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蹇叔哭师》
烛之武说退秦军后,秦穆公派杞子等人驻守郑国。过了两年,晋公文一死,秦穆公野心勃勃,想灭郑攻晋,进霸中原。他利令智昏,不听蹇叔的一再劝阻,坚持出兵袭郑,结果不出蹇叔所料,被晋军在殽山打得全军覆没。蹇叔哭送秦军,不仅说明了他对形势分析的深透和对战局预测的准确,更体现了他爱国之心的深切。古文观止第一卷第18篇《蹇叔哭师》鲁僖公三十二年这一篇是承接《烛之武退秦师》来的,中间隔了两年,秦晋围郑,秦国不愿看到晋国独大,背叛了秦晋联盟,反而去协防郑国。晋文公为了防止和秦楚两线作战,选择了隐忍退兵,现在作为秦穆公妻弟加女婿的晋文公去世了,秦穆公向东方扩张的野心蠢蠢欲动。1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冬,晋文公卒。”:冬天,晋文公去世了。
“庚辰,将殡于曲沃。”:庚辰是初十,殡就是停灵,咱中国人的传统,人去世了先不下葬,要在棺椁里停放几天接受祭拜,下葬的时候叫出殡。晋都城在绛,但宗庙在曲沃。重耳回国时也是先到曲沃祭祀祖先后才取得了继位的合法性。初十,晋文公的遗体要运往曲沃停灵,运输过程中出现了一件恐怖的事情。
“出绛,柩有声如牛。”:柩是装着遗体的棺材。从绛出来时,晋文公棺材里发出了牛叫一样的声音。
“卜偃使大夫拜。”:卜,掌管占卜的官员,名字叫偃,这个人在晋国地位很高,晋献公时他就是重臣,在晋文公时期他又主导了晋国的社会改革,他作为法家的先行者,在《韩非子》和《墨子》中都将他和管仲齐名。卜偃让大夫们跪拜晋文公的棺椁。
“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君,这里指棺材里的晋文公。大事,指祭祀军事等,结合下文的话,这里应该指军事。西师,西方的军队,就是秦国。过轶,越过我国边境。君侯这是在颁布军事命令,有西方的军队要越过我国边境,攻击他们,必定取得大胜。
为什么说这件事情恐怖呢?晋文公那一年大概七十多岁,晋襄公出生也比较早,估计也有五十多岁了,父壮而世子老,晋襄公又颇具雄才,或许权力面前也没有那么多父慈子孝了,棺椁里发出了牛叫的声音,大家或惊恐或疑惑,这时重臣卜偃表现得非常镇定,用晋文公命令的形式说出了一个很准确的预言,如果晋文公不是正常死亡呢?一个活人被堵着嘴在密闭的棺材里挣扎,发出的大概就是这种像牛叫的声音。
西西里岛的暴君法拉里斯搞了一个铜牛刑,人在密闭的铜牛里惨叫发出的就像是牛叫的声音。秦晋虽然表面交好,但多年来明争暗斗,肯定少不了相互渗透,而且郑国一定也在晋国的监视之下,卜偃或许早就掌握了秦军西来的情报,有没有可能是和晋襄公合谋,就等在这时不慌不忙的拿出来告诉大家呢?一个残酷的宫廷阴谋剧本就出来了,当然这纯属个人瞎猜。
晋国这里正出丧呢,秦国那时怎么样呢?《烛之武退秦师》秦穆公不是留下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帮助郑国守城吗?
