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诚信为民 https://m.39.net/disease/a_6169035.html关于作者李泽厚,著名哲学家,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巴黎国际哲学院院士、美国科罗拉多学院荣誉人文学博士。李泽厚在80年代以高扬人的主体性、倡导美学热而著称,被称为“青年导师”。关于本书本书是李泽厚先生论文、演说稿的结集,包括曾引起高度反向的《说巫史传统》等论文。作者从古代中国的文化源头出发,揭示“巫史传统”对中国“大传统”的影响,揭示了中国文化注重世俗性的精神源头,对中国哲学的内在里路进行了阐释。核心内容古代中国没有产生西方那样的宗教,但儒家的礼仪可以替代宗教的功能。礼仪和宗教都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在西方,巫术分流出了两个部分,发展成了科学和宗教。在中国,巫术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中国人也就不需要宗教了。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说中国人的宗教意识比较淡漠,说白了就是“不信神”。西方人当中那些麻烦的宗教仪式,比如祈祷,比如做礼拜,距离大部分中国人都很遥远。西方的城镇中心往往有一个教堂,供当地居民做礼拜以及聚会;中国的城镇中心一般是什么呢?购物广场。我们周末一般都去购物广场买东西看电影,不会选择去做礼拜。你可能会说,不对啊,中国也有不少信佛的人,他们也会去庙里烧香许愿,这看上去不是和西方人做礼拜差不多吗?其实啊,这两者是存在本质区别的。去庙里烧香往往是“事前许愿,事后还愿”,就是先去拜托菩萨,帮自己完成愿望,这个叫“许愿”。要是事情办成了,就再去寺庙施舍一些香油钱,答谢一下,这个叫“还愿”。要是事情没办成,那就是这家菩萨不灵,以后就不去了。这在本质上几乎就是一桩买卖,你不办事,我绝不给钱。要是放在西方,这就叫亵渎神灵,你一个凡人,凭什么和神讨价还价?那问题就来了:相对于西方,中国人的宗教意识为什么这么淡漠呢?今天给大家讲述的这本书就解答了这个问题。书名比较长,叫《由巫到礼,释礼归仁》,作者是当代哲学泰斗李泽厚先生。李泽厚曾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的研究员,他在现代中国学术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在20世纪八十年代,他的思想和著作曾经给许多中国人以启迪。他的《纯粹哲学批判》这本书是一本哲学著作,当时竟然卖出了三万多本。他的《美的历程》自从年出版以来,十年之内再版了八次,成为中国学术史上最畅销的著作之一,甚至成为一个时代的标志。今天要讲的这本书针对刚才的问题,提出了一个有趣的答案:古代中国的确没有西方那样的宗教,但我们有一个替代品叫作“礼仪”。礼仪和宗教都来源于远古时期的巫术。在西方,巫术分流出了两个部分,发展成了科学和宗教。在中国,巫术却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礼仪,所以中国才被称为“礼仪之邦”。礼仪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中国人也就不需要宗教了。巫术在中国是怎么变成礼仪的呢?那就要回到这本书的书名了。书名里这八个字,说了两件事。第一件事叫“由巫及礼”,就是远古时期的巫术,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矩,比如见到父母要磕头,见到朋友要问好;第二件事叫“释礼归仁”,就是说把我们遵守这些规矩的原因,归结为“仁”,仁义的那个“仁”。这个仁是指人际关系中情感的总合,比如对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尊重朋友,所有这些情感合在一起,就归结为一个“仁”字。这样说你可能还是觉得有点抽象,见到父母要磕头,这和巫术有什么关系?礼仪在中国又怎么就替代了宗教的功能呢?