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出了大纰漏秦始皇一个人,司马迁怎

作为中国第一部史家纪传体的开创者,史记这本书一直以来都是《二十四史》的模板。也因此,一直以来,实际都被认为是中国最早最权威的史料。“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就是对这这本书最好的夸赞。但很少有人会知道,在这句话之前还有一句“背春秋之义”。春秋时期讲究一个微言大义,对人的褒贬,立足地于大义之上。然而,记录则需要秉笔直书,立足于信义之上。“背春秋之义”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他写得不真。其实一直以来,关于实际的记载,如真如假,史学界一直都争论不休。而在民间,这样的争论也不少。而引出这些争论的第一个引子,就是在《史记》中,光是关于秦始皇的身世。司马迁就给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这是怎么回事呢?一、秦始皇的身世第一种说法也算是秦始皇的官方身份,也是最为解释得通的,符合传统思想的王族亲子。在《秦始皇本纪》中有记载:“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也就是说在《本纪》之中,司马迁清楚的变态,秦始皇的身份就是秦庄襄王嬴子楚的儿子,毋庸置疑。可是到了列传之中,秦始皇却换了一个身份。成为了当时的商人吕不韦之子,《史记·吕不韦列传》有记载:“子楚从不韦饮,见而悦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大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为夫人。”以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吕不韦列传》中,在赵姬被献给秦庄襄王之前,姬妾就已经怀孕了。换而言之,也就是说这时候出生的嬴政,其实是吕不韦的孩子。这一点无疑与前文相悖,作为一个严谨的史学家,司马迁为何会出现这种大的纰漏呢?关于这一点,史学界的说法不一。二、史学家说法台湾大学的历史学教授吕世浩老师,曾经在自己的公开课中解释过这种矛盾。按照他的说法,在中国的史法之中,有一种叫做“疑则传疑”的说法。当有很多种不同的记载出现在史家的面前时,在史家不确定哪个是正确的时候,那么这个史家就得选择将两个不同的记载一起记录下来,交给后人来判断。“故疑则传疑,何其慎也。”因此,太史公司马迁在关于秦始皇身世的这件事情上,是有严格的按照中国的史法来走。当然,还有许多人依旧会处于混乱之中,认为这是《史记》之中一个非常大的纰漏,今日我们便不详谈。可也不能说司马迁的史记完全就是正确的,有一点成为了史记最明显的缺陷。那就是“一家之言”,我们都知道,实际是由司马父子两私人著录的史书,难免他会有自己的私人取舍,以及失误。这样私人的取舍难免包含着私人的感情,只因司马迁并不是一个没有亲疏远近关系的圣人。比较典型的就是李广的问题,《史记》中著名的《李将军列传》就可以说是司马迁为这位好友,专门著作的传记。当然这里我们并不打开详谈,有机会再与大家对比。不过这样的事迹依旧可以告诉我们,《史记》这本书在一定的程度上,公正性并不完全对。他是有一点偏差的,而这种偏差则是来源于司马迁个人的感情。小结司马迁个人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史书的公正性,甚至就连鲁迅先生都曾这样说过《史记》是:“恨为弄臣,寄心槠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史记》有问题,这个问题却并不是严重到了我们能完全丢掉这本书的地步。我们不应该因噎废食,以偏概全。鲁迅先生就十分客观,一方面他有指认出《史记》是“背春秋之义”,但是另一方面,他也依旧不否认《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因此,不论怎样,《史记》这本书依旧是中国史学界,以及中国文学界的一部无上圣经。即使是如今的专业本科历史教材之中,也依旧如此认为:“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汉文学史纲要·司马相如与司马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