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是《史记》。《史记》的第一篇是《五帝本纪》,《五帝本纪》记载的第一个人是黄帝。也就是说,我国“二十四史”开篇第一人是黄帝。
一,黄帝是人,不是神
黄帝虽然是《史记》第一人,但他不是司马迁所创造的人物形象。早在司马迁以前,就有关于黄帝的种种传说。神话色彩最浓的应该是《山海经》和《禹本纪》。司马迁写史,不是写传奇故事。他不像西方史学家,把祖先神化。这一点,司马迁和孔子很相像。史书上就有孔子解答学生的提问时,把神人化的记载。
黄河旅游区,用整个山体塑成的炎黄二帝1,《尸子》记载,子贡说:“古时候黄帝有四张脸,真的吗?”孔子说:那是黄帝选了四个自己合意的人去治理四方,这四个人都很能干,四方都治理得很好,所以传说成黄帝有四面。
2,《大戴礼记?五帝德》记载:宰我问孔子曰:“昔者予闻诸荣伊令,黄帝三百年。请问黄帝者人邪?抑非人邪?何以至于三百年乎?”孔子:“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故曰三百年。”
宰我问孔子,我听说黄帝活了三百岁,请问黄帝是人不是人呢,怎么能活到三百岁呢?孔子说,他活着的时候为百姓造福一百年,死了老百姓畏惧他的精神一百年,然后又受他教化影响一百年,所以说三百年。
司马迁写的黄帝,有生,有弱,有幼,有长,有成,完全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尽管他不是一般人,他也是人。这是去神化的写法,因为司马迁要写人的历史。
二,黄帝是华夏人文的始祖,不是人类的起源
“黄帝者,少典之子”,司马迁从黄帝写起,为什么不从少典写,或者从更古老的祖先写起?司马迁写《史记》,不是找人类的起源,而是找人类文明的起源。黄帝并不是人类的始祖,他是华夏民族进化到文明阶段的始祖。《史记》正是从华夏文明的起源开始梳理,黄帝有名字有姓氏,是我们华夏民族文明开端的标志。
“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聪明。”黄帝,是少典氏部落的人,姓公孙,名轩辕。他生下来就显露出神奇灵异,在一般人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就能够说话,幼小的时候就很机智灵敏,长大后诚实智慧,成年之时就已经见闻广博,善于明辨了。
我们看《史记》其他地方对皇帝的描写,首先他是文明的开端者,他播植百谷。我们中国处在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黄帝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草木,驯养各类鸟兽昆虫。他记录日月星辰规律以定历法,收取土石金玉以供民用,而自己却饱受辛劳,他提倡有节制地使用水、火、木材及其他资源。推测阴阳五行的变化,讲解生死的道理、存亡的根本,大力发展生产。他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作《黄帝内经》等很多创造发明,黄帝的妻子,嫘祖还发明了养蚕。
三,修德振兵,一统万国
黄帝时代已经进入到古国时代,这个时期,万国林立,国与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黄帝看到这种混乱的局面,就决心平定天下。
蚩尤发动叛乱,不听从黄帝的命令。于是黄帝征调诸侯们的军队,在涿鹿郊野与蚩尤作战,最终擒获并杀死了蚩尤。之后诸侯们都尊奉轩辕做天子,取代了神农氏的领导地位,这就是黄帝。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去征讨他们,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开这个地方,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什么地方安宁的居住过。他以崇高的道德感化世人,使天下的各个国家和平相处。
黄帝往东到达过海边,登上过九山和泰山。往西到达过空桐,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达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北驱逐了荤粥部族,在釜山与诸侯们验合了符契信物,并在逐鹿山山脚下建起了城邑。黄帝四处奔波迁徙,没有固定的住处,带兵走到哪里,就在哪里设置军营以自卫。官职都用云来命名,军队称为云师,设置了左右大监,监察各诸侯国。这个时期,万国和谐安定。对于祭祀鬼神山川的事情,数黄帝时期最多。黄帝注重和平建设,注重精神层面的活动。他通过各种各样的祭祀、宗教形式,让大家有共同的信仰。
四,黄帝传后裔,华夏一家亲
中华民族是世界民族之林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民族。水有源,树有根,中国人讲究认祖归宗。屈原《离骚》的第一句话就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先说自己是高阳帝的后代。高阳帝是谁?我们看看黄帝的后世子孙。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西陵之女嫘祖。嫘祖生二子,都领导过天下:一个叫玄嚣,即青阳;另一个叫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孙子高阳即位,这个高阳就是颛顼帝。
古代的很多帝王将相都能查找到与上述谱系有关的记载。
司马迁用历史的方法解决了一个问题:所有的中国人都是一家人,因为我们有共同的祖先——黄帝。司马迁这样写史书,为民族认同感带来的是文化正能量。从文化上,从史书上,把中国人的血脉凝聚到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