不要紧,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为你讲述作者的理论。第一,在西方,科学的雏形和宗教分别是怎样从巫术当中生长出来的?第二,在古代中国,巫术又是怎样发展成礼仪的?第三,在古代中国,礼仪为什么可以替代宗教的功能?第一部分我们先来看第一部分,巫术在西方是怎样发展成科学和宗教的?我们可以来想象一下,巫术活动是一种什么样的场景。现在中国某些地方还流行着“跳大神”的活动,那其实就是巫术活动的残留。跳大神一般都是几个巫婆神汉,在那里手舞足蹈,念念有词。这个时候该怎么跳,嘴里该念叨些什么,都是有讲究的,是一套技术。而且在跳的时候,巫婆神汉们脸上的表情还很投入,好像真的和神灵在沟通。这其实就已经说明了巫术的两方面特点:一方面,巫术是通过各种动作,和想象中的神灵进行沟通;另一方面,在做这些动作的时候,必须带上某些强烈的情感,让自己和旁观者都陷入一种癫狂的状态。简单概括一下,巫术就是技术加上情感。作者认为,在西方的历史上,巫术当中技术的那一面发展出了科学的雏形,而情感的那一面则发展成了宗教。这个该怎么理解呢?我们先来看技术这一面。在远古时期,巫术当中的技术可不仅仅是手舞足蹈和念念有词这么简单,负责巫术活动的也不是今天我们看到的巫婆神汉。当时负责巫术活动的叫作“祭司”,他们负责和神灵进行沟通,还负有很多重要的使命,比如要在干旱的时候求雨,在有人生病的时候给他治病。为了求雨,就要研究气候和天象;为了治病,就要研究医药。久而久之,巫师们也就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这些知识就成为早期科学产生的土壤。比如在古埃及就有不少祭司,他们还形成了明确的分工。有的祭司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有的祭司负责研究医药,为人治病。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祭司,古埃及人才知道了尼罗河水什么时候泛滥,应该在什么时候播种。古埃及祭司积累的这些丰富的知识,吸引了周边地区的很多人前来求学。古希腊有一个学者叫作泰勒斯,就曾经来到埃及,从埃及人那里学到了关于几何、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泰勒斯有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称号,叫作“科学之父”,他究竟做了什么,能够当得起这样的称号呢?我们平常所说的“科学”,根据《辞海》的解释,指的是这样一种知识体系:第一,它反映的并不是世界的表面现象,而是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第二,它把知识整理成各种定理,因为定理是可以不断重复验证的,而且从一个或多个定理出发,又可以推出新的定理,这样人类的知识就可以不断积累和进步了。泰勒斯能够被誉为科学之父,正是因为他把古埃及祭司发现的知识归纳成了定理。举个例子,在几何学当中,有一个定理就叫“泰勒斯定理”,就是用泰勒斯的名字来命名的。这个定理我们中学时都学过,就一句话:圆形的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泰勒斯就是从古埃及人那里学到这个知识的。古埃及人有很丰富的几何学知识,尼罗河定期泛滥,在洪水退去以后,古埃及人就要在淤泥上划分地界,重新确认一下哪些地原来是我的,哪些地原来是你的。埃及的祭司也负有指导人们重新划分地界的责任,于是就发展出了丰富的几何学知识。但是对埃及人来说,这些知识只是一些生活的经验,并没有发展成可以被检验的定理。泰勒斯把这些知识归纳成定理,后人就可以在这个定理的基础上,发现更多的定理,科学的雏形也就产生了。泰勒斯的思想中已经具有了科学的思维,所以他也就被称作科学之父。你看,在西方的历史上,巫术当中技术的那一面发展出了科学的雏形,那么情感的那一面又是怎么发展成宗教的呢?巫术当中含有的情感,其实就是对于神灵的敬畏。祭司们在进行巫术活动的时候,总要想象自己是在和神灵进行沟通,内心就会产生一种对于神灵的敬畏之情。同时,祭司们又负有很重大的责任,面临着很大的压力。比如在干旱的时候,祭司要负责求雨;有人生病的时候,祭司又要负责治病。如果求了雨,却又没有下雨,或者祭司给人治病,病人却死了,祭司就会面临人们的质疑。