到尊重。争霸战争仍需假借“勤王”、“尊王”的政治口号。即使是战争本身也或多或少带有礼仪之风。孔子所批判的现实也仅仅是天子的权威得不到尊重,政由方伯,以及礼仪制度得不到贯彻。所以,孔子时代主要的社会社会问题不是如何平息战乱,从而使天下得清静太平,而是旧制度存废与否。孔子要复兴周制,而老子的言论则与旧制度无关。所以,我认为孔子时代没老子思想发生社会基础。当争霸战争逐渐转变为以掠夺土地和人口为目标的兼战争后,战争的残酷程度大大加剧,诸侯国之间长期混战不休,无有止息。战争成为社会祸乱的主要根源,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时,才可能激发如何平息战争从而使天下得太平的思考。所以,我认为老子思想适应战国时期的社会矛盾,老子的生活年代当在孔子、墨子、孟子之后,庄子、荀子、韩非子之前。《老子译注》高亨著《老子》李存山著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