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句式是状语后置。

出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摘自《劝学》原文: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译文:从蓝草里提取的,然而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青于蓝,比蓼蓝(更)深。之,代词,代青。于,比。而,连词,表转折关系,却。

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通常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用在谓语后面。是单音节词的,前面无语音停顿,书面上不用逗号隔开;是多音节词或词组的,前面有语音停顿,书面上用逗号隔开。意义上对谓语起修饰限制作用,就是状语后置。

状语后置判断方法: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

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

状语后置有三种情况:

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

例: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译文: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分析:此句中的“于蓝”介宾短语,前者应该移到“取”的前面做状语;后者“于蓝”介宾短语应该移到“青”的前面做状语,即译为“比蓝青”。

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

例: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译文: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他。分析:“具告以事”,即“以事具告”,“以事”介宾短语做“告”的状语。

还有一种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在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韩愈《师说》)译文: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词“于”;“乎吾前”应该移到“生”的前面做状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