面对这种质疑,祭司们有两种对策。第一种刚才已经讲过了,就是通过研究,去掌握一些比较朴素的规律,比如通过研究天象,去判断什么时候会下雨;通过研究医药,去提高自己治病的手段。这些后来发展成了科学。但在当时,这种对策终究是有局限的,总有失灵的时候。这种时候该怎么办呢?这就产生了第二种对策。祭司们看到自己的判断力是有限的,对于神灵的敬畏就进一步加强了,他们就会说,神灵的意志不是人类能够掌握和判断的。神可以决定下雨的时间,决定人类的死亡,人类对此只能被动接受,怎么可能猜得到神是怎么想的呢?总之,神是高高在上的,人类对神只能顶礼膜拜。到了这一步,宗教也就产生了。宗教和巫术的根本区别在哪里呢?巫术是人和神进行沟通的手段,人们认为通过巫术就可以和神沟通,可以掌握神的意志,甚至可以让神来为自己服务。比如祭司求雨的时候,就认为通过巫术可以呼风唤雨。宗教则认为,神是高高在上的,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是两个世界,人类根本不能掌握神的意志,只能听从神的命令,接受神的安排。换句话说,人类在巫术当中是主动的,在宗教当中则是被动的。我们比较一下古希腊文明和犹太文明,就可以看出巫术和宗教的区别。古希腊神话中还保留了巫术的特征。古希腊人虽然也制造出一些神灵,也就是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上的十二位主神,但在希腊神话里,这些神灵都特别生动活泼,和凡人没有什么区别。比如众神之父宙斯,根本就是个渣男,到处拈花惹草;天后赫拉,那就是个醋坛子,到处抓小三。比如宙斯曾经非礼过一个叫卡里斯托的少女,卡里斯托还因此生下了孩子。结果赫拉怒火中烧,把卡里斯托变成了一头大黑熊。宙斯知道以后,就把变成黑熊的卡里斯托带到了天上,让她变成了大熊星座。你看这些故事,本质上和人间的夫妻又有什么区别?这其实说明,古希腊对神灵的概念,还保留了巫术留下的特征。但是到了犹太教和基督教诞生以后,神灵的概念就完全不一样了。犹太教和基督教信奉的神都是上帝耶和华,上帝是一个全知全能的神,整个世界包括人类自己,都是上帝创造的。凡人对上帝的意志,根本就无法掌握,只能按照上帝的命令去行事。《圣经》里有一个先知叫亚伯拉罕,上帝曾经命令他,把自己的儿子杀了,作为奉献给上帝的祭品。亚伯拉罕虽然心如刀绞,但也只能服从命令。就在他正要动手的关键时刻,上帝制止了他,还为他准备了一头羊羔,换下了他的儿子,并且告诉他,刚才是对你的考验,你通过了考验,以后你就是我在人间的代理人。在这个故事里,人类和神的关系已经和古希腊神话完全不一样了。神是高高在上的,人类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神的旨意。到这一步,巫术向宗教的转化也就完成了。到这里我已经为你解释了,巫术在西方是怎样分流出了两种东西:一种是科学的雏形,另一种是宗教。下面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在中国,巫术又怎么就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了呢?第二部分远古时期的中国有两点和西方不同,这决定了巫术在中国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首先,从远古时期开始,中国人供奉的神灵其实就是自己的祖先。郭沫若就曾经指出,商朝人所供奉的天帝其实就是他们自己的祖先。实行宗法制的周朝就更是如此。一直到明清时期,中国人在祠堂里供奉的仍然都是祖宗的牌位。你想,人们把祖先当成神灵来供奉,那根本不可能把神的世界和人的世界截然分开,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自己迟早也要去那个世界和祖先们相会。生和死,人和神,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一直是彼此相通的。今天我们还经常能看到,中国人给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都要烧一些纸钱,甚至是纸做的房子和车子,因为我们觉得,亲人们在阴间的日子还是和阳间差不多,该怎么过还怎么过。