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如何统一天下史记与易的记载截

临床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8%98%E4%BA%91%E6%B6%9B/21900249?fr=aladdin

今天我们对黄帝的认识,受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的影响很深。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生活在神农氏走向没落的时期:“诸侯相侵伐,暴弱百姓,而神农氏弗能征。”于是,轩辕开始习用干戈,以讨伐那些不来朝贡的诸侯。

黄帝像

在司马迁的笔下,轩辕俨然成了战神,一生都在东征西讨。他先是在阪泉的郊野与炎帝大战三场才如愿以偿,随后又在涿鹿与蚩尤大战,最终将蚩尤擒杀。于是,各路诸侯皆尊轩辕为天子,以取代神农氏,成为黄帝。

影视中的古代征战

然而,从现代的角度来看,司马迁对黄帝的表述存在诸多疑点。首先,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中国最早的文字是甲骨文,在商朝时期才广泛使用。在黄帝所处的时代,文字还未出现,怎么可能有“少典”这样的名字呢?姓“公孙”,名“轩辕”又是怎么来的呢?民间相传仓颉造字,那也是黄帝长大以后的事情,黄帝的父母就算想要给黄帝取名为“轩辕”,“轩辕”这两个字还没有造出来啊!

其次,诸侯是什么时候才出现的呢?难道在神农氏时代就有诸侯存在了?神农氏又是如何分封诸侯的呢?

司马迁为了写《五帝本纪》,走遍了五帝曾经活动的区域。他对五帝的认识,基本上是人们从先辈听到的传说。他在收集大量道听途说的材料后,与《春秋》、《国语》、《尚书》等古籍的记载进行对比,但许多传说都无法得到印证。

司马迁所做这些工作当然值得肯定,但令人费解的是,《易·系辞》对黄帝的事迹也有记载,而且相对于其他古籍,它的记述更严谨、更系统、更全面,司马迁为何视而不见呢?也不知道是否因为受到《史记》的影响,众多史学家在研究黄帝时,都忽略了《易·系辞》的存在。

在人们的印象中,黄帝能够统一天下,完全是依靠武力去征讨,至少《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述就是这样的:“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但是,《易·系辞》的记载却截然不同:“神农氏没,黄帝、尧、舜氏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是以‘自天佑之,吉无不利’。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

《易·系辞》的记述既没有提到炎帝,也没有提到蚩尤,战争离他们是那么遥远,但“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明确说明,黄帝已经将整个天下纳入了管理的范围。当然,古人所说的天下是指神州大地,而不是今天所说的全球、全世界。

按照《易·系辞》的说法,黄帝管理天下不是靠战争、靠征服,而是靠智慧、靠发明创新、靠社会变革。值得一提的是,《易·系辞》在讲述黄帝统一天下之前就讲述了包牺氏与神农氏的兴衰。

神农氏在兴起的时候,包牺氏开始没落了。其实,包牺氏的没落只是相对于神农氏的迅速壮大而言。包牺氏依然在向前发展,只不过发展速度不如神农氏。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因为没落,包牺氏中的有识之士开始寻求变革,希望通过社会变革来改变落后的现状,而黄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这样的表述充分说明在黄帝的倡导下,这场社会变革取得巨大成功,在不知不觉中,广大人民群众都适应了新的生活方式,并没有作出任何的抵触。既然连抵触情绪都没有,又何必要大动干戈呢?与《史记·五帝本纪》对比,差别太大了。

《易经》自古以来一直被誉为万经之首,司马迁在讲述黄帝事迹时没有参照《易·系辞》,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大的遗憾,难道是《易·系辞》对黄帝的记述有什么问题?

按《易·系辞》的记述,黄帝是通过社会变革从而统一天下。不过从内容上看,这一章不是专门讲述黄帝的事迹,而是教人如何设卦观象,所以,每当讲完一件事件后都会以“盖取诸某某卦”收尾。而乾坤所讲述的就是由黄帝所倡导的社会变革。乾坤之后,还列举了涣、随、豫、小过、睽、大壮、大过、夬等诸卦、每一卦都讲述了一个重大的变革,当然也包括了重大的发明或创举,能给人类社会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请看随卦:“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盖取诸随。”

随卦所讲的是对牛马这类大型动物的驯养。抛开《易经》的神秘面纱不谈,仅从“服牛乘马,引重致远,以利天下”也能看出,牛马经过驯服后能够为人类服务,大大提高生产率,方便人们日常生活,对整个天下都十分有利。正因为有利,天下人民才会主动追随黄帝,这是战争与征服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效果。

牛马的作用,相信大家都很清楚清楚。在汽车出现前,马就是人类代步的工具。无论是外出远门还是运送货物,马是不可缺少的。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马,人类将寸步难行。良马据说能日行千里,人的脚力能够走多远?

牛的作用更不用说了,在农业机器出现前,在长达数千年的农耕社会中,犁田、翻地都要依靠牛,也离不开牛。牛一直是农耕的主要力量。

绘画中的耕种情景

当人们习惯于出门乘马、耕种用牛后,再也无法适应原先的生活了。比如在现代社会中,出远门可以乘飞机或坐高铁,谁还会花费几个月甚至几年时间徒步行走呢?在炎热的夏天,如果突然间停电停水都会让人们感到不适,更不用说回到从前无电、无水、无车马的年代了。

随卦所讲述的是一个巨大的产业变革:黄帝既然已经充分了解到牛马等动物的作用,在看到农耕所产生的成果后,就向神农氏提出用牛马来协助农业生产,以减轻人类的劳动强度。作为报答,神农氏在收获时需要拿出部分成果来兑换,我们可以理解为税。当神农氏向黄帝纳税之时,就神不知鬼不觉地被纳入了统治的范围。

黄帝的长处是驯养动物,而神农氏的长处则是农耕,在地域控制方面,他们之间没有利益冲突,又何必要发动战争呢?相反,用牛马来辅助农耕生产,这种合作可以取长补短,互补优势,对双方都有好处。

现在依然用牛耕种

长期以来,《易·系辞》对黄帝事迹的记述被人们忽略了,是否因为与“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这样的表达有关呢?把衣裳垂下来就能将天下治理好,真的有这么神奇吗?无论怎么想都觉得不太可能。也许就是因为这个缘故,于是干脆将《易经》也一概否定了。

单从一句话来猜测黄帝的“天下治”,难免有断章取义之嫌,甚至会造成天大的误解。要准确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应该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为此,我将这章中与“治”相关的语句摘录出来摆放在一起,便于相互比较、相互印证。

“上古结绳而治。”

“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

通过对比以上这些语句就不难发现,上古时期的结绳、黄帝时期的垂衣裳、以及后世的书契都与“治”密切相关。书是古人在生产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契就是契约,相当于今天的合同或各种规章制度。书和契的内容都是用文字来刻写的,但在文字出现之前,只能以“结绳”的方式来表示。所以,上古时期的“结绳”与黄帝时期的“衣裳”一样,具有后世“书契”的作用,是古人用来管理日常生活、管理社会、管理国家、管理整个天下的工具。

今天,衣裳已经成为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随身物品,穿衣打扮是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人们外出或者会客都要穿戴整齐,是最基本的礼仪要求,也是展现个人魅力的有效方法。

古典衣裳魅力无穷

也许,大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黄帝时期出现的衣裳却是契约催生的产物。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