冬天,晋文公去世了。十二月十日,要送往曲沃停放待葬。刚走出国都绛城,棺材里发出了像牛叫的声音。卜官郭偃让大夫们向棺材下拜,并说:“国君要发布军事命令,将有西方的军队越过我们的国境,我们袭击它,一定会获得全胜。”
2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管是钥匙。杞子从郑国派来使者回来见秦穆公说:“郑国人让我掌管新郑北门的钥匙,如果秘密行军前来就可以得到郑国”。“穆公访诸蹇叔。”:秦穆公去询问蹇叔。蹇叔是秦国的重臣,《左传》中他正式登场只有在这一幕,《史记》中记录比较详尽,蹇叔对百里奚有恩,百里奚到秦国后向秦穆公推荐了蹇叔,秦穆公得到杞子的消息后先来询问他的意见,可见蹇叔是备受重视的,但蹇叔向秦穆公泼了一盆冷水。“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蹇叔说,使军队疲劳的去袭击远方的敌人,这种事情我没有听说过。“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军队疲弊,力量枯竭,远方的主人有所防备,这恐怕不可以吧?“师之所为,郑必知之。”:我们军队的动向郑国必定知道。“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军队辛勤却无所得,军人是讲究军功的,辛苦一场却无法立功,一定会产生悖逆之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况且行军千里,谁会不知道呢?”:从秦晋边境的王城出发到新郑,确实有多公里。古代行军作战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而且以步兵战车为主,还要携带辎重,行军速度缓慢,各个国家本来相互渗透,敌方军队有什么风吹草动,很难不被发现。如果说之前《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辞是战略层面分析的话,那么蹇叔这里就是从战术方面分析,我们长途奔袭,郑人以逸待劳,而且无法做到潜师以来,是没有胜算的。“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秦穆公没有采纳蹇叔的意见,说明他早已做了决定,到蹇叔这里来是希望听到支持他的声音,但蹇叔劝谏,秦穆公肯定是听不进的。召见孟明、西乞、白乙三人,派他们从东门出兵,这是要去攻打郑国了。“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蹇叔哭着说,孟明啊,我看得到军队出发,却看不到军队回来啊。这里哭孟明,哭军队,为什么哭孟明呢,孟明全名是百里孟明,蹇叔好友百里奚的儿子,为什么不和孟明说出兵必败,只说“见之出,不见其入”呢,因为国君已经决断,只哭一声孟明,便已经声嘶力竭。一个老人家,为了国家,也为了老友之子,哭谏,虽然只有十几个字,但字字凄悲。“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秦穆公派人去骂蹇叔,你知道什么!如果你中寿就死了,坟头的树都得老粗了,中寿指六十岁左右,现在蹇叔已经七十多了,木拱是说树长到两人合抱那么粗,骂得很恶毒。蹇叔为秦国的崛起可以说是夙兴夜寐,兢兢业业,现在一件事情不合心意就骂人家死得晚了,秦穆公也是负心人。秦国大夫杞子从郑国派人向秦国报告说:“郑国人让我掌管他们国都北门的钥匙,如果悄悄派兵前来,就可以占领他们的国都。”秦穆公向秦国老臣蹇叔征求意见。蹇叔说:“让军队辛勤劳苦地偷袭远方的国家,我从没听说有过。军队辛劳精疲力竭,远方国家的君主又有防备,这样做恐怕不行吧?军队的一举一动,郑国必定会知道。军队辛勤劳苦而一无所得,一定会产生叛逆念头。再说行军千里,有谁不知道呢?”秦穆公没有听从蹇叔的意见。他召见了孟明视,西乞术和白乙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外面出兵。蹇叔哭他们说:“孟明啊,我看着大军出发,却看不见他们回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知道什么?要是你蹇叔只活个中寿就去世的话,你坟上的树都有两手合抱一般粗了(你现在离中寿都过去多少年了,早已昏聩)。”3蹇叔之子与(yù)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肴,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蹇叔之子与(yù)师,哭而送之。与,在……之中。蹇叔的儿子在队伍中,蹇叔哭着去送他。曰:晋人御师必于肴。说:晋国人抵御我们一定在崤,崤是崤山。和附近的函谷关一起并称崤函,这个词是不是很熟悉。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说的就是这里,是当时东西重要的军事要塞,地形险要,同时也是阻断秦人东进的天然屏障,目前崤山还在晋国境内。后来三家分晋,崤山就归属于魏国了,所以战国前期、中期,秦国东进的主要战场就在魏、韩。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崤山有两座山陵,南边的山陵是夏后皋的墓地,皋是夏的君主,后就是王、首领的意思,咱们的国宝商后母戊鼎就是纪念王的母亲戊的大鼎,夏后皋就是夏的君主皋。背面的山陵周文王曾经在那里避过风雨,这是说那个地方地形险要,两面都是山,军队只能从山谷间的隘口行进,这种地形天然就适合打伏击战。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你必定死在两座山之间,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这是哭儿子,明知此去必死,但又不得不去。老父亲细细叮嘱儿子会死在那里,我去那里收你的尸骨,可谓悲壮凄切令人肠断。秦师遂东。秦军于是向东出发了。蹇叔的儿子跟随军队一起出征,他哭着送儿子说:“晋国人必定在崤山抗击我军,崤有两座山头。南面的山头是夏王皋的坟墓,北面的山头是周文王避过风雨的地方。你们一定会战死在这两座山之间,我到那里收拾你的尸骨吧。”于是秦国军队东行。购买专栏解锁剩余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