因为有这种传统,中国人心中的神根本不会是西方的上帝那种形象。既然神就是祖先,那我的祖先怎么可能让我杀掉自己的儿子,去向他表示忠诚呢?中国人对于神灵的敬畏,也就不可能发展到西方那样的程度。远古时期的中国还有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祭司们的首领也一直是部族的政治首领,也就是所谓的“王”或者是“天子”。换句话说,神权和王权是由同一个人掌握的。在今天的钱塘江和太湖流域,发掘出了良渚文化的遗址。良渚文化距离今天大约五千年左右,在遗址中发掘出了一个人的墓,墓里的陪葬品有一把“钺”,也就是大斧,象征王权。还有一块“琮”,也就是玉器,象征神权。这两件东西是放在同一个人的墓里,说明这个人既是祭司的领袖,也是政治的领袖。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也留下了类似的证据。比如《史记》里说,大禹的儿子,也就是夏朝的开国君主夏启,曾经当众跳过一支叫《九代》的舞蹈。李泽厚先生指出,这支舞蹈其实就是巫术舞蹈,《史记》里的这段话说的其实是夏启作为一个祭司在通过舞蹈与神灵沟通的情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叫“桑林祷雨”,说的是当时发生了大旱,五年没有收成,商汤就在一片桑树林里向神灵祈祷,还剪下自己的头发和指甲作为祭品,结果真的下起了大雨。李泽厚先生认为,这个故事说明商汤其实也是一个呼风唤雨的祭司。在西方历史上可不是这样的。西方历史的源头是古希腊文明,古希腊的祭司们一般都待在神庙里,专门负责和神对话,不会过问城邦的政治。古代中国的神权和王权却是合一的,这造成了什么结果呢?古代中国的大祭司同时也是政治领袖,而政治领袖在当时的主要任务就是和其他部族打仗。打仗必须要清醒和冷静,不能搞那些神神鬼鬼的东西,否则就可能导致亡国。而且在世界范围来看,中国上古时期的战争又特别频繁,特别残酷。史书中记载,大禹曾经召集各个部落来开会,当时有上万个部落来参加。后来周武王也曾经会盟诸侯,就只剩八百诸侯了。到了春秋时期,就只剩一百多个国家。战国时期就只剩下“战国七雄”,到最后就只剩一个统一的秦朝。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有两个:战争和通婚,其中战争又是最重要的原因。面对这种情况,政治领袖们必须要靠人的理性去做出判断,不能依靠鬼神的意志。武王伐纣的前夕,周武王就曾经让人来算了个卦,结果算出来结果是凶。姜子牙就冲上来,把算卦用的工具都抢过来扔到地上,说“枯草和乌龟壳哪能知道吉凶”,别管他,照打就是了。这句话其实就是在说,打仗要靠人自己做判断,鬼神是帮不了你的。于是,对于神的敬畏,在古代中国就越来越淡。巫术在中国就发展成了另一种样子。我们还是回到巫术的两个方面:技术和情感。在中国的远古时期,巫术也兼有这两方面特征。那么这两个方面在古代中国又发展成了什么呢。我们先来看技术这个方面。在古代中国,负责巫术的就是政治领袖,政治领袖想的是怎么用巫术来维护统治。到了西周时期,著名的周公就把巫术中技术的那一面加工了一下,把它变成日常生活中的礼仪,也就是所谓的“周礼”。这个过程是怎么完成的呢?首先,巫术当中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变成了礼仪当中的各种规矩。我们曾经说过,祭司们因为负有重要的使命,积累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经过总结和提炼,就变成了周礼中的各种成文规定。比如祭司们长期观察天象,对于历法和节气拥有了很多的知识,周礼当中就把这些知识进行了总结,变成了迎春之礼、迎秋之礼之类的礼仪。这些礼仪的功能除了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其实也是在指导农民,春天来了该播种,秋天到了该收获。祭司们的丰富知识,在中国没有变成系统的科学,而是变成了各种实用的规矩。这也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叫作实用主义,也就是古代的中国人更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7288.html